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陆大祥

月刊

1000-4718

obsbjb@jnu.edu.cn

020-85220269

510632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病理生理学高级学术刊物。杂志刊登有关病理生理学理论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著、专题综述、教学研究、科研仪器和药品评价介绍等,注重介绍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生理学研究。适合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和高年级医学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胚胎造血干细胞发育全程线粒体动态特征及功能研究

    张容赵海鑫周杰柳迪...
    769-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描绘线粒体在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发育全程的动态特征并探究线粒体在此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分析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发育动态连续群体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描绘线粒体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荧光探针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对上述各个阶段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及膜电位进行检测,探究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和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在共孵育诱导体系中加入抑制线粒体合成及能量代谢的小分子抑制剂,并结合造血集落形成实验评价抑制线粒体功能后对于体外造血诱导的影响。结果:(1)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相较于糖酵解相关基因,线粒体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在生血内皮细胞和Ⅰ型造血干细胞前体阶段呈现显著高表达,并且这部分基因能够显著区分连续动态发育群体。(2)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线粒体数量和膜电位在从生血内皮细胞到造血干细胞前体的连续发育过程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Ⅱ型造血干细胞前体阶段达到最高,而在胎肝造血干细胞中有所下降。(3)体外共孵育及造血集落培养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线粒体呼吸链Ⅰ和Ⅴ能够显著减少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CD31+细胞诱导产生的造血集落数量(P<0。05)。结论:(1)线粒体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在生血内皮细胞和Ⅰ型造血干细胞前体中显著高表达,并能区分连续发育群体;(2)线粒体数量和膜电位在造血干细胞连续发育过程中不断上升,在Ⅱ型造血干细胞前体中达到最高;(3)体外抑制线粒体呼吸链Ⅰ和Ⅴ能够显著降低造血产物生成。

    造血干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生血内皮细胞

    METTL3通过YTHDF2/AKT1/PPARγ调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机制研究

    潘志鹏陈玲游若兰黄慧芳...
    77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在体外调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ETTL3、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YTH m6A RNA结合蛋白F2(YTHDF2)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感染MSCs;采用成脂分化试剂盒诱导各组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的脂肪细胞形成情况;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METTL3突变重组载体以证实METTL3的m6A关键位点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利用放线菌素D作用于YTHDF2过表达的MSCs以探究阅读蛋白YTHDF2对AKT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RNA pull-down结合银染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可能发生甲基化修饰的片段与识别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m6A甲基化酶METTL3以PPARγ/AKT1依赖的方式抑制骨髓MSCs的脂肪形成,并且以m6A修饰阅读蛋白YTHDF2依赖的方式抑制AKT1的蛋白表达。YTHDF2可识别并结合发生m6A修饰的AKT1编码序列(CDS),降低其表达水平,抑制MSCs脂肪形成过程。结论:m6A甲基化酶METTL3通过YTHDF2/AKT1/PPARγ通路调控人骨髓MSCs成脂分化过程。本研究为从肿瘤微环境角度寻找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急性髓系白血病间充质干细胞METTL3蛋白成脂分化

    仑伐替尼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协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肝细胞癌的疗效

    李嘉敏杨蕊梦韦瑞丽姚旺...
    786-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仑伐替尼(lenvatinib,Len)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疗效,并分析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的Len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分泌的影响并分析Len影响CXCL10分泌的机制。构建小鼠原位HCC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MS-202(PD-1/PD-L1抑制剂)组、Len组和Len/BMS-202组,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小鼠原位HCC的生长情况。治疗第13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血管结构和缺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增殖标志物Ki6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CD8+T细胞的浸润程度。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免疫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en在低剂量范围内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且Len通过阻断FGFR增强肿瘤细胞对IFN-γ的响应,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分泌CXCL10。(2)与PBS组相比,各给药组肿瘤生长均较缓慢,其中以Len/BMS-202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受抑制为著(P<0。05)。(3)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明显促进了肿瘤组织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5)。(4)与PBS组及BMS-202组相比,Len组及Len/BMS-202组肿瘤组织周细胞覆盖率明显提升(P<0。01),缺氧状态明显缓解(P<0。01)。(5)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肿瘤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明显增加(P<0。01),TGF-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6)与PBS组相比,各治疗组不同程度促进了小鼠血清中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P<0。05),其中Len/BMS-202组效果最好(P<0。01)。结论:Len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缺氧及促进CXCL10分泌,共同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协同增强BMS-202对HCC的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肿瘤微环境仑伐替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细胞癌

