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祁连山东段4类草地生态系统CO2通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

    高延锋仪律北张法伟马文婧...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比较研究CO2通量及群落光合特征参数与LAI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嵩草草甸的LAI和碳汇强度分别为2.76m2/m2和694.13gCO2/m2,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类型.灌丛草甸碳汇强度居中(662.98gCO2/m2),但LAI最小(1.66m2/m2),草甸草原碳汇强度次之(524.40gCO2/m2),沼泽草甸碳汇强度最小(460.77gCO2/m2).4类草地的逐日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均主要受控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逐日NEE、GPP、生态系统总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S)均与LAI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沼泽草甸和灌丛草甸的逐日GPP及NEE对LAI的敏感度极显著高于嵩草草甸和草甸草原(P<0.001),但不同草地类型间逐日RES对LAI的敏感度无显著差异.嵩草草甸的饱和光合速率和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相对最大,平均分别为0.89和0.22mgCO2/(m2·s),但与其他3类草地无显著差异.草地类型间群落光合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异主要受控于LAI(P<0.01),与草地类型和生长阶段关系较小.因此,LAI和草地类型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呼吸强度和群落光合特征,共同调控着高寒草地的碳收支.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东部区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高寒草地CO2通量叶面积指数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总呼吸光合特征参数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茎和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孙延亮赵宇哲魏孔钦李宗真...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间营养元素限制性和分配格局的差异性,以国内外收集的10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和茎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片和茎秆中N和P含量均随着秋眠级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含量以及C:N、C:P和N:P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叶片中各元素含量为:秋眠级为4级的新疆大叶苜蓿叶片C含量、秋眠级为9级的WL656HQ叶片N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秋眠级苜蓿品种(P<0.05).苜蓿茎秆C含量在各秋眠级苜蓿品种间均差异不显著,N、P含量变化与苜蓿叶片相同,且第2茬叶片和茎秆C、N和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第1茬,两茬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第2茬苜蓿的叶片外,秋眠级对苜蓿叶片和茎秆P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N含量,对C含量的影响最小.不同茬次间,秋眠级对苜蓿叶片C:P的影响最大,对N:P的影响最小.苜蓿叶片C含量与叶片和茎秆C ∶ N、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叶片和茎秆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N、P含量分别与茎秆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C ∶N、C ∶P分别与茎秆C ∶N、C ∶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茎秆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秆C含量与茎秆C ∶N呈显著正相关(P<0.05),茎秆N含量与茎秆C ∶ N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秆C∶P与茎秆N ∶P呈显著正相关(P<0.05).非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生长受N元素限制,中等秋眠型苜蓿的生长受N和P元素共同影响,在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过程中,应重点考虑N、P的供需平衡.

    苜蓿秋眠级叶片茎秆化学计量比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干沙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小雨事件的响应

    李新乐安景源王丹阳刘雅婧...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沙层对抑制蒸发、保护沙漠地区的生态水具有重要作用.以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白刺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干沙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称重法对降雨前后灌丛沙堆不同部位干沙层土壤水分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1)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来看,0~10cm干沙层土壤水分变化受降雨影响最为明显,4.3mm降雨能影响到0~5cm干沙层土壤水分,5.4mm和10.8mm降雨能影响到0~15cm干沙层土壤水分;(2)从土壤水分时间动态来看,与降雨前相比,降雨后干沙层土壤水分呈迅速增加-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降雨后第1d增加最为明显,然后从降雨后第2d开始逐渐下降;(3)位于沙丘不同部位的干沙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降雨后干沙层厚度变化速率表现为:阳坡中部>阳坡底部>阴坡底部>阴坡中部>坡顶.小降雨对白刺灌丛沙堆干沙层的消失和产生有重要影响,干沙层的形成是水分下渗和地表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白刺灌丛沙堆干沙层土壤水分动态小雨事件

    岩溶山区玉米白三叶间作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唐柳办王家豪王雷挺王普昶...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推广种植范围广的玉米和适应性较强的白三叶为对象,初步探讨玉米白三叶间作模式在岩溶山区的生产优势.设置行距30cm(JBY30)、50cm(JBY50)、70cm(JBY70)玉米白三叶间作,以相应行距(DY30、DY50、DY70)的单作玉米和行距30cm(DB30)单作白三叶为对照,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作物生产性能指标,结果表明:JBY30(蜡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DY30(P<0.05);JBY50(灌浆期)全磷含量显著高于DY50(P<0.05);JBY30(抽穗期和灌浆期)、JBY50(灌浆期)和JBY70(抽穗期)全钾含量显著高于相应行距玉米的单作(P<0.05).间作下玉米粗蛋白(除JBY30外)、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除JBY70外)含量均高于相应行距的单作,而粗纤维含量低于单作.间作白三叶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单作白三叶第一茬产量显著高于间作白三叶(P<0.05).JBY30玉米地上总干物质产量比DY30显著提高了 32.23%,比JBY50和JBY70分别显著提高了 47.63%和45.20%(P<0.05).随行距的增大,土地当量比(LER)、间作系统生产力(SP)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玉米相对白三叶的资源竞争力(Am)和间作优势则呈下降趋势.JBY30的间作优势最大,LER、SP显著高于JBY50和JBY70(P<0.05).因此,认为JBY30是适宜岩溶山区玉米白三叶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

    玉米白三叶间作土壤养分土地当量比间作系统生产力间作优势

    河西走廊荒漠灌区不同豆禾混播对土壤养分及牧草产量的影响

    王文虎曹文侠王小军王世林...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建植1年后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牧草产量,利用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河西走廊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筛选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三组分混播草地(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牧草产量最高,达22928.13kg/hm2.在0~40cm 土层,其与紫花苜蓿单播相比产量提高了 32.13%,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 3.04%、69.44%和54.32%,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82.81%、26.67%、25.09%、6.63%和7.09%;其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混播草地相比产量增加了 5.78%,有机质含量降低了 39.88%,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了 56.55%,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全钾含量各增加了 30.64%、49.57%、8.41%、16.71%、8.45%和8.45%;其与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相比产量增加21.34%,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 46.22%、73.81%、18.59%、18.49%、30.42%和19.22%,速效磷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 9.68%和47.44%.TOPSIS综合评价表明,三组分混播建植的人工草地最适合在河西走廊荒漠灌区推广建植.

