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幼苗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

    朱晨晨史昆何沁坤迪力穆拉提·阿卜杜外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1)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浓度为0、40、80 mmol/L的混合盐碱胁迫(NaCl、Na2SO4、Na2CO3 和NaHCO3 摩尔比为 1∶1∶1∶1,pH值为 9。3)处理,测定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期揭示其响应混合盐碱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胁迫程度的加剧,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光合速率、PSⅡ的有效量子产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被显著抑制(P<0。05),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积累量逐渐增多,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在80 mmol/L混合盐碱胁迫下,Na+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MsSOS1、MsNHX1和MsHKT1的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分析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可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响应混合盐碱胁迫:(1)高表达MsSOS1、MsNHX1和MsHKT1等Na+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促进Na+外排、液泡区隔化及转移,避免因Na+大量积累对植株造成离子毒害;(2)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缓解由高pH值带来的氧化损伤。

    中苜一号紫花苜蓿混合盐碱胁迫生理特性基因表达

    黄花型扁蓿豆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温静郭茂伟朱琳李志勇...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黄花型扁蓿豆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特征、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并结合系统发育树及共线性分析探究黄花型扁蓿豆与其他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以明确其物种分类。结果显示:黄花型扁蓿豆叶绿体基因组全长 127572 bp,GC含量 34。19%;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其叶绿体基因在编码过程中对A/U结尾密码子的使用具有偏好性;系统发育树及共线性分析表明,野生黄花型扁蓿豆叶绿体基因组与青藏扁蓿豆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叶绿体基因组黄花型扁蓿豆系统发育密码子偏好性

    基于SSR的饲用燕麦品种DNA分子身份证开发

    冉婵宇慕平柴继宽张跃华...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鉴别饲用燕麦品种和解决生产中品种混乱问题,本研究采用15对SSR引物对19个饲用燕麦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在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核心引物组合,构建供试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开发其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15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在1。6437~5。4783之间,平均2。5741;观测杂合度在0。3939~0。8931之间,高于期望杂合度;引物M08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最高,为0。8391,M07的PIC值最低,为0。4736。剔除PIC低于0。7的引物后,剩余引物对供试品种的区分率在10。53%~26。32%之间;2对引物组合中,M08-M03和GM8-M03的区分率最高,均为73。68%,但仍不足以区分所有品种;3对引物组合中M08-P15-M03的区分率为100%,可将19个供试燕麦品种完全区分开。通过核心引物组合M08-P15-M03对各品种的扩增片段进行数字化编码,并按照固定的引物顺序将各带型编码依次连接,构建了各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并将其转化为可供机器识别的条形码和二维码,实现了品种的快速鉴别。

    饲用燕麦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子身份证

    大豆主要饲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王传之崔卫东任海龙夏明阳...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高饲用价值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以饲用性状差异较大的粤夏106和矮生泥豆为亲本,其衍生的F2代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660对SSR引物,对大豆株高、生物产量、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相对饲用价值等8个重要饲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生物产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共检测到18个QTLs,分布在A1、B2、C1、C2、J和L共计6条连锁群上。其中,株高2个、主茎分枝1个、主茎节数3个、生物产量2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3个、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个、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3个和相对饲用价值3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介于2。11%~59。77%,qADF-l、qADL-a1、qADL-c2、qBY-j、qNBMS-l、qNDF-j和qNNMS-l等7个位点为表型贡献率大于15%的主效QTLs。

    全株大豆QTL生物产量相对饲用价值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种F1代表型遗传变异研究

    刘嘉伟郝新艳杜雨芊提忠慧...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远缘杂交育成的8个F1代株系的13个数量性状和7个质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杂交F1代表型的相对遗传力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3个数量性状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11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7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F1代表型遗传多为正向显性,相对遗传力a1最高可达1。92,母本对F1 代的相对遗传力较父本高;F1 代杂种优势最明显的是小花数与结实小花数,杂种优势率达 65。03%和80。96%;聚类分析表明,8个F1代与高加索三叶草距离较近,与白三叶距离较远。

    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F1代表型性状遗传变异相对遗传力

    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性狗牙根脯氨酸和甜菜碱代谢变化

    李硕李培英李雯孙宗玖...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敏旱型Cd32和抗旱型Cd138狗牙根为对象,研究了2种类型狗牙根中脯氨酸和甜菜碱代谢的相关底物含量及酶活性对3种干旱处理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溉相比,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后狗牙根根系及叶片脯氨酸、甜菜碱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度胁迫下达到峰值,且叶片含量高于根系;干旱胁迫下Cd138与Cd32的脯氨酸含量差距较大。2份材料的叶片与根系脯氨酸代谢底物鸟氨酸含量在中度干旱达到峰值,而谷氨酸含量随干旱加剧在2份材料的根系及Cd32材料的叶中呈增加趋势,Cd138叶中呈降低趋势;P5CR、P5CS活性随干旱呈先增后降趋势,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强,而P5CDH和ProDH活性则显著下降,导致供试狗牙根脯氨酸合成增强、分解受到抑制,特别是在Cd138叶中积累较多。Cd138的甜菜碱合成通路中两个关键酶BADH和CMO活性随干旱加重增强,Cd32的CMO活性在中度干旱时达到峰值(8。54 U/g),但仍然低于Cd138(8。99 U/g)。综上,狗牙根可通过促进脯氨酸、甜菜碱代谢来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脯氨酸代谢主要以谷氨酸途径为主,在甜菜碱代谢中,重度干旱下CMO在Cd32中下降,但在Cd138中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这可能是Cd138比Cd32更抗旱的原因之一。

