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传媒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半月刊

1671-0134

cmkj@xinhua.org;hanzg@xinhua.org

010-63071478/4927

100031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

中国传媒科技/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查看更多>>《中国传媒科技》月刊,原名《中国新闻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的一本以全国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决策人、管理人员、编辑和记者、技术和管理工作者为定向读者群体的实用型科技刊物。《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突出新科技、新产品、新工程、新应用的传媒,加强媒体决策人、编辑记者、技术工作者、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流信息、加深了解的桥梁。《中国传媒科技》诞生于1993年。自创刊之日起,她就以专业服务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传媒科技杂志。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全面进步这个角度切入,十余年来《中国传媒科技》秉承“立意严肃、观点前瞻、通俗易懂、先进实用”的一贯风格,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媒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与参谋作用的权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改变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谭腾飞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发展历经从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的视角转换,成为当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挖掘全新增长动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瞻布局,进而探究新质生产力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然具有现实可能.[方法]分析典型案例,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结果]研究试图系统描绘出新质生产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传导路径与实践偏向.[结论]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现实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在文化领域持续释放动能,进而实现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革新为驱动,以文化市场要素重组激活为保障,以数字文化新业态涌现迭代为表征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沉浸式消费数字灵工

    文化数字化战略助推地方文化传播探究

    文丽萍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创新地方文化传承,繁荣地方经济.[方法]通过梳理文献和数据的方法深入了解当前地方文化传播现状.[结果]研究发现,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激活了地方文化的传播活力,推进了地方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繁荣了地方经济.但在当下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地方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资源碎片化、传播类型集中化和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结论]依据地方文化传播特点和当前传播渠道,需多角度优化地方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如整合资源、挖掘特色、重视跨文化传播等,此策略将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文化数字化战略地方文化传播

    具身传播视域下奥运运动员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初探——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袁蓁杉李淑娇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网络民族志、案例分析等方法,立足数媒时代传播环境,分析奥运会运动员作为身体媒介塑造和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的可行性.[方法]研究探究奥运运动员具身塑造国家形象有效路径,以期为全球化时代体育传播具身化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与参照.[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奥运会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历史依据性、文化包容性和载体创新性优势,为运动员具身塑造国家形象提供合理传播场域.[结论]得出运动员作为具身性传播介质,以身体在场、离身在场和数字在场三种"在场"方式嵌入其中,是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特殊符号和有效路径.

    具身传播奥运会运动员国家形象现代体育传播数字在场

    文化传播视阈下"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Belt and Road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张俊怡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宣传片作为一种新的宣传方式在各大媒体中广泛传播,为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于2023年10月18日在新媒体上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视觉语法分析理论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该宣传片通过多模态话语能有效传递"一带一路"倡议理念,塑造了积极、开放、合作的国际形象.[结论]短视频宣传片在塑造国际形象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策略.

    "一带一路"网宣片多模态话语国际形象文化传播

    政务新媒体的"破圈"与"边界"问题思考与对策

    张薇丛红艳
    59-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下,政务新媒体成为承继主流舆论主体党性、人民性宗旨,推动重建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寻求公共价值建构和提升政府形象传播的必要条件.[方法]智媒时代,部分政府机构为发挥宣传功能,满足公众娱乐化、碎片化和情感化需要,主动调整视觉内容及产出方式的同时,也常常忽视了保持自身客观、全面和批判性风格定位的重要性.[结果/结论]政务新媒体的兴起为政府提供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渠道,也对政府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其"未思之处",并提出基于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下政务新媒体的发展走向思路.

    政务新媒体传播边界破圈

    具身性视角下虚拟人形象特征分析——以星瞳为例

    焦明甲张卓然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产业的扩张与虚拟人概念的大火,使虚拟人从技术试验领域走入前台,并以着重于具身传播的形态出现在数字文化产业之中,成为亟须研究的对象.[方法]本文以虚拟人"星瞳"为例,以其对艺术否定主义传统的延续、对交互性增强的现实需求及其对技术美学的渴望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分析了其具身性形象的主要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多角度的升级推动了虚拟人具身传播特性的进一步强化,并且在虚拟现实与元宇宙有关技术更加发达的未来,这一表现形式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星瞳具身性否定主义技术美学虚拟人

    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中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

    张琦
    68-7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中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主流媒体平台在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及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并观察实施的成效.[结果]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中主流媒体平台传播策略实施后公众对社会治理知识知晓度、参与度及对现有社会治理传播途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结论]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中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能够增强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知,提高参与度及满意度,值得推广.

    融媒时代社会治理主流媒体平台传播策略公众满意度

    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

    黄伟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人工智能工作模式及具体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人工智能音乐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出发,探讨数字化时代电影音乐生产的人工智能模式,总结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具体应用.[结果]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作曲家快速生成音乐小样,辅助作曲家确定音乐创意方案,还能提高电影音乐项目基础工作效率、实现电影音乐核心创意智能化生成,从而更好地推动电影音乐高质量、高效率的产生.[结论]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音乐创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电影音乐制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进电影配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电影音乐模式应用电影制作

    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华笑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探讨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供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全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内容涵盖就业结构的转变、岗位需求的调整以及对毕业生技能提出的新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人工智能重塑就业市场,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新兴岗位与机会,也加速了传统岗位变革.教育应当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毕业生需强化跨领域合作与学习能力,以应对职场挑战.[结论]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毕业生应致力于自我提升,而政府和社会各界则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共同应对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变革,以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人工智能高职院校教育策略就业影响

    人工智能背景下音乐科技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李泽召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音乐教育模式转变的新可能."音乐科技"是一门文理交叉、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整个新文科发展背景下重要的教育实践领域,人工智能背景下对音乐科技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法]在音乐科技学科人才培养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优化专业学习知识架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种路径,来更好地培养适应音乐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果/结论]人工智能融入音乐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数字化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作品成果产出.

    人工智能音乐科技教学改革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