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OE框架下消防安全监管能力组态路径分析

    董昌其刘纪达赵泽斌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消防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消防安全监管TOE三维分析框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与监管绩效的因果机制,归纳出实现监管绩效良好的5条组态路径,即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结果表明:经济领先地区借助财政优势可以采用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和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2种路径,提高消防安全监管绩效;经济欠佳地区偏向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3条路径.糅合日常与专项等不同治理手段并致力于消防安全环境塑造,能够有效提升消防安全监管绩效.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消防安全监管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组态分析消防安全绩效

    基于协助比的特殊人群疏散时间影响研究

    蔡佳良李凯玲屈璐魏刘阳...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救援人员数量对特殊人群疏散的影响,根据疏散时特殊人群行为模式,运用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某特殊人群居住建筑建立基于协助比的疏散仿真模型,模拟不同特殊人群协助比参数,分析不同协助比对于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楼梯间为影响疏散时间的主要区域,因此,根据原模型中的参数变化情况,建立不同人群疏散速度的楼梯间局部疏散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楼梯间人员疏散速度随协助比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疏散时间与特殊人群协助比呈"U"型曲线相关,先随协助比升高而降低,在40%(2:5)时达到最小值,之后随协助比增加而上升;不同协助比时,疏散时间主要受楼梯通过速度影响,低协助比时,楼梯通过速度受楼梯间速度降低系数影响显著,高协助比时,受正常人协助时自身速度下降影响显著.

    特殊人群协助比疏散时间无障碍建筑楼梯通过速度

    关联站点协同攻击下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

    崔欣路庆昌张磊徐标...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轨道交通网络多个关联站点受到蓄意攻击后网络的脆弱性以及不同攻击下影响的差异,量测分析多站点之间的关联性,给出关联站点协同攻击下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量化方法,提出以脆弱性最大化为目标的攻击模型,通过免疫算法求解模型,得到最优攻击策略,并以上海市地铁网络为例,研究多站点协同攻击下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结果表明:多站点蓄意攻击下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不仅取决于每个站点的重要程度,还取决于不同站点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空间位置关联性和乘客出行关联性.位于不同线路且客流量较大的多个换乘站点受到协同攻击下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最高,占网络站点总数3.56%的多个站点同时受到攻击后,轨道交通网络性能损失最高可达 63.61%.

    关联站点协同攻击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关联性免疫算法

    基于眼动特性的疏散决策和寻路行为研究

    丁天祺汪澍魏祎璇徐一菲...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疏散过程中个体风险型决策行为特征和通道结构对疏散行为的影响,开展带计分奖励规则的模拟疏散试验.被试分别基于电脑端和地下车库疏散任务进行连续决策,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被试在此过程中的眼动参数,采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眼动特性数据表征被试的视觉分配与感知特性,结合决策中冒险行为统计结果,分析疏散过程中被试面对风险时的决策行为变化特征,以及路径特征对寻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疏散中连续出现的风险型决策任务,随体力消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路径;被试感觉临近出口时,冒险行为比例增加;被试对首次感知或潜在目标的关键信息会给予更多关注,对疏散决策行为有一定影响;与平坦笔直路径相比,被试在消防门区域、不规则岔路口、连续转弯区域等通道突变处注视时间增加4~6倍,表现出更多的犹豫和折返行为.

    眼动特性疏散决策寻路行为地下建筑应急疏散风险型决策

    基于OODA循环的应急物资协作网络关键主体识别

    王健连晨希刘纪达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识别物资保障协作体系中的关键主体,提高应急组织效率,在考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基础上,利用包以德(OODA)循环理论构建应急物资保障协作框架;根据主体在协作环形成以及协作效能发挥中的贡献度,建立关键主体的识别方法;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发展为实证案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协作网络中的3个关键主体为信息主体S3、信息主体S5及执行主体I18,超过70%的协作环结构较为复杂.信息主体的数量最少但平均协作效能最高,执行主体对协作环规模扩大有重要作用,决策主体则在协作效能发挥中优势明显.任务传递过程中3类协作关系的效能分布均衡;而在任务协同过程的3类协作关系中,执行配合的关系数量最多且发挥效能最高.