    原人参三醇减轻MDA-MB-231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李玲玉叶倩云李艳韩莉...
    796-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人参三醇(PPT)对耐紫杉醇(PTX)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MB231-PR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构建MB231-PR耐药细胞作为细胞模型。以不同浓度的PPT作用于MB231-PR细胞一定时间。用CellTiter-Glo试剂和集落形成实验测定MB231-PR细胞和MDA-MB-231亲本细胞(MB231-PT细胞)的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PT和PTX联合使用后细胞sub-G1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用于评估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survivin、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免疫荧光染色用于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IL-6、IL-8、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CD44、NANOG、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和醛脱氢酶1(ALDH1)的mRNA表达水平。肿瘤球形成实验用于评估干细胞特性。结果:(1)PPT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降低MB231-PR细胞活力(P<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17 μmol/L。PPT和PTX联合治疗后,MB231-PR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诱导sub-G1期的积累(P<0。01),Bax/Bcl-2的比值上调(P<0。01),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蛋白水平升高(P<0。05),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2)PPT与PTX联合治疗后,炎症细胞因子(IL-6、IL-8、CXCL1和CCL2)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OCT4、SOX2、NANOG、ALDH1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IL-6和IL-8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显著抑制MB231-PR细胞NF-κB的活性(P<0。05),并损害MB231-PR细胞的肿瘤球体生长(P<0。05)。(3)PTX处理诱导了核p-p65的表达,这种作用可以被PPT减弱。结论:PPT联合PTX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和肿瘤干细胞来降低MB231-PR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原人参三醇三阴性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性炎症肿瘤干细胞

    lncRNA SNHG1调控铁死亡减轻HIV-1 gp120 V3环所致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王琳琳左勤李心怡颜学勤...
    806-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1调控铁死亡改善HIV-1 gp120 V3环致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设立空白组、随机肽段组、HIV-1 gp120 V3环组(HIV-1 gp120组)、HIV-1 gp120+shCon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rostatin-1(Fer-1;铁死亡抑制剂)组和HIV-1 gp120+SNHG1 sh2+EX527(Sirt1抑制剂)组。随机肽段和gp120 V3环分别处理正常CHME-5细胞24 h;抑制剂预处理SNHG1 sh2细胞2 h后,gp120 V3环处理24 h。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Sirt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酶标仪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ELISA结果显示: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较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1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较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1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p5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Fe2+和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较HIV-1 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Fe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1组Fe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Fe2+和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敲减SNHG1可减轻HIV-1 gp120 V3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Sirt1/p53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相关信号分子实现的。

    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神经炎症铁死亡长链非编码RNASNHG1Sirt1/p53信号通路

    前扣带回至伏隔核GABA能神经通路调控小鼠肠易激综合征及潜在机制研究

    郭瑞晓高胜利冯旭菲刘华...
    815-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腹部退缩反射评分观察小鼠IBS样症状。(2)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NAc的GABA能通路和IBS小鼠ACC中GABA神经元兴奋性(均n=8)。(3)在正常和IBS小鼠NAc分别注射1。5 μL生理盐水(NS)、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或激动剂异四氢烟酸(Isog),并据此将小鼠分为3组(均n=8):NS组、BIC组和Isog组,观察其IBS样症状。(4)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iCre-WPRE-pA定向注射于ACC,AAV2/2Retro Plus-hSyn-DIO-hM3D(Gq)-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4组(均n=8):NS(腹腔注射)+NS(NAc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或AAV2/2Retro-hSyn-DIO-hM4D(Gi)-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3组(均n=8):NS+NS组、NS+BIC组和CNO+N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并观察ACC-NAc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IBS样症状的影响。结果:CACS诱导小鼠出现IBS样症状;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ACC的GABA神经元可以投射至NAc。NAc注射BIC后IBS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腹泻样症状和内脏超敏反应显著减轻(P<0。05)。化学遗传法抑制投射至NAc的ACC内GABA能神经元可显著减轻IBS小鼠的症状(P<0。05)。结论:ACCGABA-NAc神经通路可参与小鼠IBS样症状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肠道组胺和5-HT的释放有关。

    前扣带回伏隔核γ-氨基丁酸焦虑样行为肠易激综合征内脏超敏反应

    SIRT3激动剂厚朴酚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铁死亡缓解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黄涛韩甜甜许倩倩张振...
    827-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激动剂厚朴酚(HKL)在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0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Con)组、手术(Sur)组和Sur+HKL组(n=10)。Sur+HKL组小鼠给予HKL腹腔注射预处理7 d,Sur和Sur+HKL组小鼠均采用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方法建立POCD模型。使用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Y迷宫实验来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尼氏染色评价小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和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A7A11)、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SIRT3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测定GPX4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Sur组和Sur+HKL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移动的总距离和中央区域探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和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Sur组小鼠识别指数和轮替次数较Con组显著降低(P<0。01),侧臂封锁再通后,小鼠进入新臂的距离百分比和次数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水迷宫训练时Sur组小鼠潜伏期较Con组下降缓慢,测试时Sur组小鼠潜伏期、目的象限穿越次数及穿越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Con组(P<0。01);与Sur组比较,Sur+HKL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Sur组小鼠海马CA1区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染色较浅,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下降(P<0。01);HKL治疗后神经元活力明显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Sur组SIRT3、GPX4、SLC7A1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CLS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ur组比较,Sur+HKL组上述结果被逆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神经元的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Sur组海马区神经元中GPX4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HKL显著升高神经元GPX4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SIRT3激动剂HKL缓解小鼠POCD,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海马神经元铁死亡。

