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对新疆博州6种优势蝗虫潜在宜生区分析

    李金星邵路管廷贤黄晶晶...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博州为研究区域,采用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实地调查的6种优势蝗虫233个地理分布点数据,结合24项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其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因子和相关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筛选出的11个变量模拟效果较好,各模型的平均AUC值均大于0。85;贡献率分析表明,影响6种蝗虫宜生区分布的生境因子主要为海拔、土壤含水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累计贡献率均在40%以上,其他生境因子因蝗虫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整体而言,6种蝗虫高宜生区面积比例最小,其面积均小于全州面积的5%。不同蝗虫的高宜生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意大利蝗和黑条小车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西部(温泉县),宽须蚁蝗和小米纹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和西部(博乐市和温泉县),黑腿星翅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博乐市和精河县),西伯利亚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的赛里木湖(博乐市)。在高宜生区应进行蝗虫的长期监测和防治,中宜生区是蝗虫潜在暴发概率最大的区域,需要进行短期重点监测。

    博州宜生区生境因子蝗虫MaxEnt模型

    内蒙古城镇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胡娟娟张心灵刘宇晨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草原环境受益者"城镇居民纳入补偿主体研究其支付意愿,为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12个盟市339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测算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平均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态保护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9。06%的城镇居民愿意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付费,每人每年的支付意愿为107。46~135。92元,进一步测算平均支付意愿为27。30~34。50元/hm2;影响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按贡献度大小排列分别为受访者对草原生态保护重视程度、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和家庭居住地。

    城镇居民草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

    基于CiteSpace的草原土壤近三十年研究态势分析

    安占昊李元恒马晖玲李程宇...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1992~2021年)和WOS数据库(1995~2021年)草地土壤领域的文献资料做可视化分析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草业科学》《草业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龙瑞军、张法伟是承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依据发文量特征将我国草原土壤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1992~2002年)、平稳发展(2003~2012年)和波动发展(2013~2021 年)三阶段,并讨论了早期萌芽研究阶段及各阶段对应的主题。在WOS数据库中,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Rangeland Ecology Management、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上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白永飞、韩兴国是前沿作者;中国科学院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中国发文量大,但中心性不及美国、德国等国家。最后综合分析草原土壤研究热点和前沿,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收支问题是未来草原土壤研究主要方向。

    文献计量草原土壤发展阶段热点前沿

    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研究进展

    武倩黄程鹏奇立敏鞠馨...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硅体在硅化作用过程中包裹的部分有机碳被称为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草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硅体碳封存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固碳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和充分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植物PhytOC的形成及封存、土壤Phyt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和不同草地类型PhytOC的分布及储量,探讨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影响,提出了未来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研究方向,为准确估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硅体固碳潜力和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草原碳循环植硅体植硅体碳气候变化

    蔗糖添加剂对高水分苜蓿青贮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李荣荣胡明魏睿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对公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青贮苜蓿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高蛋白饲料,也是动物潜在的ARGs来源之一。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新鲜和青贮苜蓿中ARGs的分布和抗性机制,解析了蔗糖添加剂对苜蓿青贮中ARGs分布和赋存特征的影响,并对青贮中的ARGs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贮过程增加了ARGs总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苜蓿青贮中主要的ARGs类型,外排泵是苜蓿青贮中最重要的抗性机制,而蔗糖添加剂显著降低了青贮中ARGs总丰度和四环素类ARGs丰度(P<0。05)。acrD、acrB和mdtC是苜蓿青贮中的优势ARGs,它们的丰度分别与乙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苜蓿原料上的优势ARGs宿主,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青贮中最重要的ARGs携带者。综上所述,蔗糖添加剂能够消减苜蓿青贮中ARGs的富集。

    蔗糖苜蓿青贮抗生素抗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