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镇燃气管道个人及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研究

    张鹏肖博文宋文琦刘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响应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对清洁能源提出的要求,使我国城镇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水平适应发展的需求,从生命风险的角度研讨城镇燃气管道风险可接受标准.首先采用平均个人风险(AIR)法和最低合理可行(ALARP)准则相结合的方法,统计2012-2021年的事故数据;然后以5年为一周期进行对比分析,以上一个5年周期的风险可接受标准预测下一个5年周期的风险可接受标准参考值,并得出2022-2026年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的参考值;最后依照在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5年周期预测法,采用累计频率-死亡人数(F-N)曲线法,统计2017-2021年每起事故死亡数及年管道长度,并确定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研究表明:以风险水平1.017 13×10-7作为个人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区与ALARP区分界线,2.034 27×10-7作为ALARP区与可接受风险区的划分边界;同时确定了社会风险最大可接受风险曲线和可忽略风险曲线,并结合ALARP准则划分出风险区域.

    城镇燃气管道个人风险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最低合理可行(ALARP)准则

    风险动物园(Ⅱ):风险隐喻理论的溯源、演进与前景

    佟瑞鹏胡向阳尹雪晨郭钰...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初,风险隐喻理论在风险科学领域逐渐引起重视.为探究风险隐喻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演变特征,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和梳理风险隐喻理论的历史溯源、演进脉络,并探究未来风险隐喻研究的前景.结果表明:风险隐喻理论作为风险管理科学和认知语言科学的交叉产物,发展了近10余年,学者们在风险事件本体、风险管理态度和风险演化机制3个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风险隐喻理论和模型在重要的概念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不一致性和严格性缺乏;对具有极端影响的大概率风险事件隐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影响较低的风险事件的关注等.面对一系列复杂问题,亟需进一步丰富风险隐喻理论,以促进风险管理科学的发展.

    风险动物园风险隐喻风险事件风险态度风险演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修作业过程风险智能预警

    王金江关鹏婷陈卓葛伟凤...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炼化企业检维修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利用目标检测技术,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风险识别模型;首先,结合贝叶斯网络(BN)及模糊集理论,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其次,采用分级动态预警方法,实现检修作业过程风险要素的智能监控预警;然后,以压缩机检修作业过程为例,采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与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方法,辨识作业过程风险,再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智能识别模型,监控现场作业过程并识别风险;最后,采用BN和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作业过程中的动态风险,并采用分级预警的方法智能预警作业过程风险.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压缩机检修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识别准确率为93%,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当观测到事件概率发生变化,且超出相应预警阈值时,依据风险等级进行报警,实现风险要素的智能监控.

    深度学习检修作业过程风险智能预警贝叶斯网络(BN)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飞行员职业韧性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李丽陈瑶赵跃曹长城...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不同时期飞行员工作倦怠状况,以及职业韧性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制,以新冠疫情为例,采用职业韧性量表、工作嵌入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分别于疫情防控期及防控政策放开后,先后2次对国内7家航空公司飞行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使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在疫情防控期,近34.5%的飞行员表现出轻度、中度工作倦怠,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飞行员倦怠水平降低,倦怠检出率为27.5%,且基本为轻度倦怠;在前后2个时期中,职业韧性与工作倦怠及其3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职业韧性对工作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工作嵌入在职业韧性与工作倦怠及其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等维度间均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工作嵌入在飞行员职业韧性和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先后为31.58%、36.67%.提高飞行员职业韧性水平及工作嵌入度,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飞行员工作倦怠问题.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飞行员职业韧性工作倦怠工作嵌入

    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

    赵航刘红勇郑俊巍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建筑行业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行为的影响,基于已有文献,结合人际关系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构建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问卷回收和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65份,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Bootstrap法进行实证研究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显著正向影响建筑工人安全行为;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以及建筑工人的个体行为意向在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从结果来看,要想降低建筑行业事故率,对于在建筑行业中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因素不容忽视,且应该时刻关注建筑行业中的非正式群体行为规范,并积极引导非正式向正式靠拢,改变建筑工人个体不正确的行为意向,才能进一步减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非正式群体安全氛围建筑工人安全行为链式中介

    城市综合韧性能力时空动态评估模型:以传染病为例

    张雅宁司鹄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传染病背景下城市韧性因素作用机制和时空变化,从多尺度把握韧性短板,以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采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构建时空动态评估模型.考虑城市韧性的承灾、抵御和恢复能力,集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阶段研究并得出显著驱动街道韧性的因素,进而量化市区与全市韧性,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主城区的韧性能力整体低于远城区且波动程度大.全市韧性能力从较高升至高水平.从作用机制看,城市道路、高速和区域组织协调限制局域韧性能力;建成区绿化率在研究阶段与城市发展情况、区域组织协调的指标相互影响,驱动全局韧性提升.在时空角度,街道的恢复具有主导并协同其他影响因素驱动城市整体韧性回升的效果,且空间分布随时间推移趋于集中化.