    厚朴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铁死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虾青素调节自噬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张伟王迎斌张晶玉曹璐...
    836-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虾青素(AST)对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AST组和AST+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2只。其中,sham组大鼠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而不夹闭,其余3组夹闭SMA 90 min后开夹再灌注建立肠I/R模型。AST组大鼠造模前3 d给予AST(45 mg·kg-1·d-1)腹腔注射,AST+3-MA组大鼠造模前3 d给予AST(45 mg·kg-1·d-1)+3-MA(1。5 mg·kg-1·d-1)腹腔注射。术后48 h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肠组织损伤;额叶皮质尼氏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ELISA试剂盒测定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内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游泳距离增加,潜伏期延长,Chiu's评分升高,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beclin-1表达水平和LC3-II/LC3-I比值均升高(P<0。05或P<0。01);与I/R组对比,AST组大鼠游泳距离和潜伏期缩短,Chiu's评分降低,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beclin-1表达水平升高而P62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AST组相比,AST+3-MA组大鼠游泳距离增加,潜伏期延长,Chiu's评分升高,额叶皮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额叶皮质和海马beclin-1表达水平和LC3-II/LC3-I比值降低,P62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AST可通过促进自噬抑制神经炎症,从而缓解大鼠肠I/R引起的认知障碍。

    虾青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认知自噬神经炎症

    人参皂苷Rc通过调控AMPK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李良勇马莉李亚军梅灯...
    84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小鼠的保护作用,并从细胞焦亡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组、人参皂苷Rc+MCAO/R组(Rc组)、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阿卡地新(AICAR)+MCAO/R组(agonist组)和人参皂苷Rc+MCAO/R+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Rc+inhibitor组)。对agonist组小鼠给予AICAR(500 mg/kg)腹腔注射,Rc+inhibitor组小鼠给予Compound C(20 mg/kg)腹腔注射;Rc组和Rc+inhibitor组小鼠造模后给予人参皂苷Rc(40 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7 d;sham组和MCAO/R组则给予等体积的纯化水。Zea Longa评分观察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观察小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观察小鼠脑水肿程度,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AMPK、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和焦亡效应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Rc组和agonist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脑梗死体积减小,脑水肿和神经元病理损伤受到抑制,脑组织p-AMPK/AMPK比值和AMPK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和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IL-18表达水平降低。Rc+inhibitor组小鼠脑组织p-AMPK/AMPK比值和AMPK mRNA表达水平较Rc组显著下降(P<0。05),NLRP3、caspase-1和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脑水肿和神经元病理损伤显著加重(P<0。05)。结论: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活化AMPK通路抑制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从而减轻小鼠CIRI。

    人参皂苷Rc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MP活化蛋白激酶细胞焦亡

    mitoNEET过表达抑制铁死亡引起的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障碍

    郑红玉田震王燕霞周坤...
    852-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mitoNEET能否抑制铁死亡引起的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紊乱。方法:采用原代C57BL/6J小鼠棕色脂肪细胞构建体外模型,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试剂盒检测细胞中铁离子和ATP含量,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组棕色脂肪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ACSL4表达增加了1。13倍,SLC7A11和GPX4表达分别减少了27。33%和25。33%(P<0。05);mitoNEET蛋白含量下降了42。14%(P<0。05)。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erastin组细胞铁离子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了1。80倍,但ATP含量下降了14。95%(P<0。05)。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erastin组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下降了52。18%和61。31%(P<0。05),线粒体ROS含量增加了80。97%(P<0。05),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蛋白Nrf1、PGC-1α、MFN2和UCP1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20。98%、15。17%、15。03%和34。22%(P<0。05)。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V-mitoNEET组过表达mitoNEET促使erastin诱导的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增加17。61%和96。05%,线粒体ROS的生成减少了24。48%(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toNEET慢病毒转染组棕色脂肪细胞中mitoNEET的含量增加了11。19倍(P<0。05),提示病毒转染成功;在erastin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LV-mitoNEET组棕色脂肪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ACSL4表达下降了37。95%,SLC7A11和GPX4表达分别增加了77。82%和66。30%(P<0。05);线粒体代谢相关蛋白MFN2、PGC-1α、Nrf1和UCP1的表达分别上调了79。06%、72。89%、40。14%和31。68%(P<0。05)。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V-mi-toNEET组细胞铁离子含量降低了43。50%,ATP含量增加了33。50%(P<0。05)。结论:mitoNEET过表达抑制铁死亡引起的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代谢紊乱。

    mitoNEET蛋白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