    干旱胁迫狗牙根脯氨酸代谢途径甜菜碱代谢途径

    适宜陇中盐碱地改良的藜科植物材料筛选与效果评价

    徐娜鱼小军狄多玉刘雯雯...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种植4种13份乡土藜科植物材料并观测其田间农艺性状和土壤化学性质,筛选适宜陇中地区的减盐植物和土壤改良植物。结果表明,盐生草、猪毛菜、中亚滨藜、角果碱蓬4种乡土藜科植物中,材料203(猪毛菜)的生物量最大,材料109(角果碱蓬)的株高最高。与未种植藜科植物的土壤相比,多数藜科植物材料的种植能提高土壤浅层(0~10 cm)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了土壤(0~30 cm)的全钾含量,同时,降低了0~30 cm土层的pH值和0~20 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13份材料中,材料95(盐生草)对0~20 cm土层有明显的降盐作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材料303(角果碱蓬)得分最高,是陇中地区适宜的盐碱地改良植物。

    藜科植物盐碱地改良农艺性状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溶液电导率

    磷肥施用量对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生物量累积和磷素吸收规律的影响

    单新河张运龙王显国刘泽宇...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磷肥施用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物量累积和磷素吸收规律的影响,选取'骑士T'苜蓿为供试材料,设置 4个施磷梯度,磷肥用量分别为 0 kg/hm2(P0)、81 kg/hm2(P1)、162 kg/hm2(P2)和243 kg/hm2(P3),测定苜蓿全生育时期株高、地上生物量和磷素浓度,并计算磷素吸收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苜蓿初花期到盛花期,与不施磷相比,P2和P3处理下株高显著增高(P<0。05),增幅为13。03%~18。64%。2)苜蓿现蕾期到盛花期,P2处理较P0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 34。08%、50。21%和 63。25%;苜蓿盛花期,与不施磷相比,P2和P3处理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63。25%和54。21%,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施磷处理下生物量的磷肥有效性均在盛花期时最高。3)苜蓿分枝前期到孕蕾期,磷素浓度和磷素吸收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大,且各磷肥处理下苜蓿磷素吸收量的磷肥有效性均在孕蕾期时最高;苜蓿盛花期磷素吸收量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2处理是拐点。4)随施磷量增加,苜蓿各生育时期磷素利用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降低。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与施磷量81 kg/hm2和243 kg/hm2相比,162 kg/hm2是该地区苜蓿建植适宜施磷量,且孕蕾期和盛花期是磷肥施用关键时期。该研究可为苜蓿生产力提升及磷素营养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施磷量苜蓿生物量累积养分吸收量科尔沁沙地

    草地沙化度对补播地八角种群形成及优势度的影响

    李佳懿曾晓琳游明鸿刘金平...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川西草原沙化治理、草地复壮及"四库"建设的实际技术需求,以乡土豆科草种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为补播物种,在4个沙化度草地(未沙化、轻度、中度和重度)补播种子后,通过测定萌发、生长及重要值等指标,研究沙化度对地八角种群形成及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沙化度对地八角种群形成指标的影响大小为成苗率>出苗率>存活率>种群密度>发芽率,3个沙化度的出苗率、成苗率、存活率和种群密度均显著大于未沙化,且沙化度间差异显著(P<0。05)。2)沙化度对补播地八角优势度指标影响大小为相对密度>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地八角相对频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随沙化度增加显著增大(P<0。05),轻、中、重度沙化的重要值是未沙化的3。56倍、10。96倍和17。26倍。3)沙化度对生长指标影响大小为株高>分枝数>根冠比>地下分配比>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直立度,株高和直立度随沙化度增加显著降低,分枝数和地下生物量则呈显著增加趋势,重度沙化下根冠比和地下分配比显著大于未沙化。综上,地八角可依据草地沙化度形成相应的种群密度、优势度和株丛结构,可作为抗沙固沙乡土豆科草种在川西高原中、重度沙化草地植被修复或功能重建中推广应用。

    地八角草地沙化补播优势度抗沙固沙

    增温对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初期物种生态位影响的研究

    王文琼张峰李邵宇郑佳华...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增温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恢复和增温恢复处理,并以自由放牧区为对照,分析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显著增加了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重要值;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显著增加银灰旋花重要值,显著降低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短花针茅重要值(P<0。05)。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显著增加短花针茅、狭叶锦鸡儿和银灰旋花生态位宽度(P<0。05);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显著降低狭叶锦鸡儿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显著增加银灰旋花生态位宽度(P<0。05);对比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条件下短花针茅与各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增加(P<0。05),其他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无显著差异;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未显著增加短花针茅与各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但显著增加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狭叶锦鸡儿等主要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P<0。05)。因此,在荒漠草原增温恢复初期,增温恢复和自然恢复会改变种间关系并有利于扩大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

    增温恢复自然恢复生态位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