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部隧道支护结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李翔魏恒王靖童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部隧道不确定性数据匮乏的工程现状,引入区间非概率方法,围绕其在深部隧道支护结构可靠度领域的初步应用开展研究.首先,以深部隧道围岩剪切滑移变形机制为例,采用联合支护模式建立总支护抗力的计算方法;然后,基于区间非概率的理论框架,考虑区间扩张问题的影响,探讨该方法针对深部隧道支护结构可靠度研究的适用性;最后,定义不确定性参数区间变化的波动幅度,分析参数敏感性,揭示单参数波动与多参数波动耦合的不同作用下对支护结构可靠度影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参数区间的波动幅度越大,非概率可靠度指标的取值越小;且波动耦合的参数数量越多,非概率可靠度指标值的降幅越大,导致对支护结构可靠度的不利影响越显著.

    深部隧道支护结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敏感性分析多参数波动耦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3版)》发布

    76页

    冲偏出跑道事件演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程明梅傲然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冲偏出跑道事件形成机制,降低事件发生概率,基于情景推演和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冲偏出跑道事件演化机制,构建冲偏出跑道事件演化网络模型;计算带权有向网络的节点度、介数中心性、聚类系数、网络密度等静态特征;并基于级联失效理论,分析冲偏出跑道事件演化网络的危险传播路径.结果表明:冲偏出跑道事件演化网络的网络密度为0.13,平均聚类系数为0.404,平均路径长度为1.549,表现出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关键节点接地速度大、油门杆、发动机损坏的综合值分别为0.508 3、0.491 2、0.487 1;在危险传播关键路径中接地速度大、油门杆(操作失误)、复飞在各传播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危险传播中的重要节点.

    冲偏出跑道事件复杂网络演化网络风险因素级联失效

    瓦斯抽采钻孔封孔作业风险辨识与评估

    李宏马金魁田坤云杨皓...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提高新型封孔材料封孔作业的安全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安全风险辨识方法,辨识封孔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采用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封孔作业细分为7个一级风险因素指标及34个二级风险因素指标;定量计算各指标因素的关联度及危险程度;采用安全检查表法检查封孔作业整个过程的"人-机-环-管"系统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压风管路崩裂、顶板冒落、风动搅拌桶扇叶、新型材料腐蚀及注浆出料口堵塞憋压是钻孔封孔作业重点管控的风险因素;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可全面筛查封孔作业前、作业中和作业后的风险.

    瓦斯抽采封孔作业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辨识方法安全检查表

    可燃粉尘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吕鹏飞谷晓珂李公方赵静...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防和控制由可燃粉尘热量变化引发的火灾及爆炸事故,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粉尘热稳定性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升温速率、惰性介质、粉尘粒径及其他因素对粉尘热稳定性的影响;然后,总结热分析仪与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试验装置、Godbert-Greenwald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多仪器联用的现状;最后,总结常用的粉尘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增大会造成粉尘热解出现一定的延迟,惰性介质使粉尘热稳定性增强且活化能提高,粒径较小粉尘颗粒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通常更大、热解过程中释放能量更多.

    可燃粉尘热稳定性热分析升温速率粉尘粒径惰性介质

    矿用通风服衣内空间气流分配数值模拟研究

    游波杨娇吴国珊韩巧云...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矿用通风服的降温性能,探究矿用通风服衣内空间气流分配及不同管路结构对降温效果的影响,首先结合人体着装通风服在静止状态下的结构特征,建立3种不同管路结构的三维物理模型;然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人体-通风服衣内空间气体流动变化机制与温度分布特征及衣内微环境温度分布特征,以判断通风服降温效果.结果表明:人体分别着3种矿用通风服时所形成的人体-通风服间的衣内微环境气流分配均匀性为横向型优于螺旋型、纵向型,而微环境气流总风量为螺旋型大于纵向型、横向型;针对管路结构而言,交叉的管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气流的利用率,螺旋型只有单支通气管,气流随着管路的弯曲沿程流动,减少气流在管路中的局部阻力,同时也提高气流利用率,螺旋型是管路结构的最优选择.微环境内部总风量影响服装降温效果,3种矿用通风服的降温性能为螺旋型优于纵向型、横向型.

    矿用通风服衣内空间气流分配数值模拟管路结构降温性能

    2024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征订启事

    112页

    原油浸泡对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

    双海清魏萌萌白杨张瑾...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原油浸泡对煤体孔隙结构的影响,首先选用典型煤油伴生矿井煤样,对煤样进行不同天数的原油浸泡处理;然后采用压汞、低温氮吸附等仪器,研究浸油前后煤的孔隙形态、类型、孔容积及比表面积等变化特征,并结合扫描电镜(SEM)揭示原油侵入煤体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煤样通过原油浸泡后,进退汞曲线及低温吸脱附曲线均有滞后环且明显的滞后现象,煤样的微小孔隙由原来的平行板孔转为尖劈形孔,孔隙间连通性变差.随着浸油天数的增加,原油浸泡对煤孔隙影响明显,与原煤样相比,煤样的总孔容积降低32%~80%,其中大孔、中孔孔容下降程度显著;煤样的总孔比表面积降低87%~94%,其中小孔、微孔比表面积下降程度显著;原油在煤体中的流动大致分为较大孔裂隙的贯通-中大孔的填充-微小孔隙的堵塞等3部分.

    原油浸泡浸油煤样孔隙结构孔隙形态孔容孔比表面积

    淹没射流冲击煤体应力模型及破煤临界条件研究

    王凤超刘应科张利瑶许瑞...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煤矿水力化卸压增透瓦斯治理作业中淹没射流破煤的临界条件,首先,基于紊动射流、接触力学及动量定理等理论,建立淹没射流冲击煤体应力模型,并对其进行离散数值求解;然后,分析淹没射流冲击煤体表面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根据最大正应力准则确定淹没射流破煤临界条件;最终,以贵州金佳矿为例,开展淹没射流破煤现场验证试验.研究表明:射流冲击区内煤体的最大主应力为轴向压应力,冲击区外煤体的最大主应力为径向拉应力;冲击区内和冲击区外煤体表面的最大主应力均呈中心对称分布,而且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淹没射流破煤的临界压力和临界喷嘴直径均随煤体强度和冲击靶距的增加而增大,而且靶距越大,煤体强度对临界条件的影响越大;淹没射流能够高效破碎现场松软煤层,而硬煤需要通过非淹没射流或伴随射流条件完成破碎.

    淹没射流应力模型射流冲击破碎煤体临界条件瓦斯治理

    基于有序选择模型的船舶事故严重度致因分析

    江玉杰万征陈继红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影响船舶事故严重度的因素,提出一种基于有序选择模型的船舶事故分析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海事局及其直属机构官方网站上发布的604份沿海水域船舶事故调查报告,以船舶事故严重度为因变量,将事故划分为小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以上事故3类,并从船舶、环境、船员、管理和事故5个方面,选取19个事故严重度潜在致因因素.然后,运用有序选择模型(包括有序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识别显著致因因素.最后,以最佳模型的边际效应量化分析显著致因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2个有序模型所识别出的显著致因因素均为船舶作业、强风、未采取安全航速、危险判断不当、导航设备使用不当、配员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秋季、冬季、沿海航路、碰撞和自沉;所有显著致因因素均满足平行线假设;有序Probit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有序Logit模型;所有显著致因因素均对较大以上船舶事故具有正向效应;就影响程度而言,碰撞最大(边际效应的绝对值为20.44%),危险判断不当最小(4.94%).

    船舶事故事故严重度致因分析有序选择模型边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