    城市韧性综合韧性能力时空动态评估模型传染病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高阶煤润湿过程中水分运移的低场核磁共振试验

    高建良关孟瑶张琛王德坤...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煤层注水过程中水分在高阶煤煤体中的运移特征,以焦作中马村矿高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NMR)设备,测试煤样在负压浸水试验、等温浸润试验过程中不同浸水时间时的核磁谱图,结合煤样负压浸水过程的质量变化,获得制备饱水煤样所需的试验条件;结合煤样等温浸润过程质量变化,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煤样润湿过程中水分进入煤体的分布特征、煤样含水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分在毛细管力作用下,可以浸润到煤体的最小孔径对应的核磁弛豫时间为0.014 ms;水分按照较大孔→小孔→微孔的路径依次进入到煤体中,按照微孔→小孔→较大孔的路径依次达到饱和状态,试验煤样在相同的润湿时间时,虽然含水率不同,但整体含水饱和度几乎一致,且煤样整体含水饱和度与润湿时间的0.5次方之间存在定量关系.

    高阶煤润湿过程运移特征低场核磁共振(LNMR)含水饱和度

    基于Petri网的终端区ADS-B监视系统及其可靠性研究

    沈笑云张硕张思远焦卫东...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辅助塔台管制人员决策,提升航空器运行安全性,提出一种以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数据为数据源的终端区监视系统.首先,基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架构特征,利用面向对象Petri网(OOPN)灵活、易于模块化设计等优点,将复杂系统模块化,分别建立子系统模型,依据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建立整体系统简化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可靠性;然后,设计ADS-B数据流实时传输引擎,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提升数据使用效率,然后,设计ADS-B数据流实时传输引擎,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提升数据使用效率,有效传输虚拟系统与外部实体之间的数据;最后,基于虚幻引擎(UE4)平台,构建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实时监视机场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航空器.实时监视机场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航空器.结果表明:该系统建模方法能提高系统的模块性和可靠性,增强系统逻辑结构的易分析性,构建的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实现终端区监视功能.

    Petri网终端区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可靠性系统仿真

    孔隙水作用下深埋硐室稳定性分析及破坏机制

    张道兵朱远嫘尹华东胡阿平...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孔隙水作用下深埋硐室的围岩压力及其潜在破坏面,将Hoek-Brown破坏准则和极限分析定理结合,改进传统的深埋硐室"楔形体"破坏机制,并将孔隙水作用考虑到优化的深埋硐室围岩稳定性计算模型中;然后根据虚功率原理推导出孔隙水作用下深埋硐室围岩压力解析解,通过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优化得到围岩压力上限解以及拱顶、拱肩破坏范围.研究表明:Hoek-Brown 准则参数中地质强度指数(GSI)、岩体常数、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增大时围岩压力减小,硐室的潜在塌落范围也减小,而扰动因子、岩体容重和硐室直径的增大会对硐室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孔隙水压力系数增大时围岩压力和塌落范围也不断增大,且随着水位线高度的增加,影响程度越加明显.

    孔隙水深埋硐室围岩稳定性围岩压力破坏机制Hoek-Brown破坏准则

    裂隙倾角对典型海底金属矿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的影响

    张永亮曲敏陈世强牟宏伟...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裂隙倾角对三山岛金矿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的影响,基于三山岛海底矿体测量数据建立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模型,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将三维裂隙降维简化,分析裂隙倾角在流热耦合过程中对渗流场中裂隙出口流量、渗流速度以及对温度场中的传热时间、温度分布、裂隙出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散裂隙的倾角对渗流场和温度场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热水的渗流速度随着与入口处距离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平稳流动最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裂隙出口流量皆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裂隙围岩距离巷道越远温度越高,不同裂隙倾角附近围岩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规则.

    裂隙倾角海底金属矿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数值模拟渗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