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博物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马自树

季刊

1002-9648

als@ciae.com.cn

010-64031809

100007

北京市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博物馆学会

中国博物馆/Journal Chinese Museum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博物馆》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博物馆》是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创办的一份学术季刊,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协办。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同时,它注意探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问题,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紧跟世界博物馆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是国际同行了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窗口。20年来,《中国博物馆》也担当着培育博物馆界学术人才、扶掖后人的作用。它不仅团结系统外博物馆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实到编委会,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成为博物馆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第五批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看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质量

    刘曙光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博物馆分级评价管理制度,开展专业、科学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不仅是博物馆行业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08年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博物馆的评估标准不断完善、评估过程日趋科学和专业,已成为引导、展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五批博物馆定级评估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所呈现出新增高水平博物馆逐渐成为我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的主要参与者、博物馆数量多、质量高、发展更加平衡充分、整体质量不断提升、类型发展不断完善、层级分布更加合理等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特点;也成为促进博物馆体系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博物馆行业形象与社会关注度的重要助力.

    定级评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博物馆专业化国家一级博物馆

    长城主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实践与优化对策探索

    周小凤王楚涵张朝枝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展示逐渐成为文化遗产展示核心方式的时代潮流中,通过62家已建成开放的长城主题博物馆的线下与线上调研结果显示,长城主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有序推进,与传统展示方式互补互促,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再现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博物馆传承长城文化、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载体和抓手等基本功能.目前,长城主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以基于实体展览的辅助型数字化展示与线上虚拟展为主,以基于叙事主题的独立型线下数字化展示为辅,缺少独立主题的线上纯虚拟展示;数字化展示方式以传统信息展示型与交互触屏展示型为主,以沉浸式展示型、传感器式展示型、机械控制展示型为辅.同时,长城主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也面临着"长城资源数字采集滞后""数字化展示方式获得感不足""数字化展示运营难以持续"等困境.为此,建议实施强化数字化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搭建全面的长城信息数据库、设立长城主题博物馆数字化专项资金、加强长城数字资源的文化内涵研究、培育数字化展示创新案例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长城主题博物馆的"数字科技+长城文化"深度融合及其数字化展示水平.

    长城文化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山东省馆藏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实践与思考

    孙华勇贾依雪张小松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2年7月以来,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开展山东省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这一工作在定级队伍专业化、定级流程科学化、定级依据标准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革命文物的时代划分、革命文物的属性、革命文物原始信息的保存与来源的追溯、革命文物的辨伪等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提供一些案例借鉴和研究参考.

    革命文物革命文物定级文物定级标准博物馆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阐释及其展示体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认知与实践

    郭艺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认知、发展与建设十分关注.与实物、特定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性相比,"非物质性"是其核心特征和鲜明特色.同时,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履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发挥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拓展和助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由于集中存放于建筑物理空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的展示充满特殊性与挑战性,导致其展示内容和方式必须跳出博物馆原有展示展览的窠臼.建设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实践就是不断突破认知的过程,从空间建构到观众与场馆关系等均构成了场馆特质,并形成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特性的展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传承非遗展示

    数字化展览对于犀尊美学特征的阐释

    郭小影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说犀尊"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自主策划的数字化展览,展览以多媒体的形式对国博馆藏代表性文物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展示,并采用数字化的策展思路,聚焦对犀尊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三方面美学特征集中呈现和阐释,通过介绍文物检测研究和数字化采集等工作在展览中的最新应用,展现现代科技给博物馆带来的无限可能.

    智慧博物馆犀尊数字化展览现代科技中国国家博物馆

    例谈文献类展览的创新实践

    徐睿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载体之一,其内容既有官私文书,也有艺文典籍等,记录着当时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被冠以"汉简之乡"的美誉.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其新馆基本陈列力图打破文献类展览形式相对单一、内容晦涩难懂的桎梏,积极创新展览展陈模式,以馆藏研究成果的积迭,深度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着力呈现简牍背后的万千故事,全面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为文献类展览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博物馆简牍甘肃简牍博物馆文献类展览基本陈列

    《千里江山图》的活化利用初探

    葛晓姗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逻辑使博物馆整个功能体系参与运转,统筹整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以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在文旅需求加速、消费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文物活化利用的研究势必要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帮助博物馆削弱看不见的文化门槛,让更多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与文物互动,尽享文化之美,以更好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

    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的博物馆策展实践——以"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为例

    季晓芬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众生成内容是博物馆2.0时代的产物与要素,是构建"参与式博物馆"的重要体现.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策展全流程实践中尝试将观众生成内容理念融入其中.这一创新性的策展实践立足我国博物馆的现实困境,从参观者的角色转变出发,厘清观众生成内容与参与式博物馆的契合性、本质特征与作用机理等理论研究基础,提出博物馆可将观众生成内容的筛选、转化、激励与再创造逐步融入到策展的全流程中.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的博物馆策展理论与实践应涵盖需求识别、组织结构调整、内容转化、提升展览可见性与媒体协同等内容.旨在为我国博物馆策展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模式与创新路径,丰富关于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的策展理论研究体系.

    观众生成内容博物馆2.0时代观众体验创新实践策展实践"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

    南京地区博物馆红色文化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探究

    杨晓慧陈奕通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目前存在着形式单一、缺乏交互性以及与学校课程内容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对外的研究转化、成熟的公众教育和长期的馆校合作为博物馆设计和实施红色文化研学课程奠定了基础.南京地区博物馆通过筛选具有典型性、情感性和参与性的红色文物,以物为媒,引导学生在红色情境中进行对话和仪式互动,不断建构自我对红色文化意义的理解.南京地区博物馆的红色文化研学经验为博物馆设计和实施红色文化研学课程打开思路:通过前置评估奠定理解基础,发布任务串联红色文物,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共同创造价值意义,进行总结评估深化红色文化认知记忆.

    博物馆红色文化,研学南京地区博物馆

    面向视障人群的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建设及相关思考

    杨菊张峥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障人群是博物馆观众群体中容易被忽略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主动将视力障碍人群作为服务对象并推出相应的文化服务项目,是新博物馆学中博物馆充分发挥其公共职能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超视觉艺术项目(ABS)致力于为视障人士免费提供接触和融入艺术、文化、休闲、体育以及娱乐活动的机会.我国博物馆在无障碍项目开发与实施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外面向视力障碍人群开发的博物馆无障碍项目,从博物馆和视障人群两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我国博物馆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研发视力障碍人群文化服务项目,为视障人群提供更加友爱、互助、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超视觉艺术项目无障碍博物馆视障观众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