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

    孙彩彩安海涛董全民吕卫东...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差,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含量逐渐减少,砂粒体积含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砂粒体积含量逐渐增大。(2)放牧会提高土壤中全磷含量和pH值,但会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3)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土层的加深,土壤单重分形维数逐渐减小。(4)土壤单重分形维数随土壤黏粒和粉粒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全磷、土壤全氮和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P<0。01)。综上,土壤单重分形维数能够表征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土壤质地的变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含量和单重分形维数均逐渐减小。该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土壤状况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高寒草地环青海湖放牧强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粒径组成单重分形维数

    唐家河保护区高寒草甸土壤性状及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肖梅陈莹刘金平杨梦含...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绝对保护下山地森林系统中高寒草甸土壤与植被的地带性特点,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制定保护策略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在 3座山峰上分别设置 6个海拔梯度(2700~2799 m、2800~2899 m、2900~2999 m、3000~3099 m、3100~3199 m、≥3200 m),通过测定土壤粒级组成、土层厚度、容重、水分与养分含量等土壤指标和植被密度、高度、盖度、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等植被指标,分析海拔间土壤和植被指标的差异性及海拔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高寒草甸土壤性状及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拔间土壤粒级组成、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pH值、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增大趋势。2)海拔间坡度差异显著,2900~2999 m峭坡上石砾达67。32%,土壤水肥供给能力显著低于其他海拔,≥3200 m缓坡上粉粒和粘粒比例及土壤厚度和含水量高于其他海拔(P<0。05)。3)海拔与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坡度与土层厚度、含水量、粘粒、粉粒、有机质、有效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4)海拔间植被群落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群落高度和物种数随海拔梯度增加而降低。海拔间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种类和高度有显著差异(P<0。05),使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和群落特征不同。5)海拔与群落高度、物种数及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密度、投影盖度和基盖度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海拔梯度间土壤性状与植物群落均呈显著性差异,受坡度等微地形影响,土壤性状与植物群落特征地带性变化的规律性较差。

    海拔高寒草甸土壤性状群落特征优势种

    基于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放牧对植物种群影响的研究历程

    张育文周洁艳侯扶江
    10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合理的放牧活动伴随气候因子的扰动可能对草地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消极影响。植物种群是构成群落并形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系统地认识放牧对植物种群影响的研究脉络对进一步发挥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有关放牧对植物种群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就发文趋势及分布,研究主题及演变方向,研究特点与不足,未来创新与突破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9~2022年国内外发文量随时间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WOS数据库,我国发文量在全球国家中排名第4,中国科学院在全球机构排名第2;我国学者发文量以王德利、侯扶江等较高,且均为近些年(2020~2022年)发表;有关放牧对植物种群影响研究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等生态学领域的期刊。CNKI数据库中,主要发文机构具有地域性,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机构在国内占一定优势;相关研究多在《中国草地学报》《草地学报》发表。国际上主要关注植物种群的动态、保护、生长、响应等种群特征指标,而国内聚焦多样性、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等大范围、系统性的指标。总体而言,我国有关放牧对植物种群影响的发文量较美国总体偏低,虽然近年(2019~2022年)发文量逐渐增加,但发文机构单一,发文期刊分散,研究范围具有局限性。因此,加强地区合作,深化研究层次,形成突破点可能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草地放牧植物种群文献计量学CiteSpace软件可视化

    热激转录因子HSF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的作用机制

    伍国强张佳乐魏明
    12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s,HSF)是植物抵抗热胁迫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HSF拥有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可参与复杂的胁迫信号转导和响应网络。HSF作为信号转导链的末端组分,介导非生物逆境胁迫下靶标基因的表达。在逆境胁迫响应中,HSF受上游蛋白激酶介导磷酸化和泛素化或通过ABA信号通路结合热激元件,调控热激蛋白等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综述HSF的发现、结构、分类、调控机制及其在植物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极端温度、干旱、高盐碱和重金属等)中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加以展望,以期为农作物和牧草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热激转录因子非生物逆境胁迫调控机制磷酸化热激元件

    草原生态系统影响草本-灌木竞争的主要因素

    冯星星陈清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草原灌丛化现象频发,植被由草本向灌木的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找到控制草本-灌木竞争和演替的主要因素,可以为深入理解草原灌丛化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从降水、温度、养分、放牧-围封以及火烧5个方面综述了影响草本-灌木竞争的主要因素。在干旱的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草本植物的竞争力,生长季降水量减少有利于灌木的生长;非生长季降水量增加、降水强度增加、频率降低会促进灌木扩张。在相对湿润的草原生态系统,氮、磷养分可能是草本-灌木竞争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极地和高寒地区,温度升高会促进灌木扩张,但是长期变暖导致的干旱胁迫可能会降低温度增加对灌木的正面影响;在温带草原,温度变化对草本-灌木竞争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过度放牧是抑制草本植物生长的主要人为因素,围封5~10年后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提高,而围封年限过长或者非退化草地围封将导致草原再次向灌木化发展。重度、高频的火烧可导致灌木的生物量减少,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轻度、低频的火烧会使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减少,有利于灌木扩张。各研究区域由于环境背景的差异,影响草本-灌木竞争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未来需要加强多因子交互耦合试验,深入研究不同环境下草本-灌木竞争的主要影响因素。

    降水变化温度养分放牧-围封火烧

    《中国草地学报》征稿细则

    149-150页

    《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地》)获奖及被收录情况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