    河西走廊豆禾混播土壤养分牧草产量

    氮添加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牧仁焦婷陈鑫马淑敏...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选取祁连山高寒草地开展垂穗披碱草草地氮素添加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5个氮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kg/hm2(N0)、12kg/hm2(N1)、24kg/hm2(N2)、48kg/hm2(N3)和96kg/hm2(N4),每处理4次重复.于2020年7月和8月施肥两次后,9月采集各处理0~10cm、10~20cm、20~30cm 土层样品测定肥力指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10~20cm 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在N4处理下较对照增加39.17%(P<0.05),0~10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分别在N2和N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土壤速效钾在N4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一施氮水平下,除N4处理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在N3和N4施氮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来看,施氮对土壤全量养分、pH值及含水量影响不明显.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层深度对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仅从改善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效果来看,48kg/hm2施氮量效果较好.

    高寒草地生态条件氮素垂穗披碱草土壤肥力

    两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宋鑫王加杰徐杉张美艳...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品种麦迪(Mathilde)和绅士(Esquire)为供试材料,采用0、25、50、100和200mmol/L NaCl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理特性以及耐盐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黑麦草品种地上生物量、根重、株高、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两个品种黑麦草地上部和根部K+含量在盐胁迫下均持续下降,Na+含量显著升高,但与绅士相比,麦迪能够在轻度盐胁迫(25和50mmol/L)下维持其地上部K+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较高的K+/Na+比率;两个品种黑麦草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耐盐候选基因LpNHX1、LpSKOR、LpHKT1;5的表达量在两个品种黑麦草中均能受到外界盐胁迫显著诱导而上调.

    多年生黑麦草盐胁迫K+/Na+比率基因表达

    16份尾穗苋种质萌发期耐镉性综合评价

    聂婷宇朱依晗刘霄霏向佐湘...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6份不同来源的尾穗苋基因型为材料,对0μmol/L(无菌水,CK)和80μmol/L镉胁迫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和胚芽长等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尾穗苋萌发期耐镉性.结果表明,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尾穗苋种子萌发期各指标的影响不同.除Acd28外,镉胁迫对尾穗苋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无显著影响;除Acd132和Acd150外,镉胁迫对尾穗苋种子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镉胁迫显著降低了活力指数、根长以及大多数基因型的芽长.隶属函数值和聚类分析表明,16份尾穗苋可分为耐镉型、中间型和敏感型三类,分别占31.25%、56.25%和12.50%,其中Acd131、Acd134、Acd38、Acd138和Acd147萌发期耐镉能力较强,Acd28、Acd55耐镉能力较弱.

    尾穗苋镉胁迫萌发期综合评价

    土壤盐度影响甜高粱生长发育及脱盐因素分解的研究

    杨笑笑刘信宝陈震尚辉...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低(1g/kg)、中(3g/kg)、高(5g/kg)3种土壤盐度梯度,分析盐度差异对甜高粱苗期与拔节期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脱盐因素对土壤脱盐的贡献.结果表明:甜高粱在3种盐度土壤上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均较CK显著降低.随着盐度增加,苗期与拔节期株高、茎粗、根长、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上升.出苗至拔节期,高盐处理盐度降幅和脱盐速率最高,中盐处理次之,低盐处理最低.3种脱盐因素下的脱盐率和脱盐贡献率表现为人工灌溉>自然降水>植株吸收.滩涂土壤种植甜高粱明显降低了土壤盐分,还有一定的饲草产出,是一种高值高效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

    甜高粱滩涂土壤土壤盐度脱盐因素脱盐贡献率

    放牧对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及绵羊增重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塔娜白宝全王建龙王海...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典型草原区封育后轻度利用的天然草地,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定4种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四区轮牧、五区轮牧和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SU/hm2、0.7SU/hm2,以下简称GI 1.0、GI 0.7),以不放牧为对照区,探究暖季放牧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草群养分供给量、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8~9月,未放牧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各放牧处理间未见明显差异.10月,地上生物量受到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同时表现出受放牧方式影响的趋势,但未见明显的二因素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放牧强度GI 0.7组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GI 1.0组,放牧方式中划区轮牧平均生物量有高于连续放牧的趋势.GI 0.7时连续放牧的生物量明显下降,轮牧与未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GI 1.0时轮牧与连续放牧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五区轮牧明显优于连续放牧.(2)草群养分供给量(FNY)的粗蛋白供给量(CPY)、中性洗涤纤维供给量(NDFY)和高消化性养分供给量(HDNY)指标对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的响应,与地上生物量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3)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母羊和羔羊的增重、母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GI 0.7更有利于羔羊的增重,且母羊瘤胃生理状态较好.(4)综合评定,五区适度放牧为此类草原最适宜的放牧方式.

    放牧方式放牧强度牧草养分供给量体增重瘤胃发酵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