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

徐肇敏

月刊

1674-8182

zglczz@163.com

025-83243580

210009

南京市山西路57号

中国临床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吴小超荣龙飞唐睿漪王飞...
    1313-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自噬等多种方式,对于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平衡至关重要.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调控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揭示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精细调控网络对开发新的结直肠癌临床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细胞程序性死亡结直肠癌凋亡自噬铁死亡坏死焦亡

    瑞戈非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陈怡璇雷学芬张萌陈纤...
    1319-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治疗晚期CRC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瑞戈非尼是一种多靶点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并与免疫治疗产生协同作用.本文综述瑞戈非尼在CRC领域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

    结直肠癌瑞戈非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进展

    李月天黄海宁陈帅王全义...
    1323-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T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微环境(TME)稳态密切相关.其表面免疫检查点共受体共同调节着免疫应答.它可通过分泌各种物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纠正和恢复受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近年来,靶向T细胞治疗获得一些进展,但一些新的免疫检查靶点仍在研究中.本文重点探讨T细胞在调控结直肠癌(CRC)和TME中的作用、CRC的免疫耐药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等,论述T细胞对CRC发生发展的相关影响及靶向T细胞治疗CRC的应用前景.

    结直肠癌T细胞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耐药

    肿瘤微环境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动态演变过程

    祖玥戴玲玲孟鹏肖颖媚...
    1327-1330,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肿瘤微环境与原发肿瘤、继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播散性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本文介绍了其动态演变过程.肿瘤微环境既可以发挥其宿主防御机制杀灭肿瘤细胞,又会通过微环境的成分及结构的改变帮助肿瘤细胞转移扩散.肿瘤细胞则通过表型转换、分泌细胞因子、细胞休眠等方式完成其侵袭、内渗、循环、外渗及播种过程.

    肿瘤微环境结直肠癌肿瘤转移转移前生态位循环肿瘤细胞

    吲哚菁绿引导保留直肠上血管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孟庆良谢光伟张正国杨勇...
    1331-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应用吲哚菁绿引导保留直肠上动脉(SRA)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确诊乙状结肠癌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73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保留SRA组(行保留SR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n=30)和高位结扎组(肠系膜下动脉高位根部结扎,n=43).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情况、淋巴结清扫总数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略高于S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6/43)vs 0,x2=2.899,P=0.089].结论 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引导保留SRA并且保证清扫253组淋巴结与传统肠系膜下动脉高位根部结扎相比,不影响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安全性或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对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腹腔镜乙状结肠癌直肠上动脉安全性可行性,吲哚菁绿吻合口瘘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效果

    郭慧雯贺奇彬张全安陈忆嘉...
    1336-1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和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因肠道病变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为早期结直肠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6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病灶形态分组分析其疗效.结果 EMR被证实适用于直径≤2 cm的病灶和隆起型病变,而ESD被证实适用于直径>2 cm的病灶和侧向发育型病变.ESD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EMR组[21.5%(55/256)vs 7.5%(30/399),x2=26.933,P<0.01].在隆起型病灶Is型、Isp型、Ip型中,ESD治疗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EMR治疗(P<0.01),但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ESD和EMR治疗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Ip型病灶,行EMR治疗总体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Is型、Isp型、Ip型病灶接受EMR治疗的治愈性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Ip型病灶直径>2 cm的比例较Is型和Isp型明显增高(P<0.05).结论 EMR和ESD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各有优势,但对于直径较大的Ip型病灶,行EMR治疗是安全且效优的.

    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隆起型病灶

    腹腔镜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

    王红兵吴万蒲志忠张丽华...
    1342-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CRC)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HIPEC(氟尿嘧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4.33±40.66)mL vs(100.33±52.82)mL]、手术时间[(174.77±31.29)min vs(167.67±28.61)min]、肛门排气时间[(3.17±0.79)d vs(3.03±0.81)d]及术后住院时间[(14.23±3.76)d vs(14.70±5.3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随着时间点推移有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出血、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vs 13.33%,x2=0.481,P=0.488).结论 尽管腹腔镜手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其术后联合HIPEC并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故HIPEC仍安全可靠.

    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凝血功能深静脉血栓形成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相关标志物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叶彬王昌成
    1347-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免疫相关标志物增殖诱导配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3(APRIL/TNFSF13)、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手术获取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APRIL/TNFSF13、BAFF、LAG-3的表达.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患者APRIL/TNFSF13、BAFF、LAG-3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APRIL/TNFSF13(90.83%vs 17.50%,x2=129.969,P<0.01)、BAFF(85.83%vs 12.50%,x2=147.590,P<0.01)、LAG-3阳性表达率(84.17%vs 14.17%,x2=117.633,P<0.01)高于癌旁组织.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预后的APRIL/TNFSF13、BAFF、LAG-3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RIL/TNFSF13、BAFF、LAG-3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独立相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PRIL/TNFSF13、BAFF、LAG-3高表达,且三者阳性表达是淋巴结转移、高病理分期、低分化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增殖诱导配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3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中国临床研究》编辑部
    1352页

    基于周围神经侵犯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Ⅰ~Ⅲ期早发性结直肠癌预后中的应用

    朱俊韬刘雷姚家楠吴洁...
    1353-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周围神经侵犯(PNI)对Ⅰ~Ⅲ期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构建基于PN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2010年至2015年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登记的50岁及以下5 920例EO-CRC患者数据.通过7∶3比例分为训练组(n=4 164)和验证组(n=1 756),运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预后分析.基于多变量模型显著变量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预测能力.结果 相较于PNI阴性患者,PNI阳性患者更年轻、病变位于左侧结肠、分化程度更低、TNM分期更高、接受化学治疗、CEA水平偏高(P<0.05).Kaplan-Meier曲线提示PNI阳性组较PNI阴性组有更差的预后.COX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T分期、N分期、是否接受放射治疗、是否接受化学治疗、CEA水平、肿瘤最大直径以及PNI状态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变量(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PNI是Ⅰ~Ⅲ期EO-CRC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HR=1.73,95%CI:1.44~2.08,P<0.01).基于PNI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3年与5年生存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7.结论 PNI可作为Ⅰ~Ⅲ期EO-CRC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基于PNI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一个有效的预测预后工具.

    早发性结直肠癌周围神经侵犯列线图总生存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