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

宋铁栋

双月刊

1674-6252

cem@mep.gov.cn;zghjgl@126.com;hr14000@sohu.com

010-8463635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中国环境管理/Journal 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纺织业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减排路径研究

    郑玉雯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纺织业环境污染治理关乎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格局的全面建成。应用"因子分析"的改进拉开档次法、Dagum基尼系数考察我国纺织业环境污染状况与区域差异,通过联立方程回归进行纺织业环境政策的情景分析以及探究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998-2021年,全国层面纺织业环境污染指数略有降低;八大综合经济区纺织业环境污染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存在,但总体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全国层面上,提高环境治理投入、增强环境规制及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力度均未能够有效促进纺织业污染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的政策有效促进了纺织业污染减排,但会一定程度影响纺织经济增长,据此提出中国纺织业污染减排的一般路径;从各经济区纺织业环境污染指数均值来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最高,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及黄河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较低,据此提出中国纺织业污染减排的差异化路径。

    环境污染纺织业区域差异减排路径联立方程回归

    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省际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乐小芳杨子涵董战峰赖勉珊...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全要素碳生产率是新时代表征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绿色低碳转型是其应有之义。因此,绿色金融对于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有着独特的赋能效应。本文从全要素碳生产率的视角探索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率和碳减排效率的影响,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SBM-DDF-GML方法,选取了2008-2019年度省域面板数据,构建超效率SBM模型,实证分析研究了绿色金融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2008-2019年我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以技术效率提升为主;我国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两个途径提升全要素碳生产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对整体碳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因此,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于提升全要素碳生产率、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格局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绿色金融产业结构绿色技术创新全要素碳生产率

    长江流域"政区单元"河长制政策效果模拟与仿真研究

    黄万华辛鑫黄轲高红贵...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条""块"权力结构,实现跨流域、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纵横协同治理,是中国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河长制明确了"行政单元"的治水责任,但"流域单元"整体性的治水责任并未明确,"流域单元"与"行政单元"存在矛盾。长江流域"政区单元"河长制政策长期效果如何,能否实现长江流域整体性治理目标,需要科学验证。文章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借助 Vensim PLE系统分析软件,从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三个维度,对长江流域"政区单元"河长制政策效果展开模拟与仿真研究,比较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全流域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政策效果的异质性,预测河长制政策的长期效果。研究发现:①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下,长江流域河长制政策短期效果比较明显,长期政策效果将持续减弱;②河长制政策效果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下游地区整体的政策效果明显优于中上游地区,河长制政策效果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正相关;③2023-2035年,全流域河长制整体的政策效果逐年持续减弱,河长制政策缺乏较强的可持续性,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方面的政策效果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效果呈小幅度上升趋势。设计"流域单元"河长制,优化流域管理的"条""块"权力结构,弥补"政区单元"河长制的不足,是未来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河长制政策长江流域政区单元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PM2.5排放转移及其环境公平性研究

    屈志光董珑李飞周媛媛...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能源驱动的PM2。5排放清单,构建了2017年中国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而后,以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视角测算了2017年我国30个省份贸易中隐含PM2。5排放与增加值的转移特征,并基于排放与增加值的净转移矩阵借助区域环境不公平指数对省际贸易中PM2。5污染排放与经济利益交换的公平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省际贸易中隐含PM2。5与隐含增加值的转移流向相反,中部与东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是隐含PM2。5的主要流入地,而沿海地区发达省份是隐含增加值的主要流入地。发达省份通过省际贸易既可一定程度上避免PM2。5污染也可获得来自外省(区、市)的经济利益,具有环境与经济的双优势,而部分欠发达省份则是环境与经济双失。区域环境不公平指数的测度结果表明,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值,欠发达地区在省际贸易中面临相对明显的环境不公平挑战。最后,建立了省际贸易污染补偿机制与方案以缓解环境不公平性。

    PM2.5省际贸易隐含排放环境公平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基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策略

    胡亚悰万诗羽程蕾高晗博...
    128-13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园区是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其绿色发展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针对部分区域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不明、环境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本研究聚焦绿色发展本质内涵,以绿色发展指数切入,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综合分析江西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研究发现:①江西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呈现鲜明地域性特点,基于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分析揭示出产业增长核心区、赣中南产业振兴发展区、赣东北开放合作区、赣西产业转型升级区四大区域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②江西省园区减排增效仍需持续提升,其国家级高新区能源产出率(1。66×105元/tce)和碳生产率(3。22×105元/t)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53。7%和106%,但COD排放强度(1。92t/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42%的区内污水厂处理负荷率达到60%。③江西省工业园区仍需对标国家标准深化绿色低碳发展,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中目标覆盖《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指标标准》种类较少,总体政策效力仍有待提高。最后,本研究总结园区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和上述研究结果,从产业、环境、管理三方面提出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政策建议:①锚定区域产业定位,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②一园一策,深化园区碳污协同减排;③升级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动更多园区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试点,这同时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工业园区江西省经济—环境—政策绿色发展政策文本分析定性定量

    基于主体建模方法的企业对碳交易市场的响应研究

    王江珊宫曼莉汪自书魏泽洋...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是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迫切要求。碳市场政策是激励企业自主减排的主要手段,但激励型政策效果受制于异质性企业的技术采纳决策和碳排放调控行为,给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带来挑战。本研究以716家钢铁企业及12项低碳技术作为案例,基于企业主体的建模方法(ABM),设计了5类碳配额情景和5类碳市场活跃度情景,刻画了碳交易市场政策影响下微观层面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及宏观层面的碳减排效果。研究发现:①收紧碳配额和增强市场活跃度都能产生促进企业采纳低碳技术、加快低碳转型的效果,不同企业的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呈现出"技术采纳时间窗口"和时滞效应特征;②碳配额收紧和提高碳市场活跃度可促进企业碳排放强度均值下降5%~24%,碳配额收紧到低于平均减排强度时才有较为明显的促进减排的效果,市场活跃度在较高和较低范围均有明显影响;③提高碳市场活跃度对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效果比收紧碳配额更为显著,前者使碳排放强度均值下降了19%,后者为10%。建议政府应通过加强交易平台建设、鼓励中介参与等方式,促进碳市场的活跃性。

    碳市场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ABM)技术采纳低碳转型

    深圳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体系现状与展望:与新加坡对比

    梁常德尹民胡清王宏...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深圳市实现了快速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但同时产生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频繁引起公众投诉。本文首先基于政府工作报告及统计数据,概述了深圳市与新加坡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现状。其次,针对深圳与新加坡的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体系进行调研,通过监管体系、法规标准体系、噪声污染防控重要措施三方面对两个城市当前的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体系进行介绍。最后,阐述对比了深圳与新加坡在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体系上的异同,对比分析现阶段两地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上面临的挑战,并从法律法规、创新技术、企业激励及公众交流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圳市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体系优化发展建议。

    建筑施工噪声噪声污染防控案例分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