    包以德(OODA)循环应急物资协作网络主体识别物资保障

    考虑时间满意度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与算法

    周磊李前鹏李法朝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开展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工作.首先,考虑应急物资到达需求点的时间,以时间满意度最大和选址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然后,在免疫算法中引入模拟退火算子,结合两者优点构建免疫模拟退火算法;最后,将位于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上的29个县市的汶川地震数据作为算例,求出选择2~8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方案并对比不同结果.结果表明:免疫模拟退火算法具有稳定性,选址数量为8的方案比之前研究时间满意度提升15.8%,选址成本减少26 268元.并且求得结果时间满意度与选址成本均优于免疫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有利于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

    时间满意度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免疫模拟退火算法选址成本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应急避难所救援系统综述

    耿劭卿侯汉平周洲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应急避难所救援功能,借助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库和Web版引文数据库(WOS),筛选出355篇中英文文章,展开文献计量、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梳理受欢迎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阐述目前已形成的4个研究集群,包括灾民避难需求、应急避难所选址、应急疏散行为和应急避难救援网络,并分析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灾民需求、资源协调整合以及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避难所救援系统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6-2021年,应急避难所救援系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中文文献以应急避难所选址为主,而英文文献还关注到应急疏散行为;针对4个研究集群展开详细的主题分析,便于审查相关文献,有助于发现仍需关注的避难需求,加强资源利用,探索优化方法.

    应急避难所救援系统文献计量避难需求疏散行为避难救援网络

    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疲劳研究综述

    张晖倪定安曾科丁乃侃...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疲劳对驾驶人状态的影响,综合分析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的疲劳研究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人机共驾模式下驾驶疲劳的研究成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首先,通过文献检索与关联性分析,明确人机共驾过程中疲劳累积研究现状;然后,从手动驾驶和人机共驾下的驾驶疲劳致因分析、驾驶时长和非驾驶相关任务对疲劳的影响、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疲劳对驾驶行为的影响3个维度,讨论分析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疲劳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人机共驾模式导致驾驶人被动疲劳增加,接管绩效受损,弹性设置非驾驶相关任务与自动驾驶时间可有效缓解被动疲劳;人机共驾过程中驾驶疲劳的演化规律与检测模型尚不明确,结合人机共驾场景特征探索驾驶人疲劳调控策略是未来研究重点.

    人机共驾环境驾驶疲劳自动驾驶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时长

    自吸过滤式口罩的消毒净化及重复使用试验研究

    朱金佗蒋奇君何新建王亮...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突发性飞沫气溶胶传播类病毒疫情导致的口罩短缺及重复使用问题,基于自主构建的个体防病毒口罩仿真模拟测试系统,以粒径为0~200 nm的NaCl气溶胶替代病毒,在15、50、85 L/min的仿人呼吸流量下,分别测试疫情期间常用的5种口罩的穿透率、吸气阻力和品质因数在8 h内的变化;分别采用热水浸泡、酒精喷洒、高压蒸气、紫外线辐射和高温干燥5种消毒手段,处理上述在85 L/min流量下测试8 h后的5种口罩,比较消毒前后各口罩的穿透率、吸气阻力和品质因数.研究结果表明:在8h内各口罩的穿透率随测试时长线性上升,吸气阻力缓慢升高,8 h后各N95 口罩的过滤效率仍大于95%,吸气阻力也远小于300 Pa,具备重复使用的可能.热水浸泡、酒精喷洒和高压蒸气消毒处理会导致口罩的过滤效率大幅下降,无法保持消毒前的防护性能;而紫外线辐射和高温干燥对各口罩过滤效率和吸气阻力无显著影响,可作为口罩重复使用前的消毒净化手段.

    自吸过滤式口罩消毒净化重复使用过滤效率吸气阻力

    冷环境下基于暖体假人的帐篷内部热舒适性研究

    兰明强李亚运王祥郭贤...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冷环境下帐篷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和人员服装需求热阻(IREQ)及身体区域失温风险,以国标救灾帐篷和非标防疫棉帐篷为对象,利用暖体假人开展-10~10℃环境下试验,探究不同类型帐篷的保温性能,并利用经验公式评价人员在帐篷内热舒适性,根据服装热阻对人与环境换热过程的影响,分析暖体假人各部位温度变化情况及加热服对身体区域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国标救灾帐篷比非标防疫棉帐篷保温性能好,且温度越低两者相差越大;人在帐篷内部的热舒适性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其中,地板温度对人体局部不满意率影响较大;当服装热阻低于需求热阻时,暖体假人左前臂和右小腿温度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4.7和5.3℃,当打开加热服加热,服装覆盖区域温度明显上升;当环境温度降到-10℃,即使打开45℃加热档位暖体假人各区域温度仍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暖体假人左前臂下降5.3℃,右前臂下降6.5℃左右.

    冷环境暖体假人帐篷内部热舒适性需求热阻失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