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传媒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半月刊

1671-0134

cmkj@xinhua.org;hanzg@xinhua.org

010-63071478/4927

100031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

中国传媒科技/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查看更多>>《中国传媒科技》月刊,原名《中国新闻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的一本以全国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决策人、管理人员、编辑和记者、技术和管理工作者为定向读者群体的实用型科技刊物。《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突出新科技、新产品、新工程、新应用的传媒,加强媒体决策人、编辑记者、技术工作者、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流信息、加深了解的桥梁。《中国传媒科技》诞生于1993年。自创刊之日起,她就以专业服务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传媒科技杂志。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全面进步这个角度切入,十余年来《中国传媒科技》秉承“立意严肃、观点前瞻、通俗易懂、先进实用”的一贯风格,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媒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与参谋作用的权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介生态视角下流媒体平台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重塑

    潘子珩祁志慧
    49-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流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及互动性强等特性,正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视听文化形态,不仅推动视听文化乃至自身之转型,同时也催生了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格局的演变。流媒体平台已逐渐成为综艺节目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流媒体平台在生态位特征方面的表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受众与流媒体平台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流媒体平台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同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法]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在媒介生态学视野下分析用户观看习惯与行为的变化,研究聚焦于用户思维习惯与认知逻辑的转变、视听体验与审美感受的改变,以及用户对电视娱乐节目创作实践的反作用过程。[结果]研究发现,流媒体平台对受众的消费行为与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同时,受众的反馈也对电视娱乐节目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容、生产、发行及营销四个环节中,相应地进行适应与调整。[结论]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对电视娱乐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全方位地改变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生态,带来了深刻变革与广阔机遇。然而,这一变革过程也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变化,流媒体平台与电视娱乐节目的互动日益紧密,这一变革将促进媒介生态系统向更加开放、互动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观看体验。

    流媒体平台数字媒介生态电视娱乐节目观看习惯和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控制方法研究

    由子涵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方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虽然这种情况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交需求,但也增加了社交活动中因为虚假信息而出现的风险。对于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控制,要从行为管理和技术防控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方法]本文在概括介绍社交网络虚假信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管理和技术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控制的方法,为虚假信息治理提供参考。[结果]对于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控制,要通过强化管理以净化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环境,通过技术升级以加强虚假信息识别、处理。其中,强化管理主要包括加强法制宣教、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内容审查,技术升级主要包括加强虚假信息精准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持续优化算法及模型。[结论]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控制要从强化管理和进行技术升级两方面同时入手。

    新媒体环境社交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控制方法

    社交平台或内容变现的真实价值计算方法初探

    张志友张路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的目的将经济学概念引入新闻出版行业,尝试给相关业者提供一种针对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真实价值的 量化计算方法。[方法]本文尝试在网络平台中对社交价值运用经济学中的支付意愿额、支付接受额以及消费者剩余原理,对网络平台的社交真实价值进行了阐释,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在社交领域的实验数据,初步尝试了社交平台真实 价值的量化计算方式。[结果/结论]网络平台的社交真实价值是用户付费意愿的客观衡量,也是内容变现或运营收费的客观基准,通过社交真实价值的计算,可以为网络平台投资或可持续运营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思路或借鉴。

    网络平台社交价值变现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额

    自媒体运营内容分类方法综述

    刁毅刚杨绿林赵晓莺时金桥...
    62-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平民化、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征。对自媒体运营内容进行有效分类,有利于推动落实《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实现自媒体规范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自媒体运营内容特点,描述自媒体分类标准化现状;分析和梳理针对自媒体运营内容的分类算法。[结果]阐述各算法工作原理,总结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结论]介绍自媒体内容分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媒体分类算法也将不断演进。

    自媒体运营内容文本分类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方惠敏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给媒介传播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构建更加多元、互动与动态的中原文化媒体传播新生态成为必由之路。[方法]梳理了中原传统文化研究现状、主要元素及特点,并对当前的中原文化传播媒介生态进行探讨。[结果]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现有研究者鲜有立足国际视野、聚焦网络媒体及互联网平台等传播形式与中原文化传播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深化"四全媒体"、打造"个人品牌"的理念,并提出利用短视频、重视微短剧等具体策略来推动中原文化传播。[结论]融媒体时代为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应充分发挥国内媒体与国际媒体、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融媒体等协同合作,发展短视频,重视微短剧,促进中原文化生动、高效地对外传播。

    媒介融合中原传统文化四全媒体传播策略移动短视频

    学习、服务、创新:融媒体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创新路径探析

    王贵洲宋熹瑞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融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空间,"融"的理念不仅在媒体领域延伸,更渗透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脉中。本文旨在分析城市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为"神经末梢"的实际效力,以期探明城市基层党建的创新路径。[方法]本文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为实际抓手,以媒介融合为技术背景,依次爬梳融媒体时代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模式。[结果]城市基层党组织在融媒介入下拓宽了党建工作的宣传渠道,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我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结论]城市基层党建通过"破壁"模式整合媒介资源,契合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城市基层党建新的发展趋势,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的规划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

    融媒体媒介融合基层治理城市基层党建三型基层党组织

    媒体融合十年:中国报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69家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的研究

    许超众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技术驱动带来的媒体融合最终席卷全球。本文对 69 家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索新时期中国报业融合的方法与路径。[方法]本文通过主题分析法与语义网络分析法,尝试从宏观层面概览当前中国报业改革的实践与困境,分析研究媒体融合给报业改革带来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中国报业在体制融合、内容融合、人才融合及技术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但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结论]推进报业改革走进深水区,必须重构中国报业的内容生态体系、传播生态体系及经营生态体系,这也是中国报业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根本出路。

    传媒技术媒体融合报业集团体制机制产业转型

    仪式建构与链化成效:全媒体时代微信读书社交阅读模式探析及启示

    冯安华
    78-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其社交化阅读中的互动仪式建构及成效,为提升传统广电媒体的受众阅读体验,提升其全媒体传播实效提供镜鉴。[方法]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微信读书App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微信读书通过塑造虚拟共在场域、对局外人提前设限、以具体书目为共同焦点、通过个性化的情感与趣缘属性分享,构筑互动情境。[结论]提出塑造陪伴式阅读体验、构筑奖励性阅读情境、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等建议,面向未来电视与智能媒体时代,正视从情感联结出发维系受众阅读黏性,或许才是传统广电完善其数字化转型,推动其传播实效精准化、个性化的可行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信读书社交化阅读仪式建构情感能量

    开源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初探

    刘一闻李彤王宇琦李泽魁...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总结开源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MLLM)的最新进展,探索其在新闻领域的落地实践。[方法]首先,笔者介绍了MLLM的研究背景,对典型的开源和闭源模型在不同测试基准上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然后解析了模型架构,包括其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接着探讨了训练策略以及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展望了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结果/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开源MLLM在赶超闭源商业模型上的潜力和发展方向,以及在新闻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为采编业务全流程提供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未来可以结合实际场景开展相关技术的落地实践。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预训练视觉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

    元宇宙视域下黄河文化的高维传播前瞻

    段曈曈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高维传播的机遇、底层逻辑和传播范式,以期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唐·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理论研究元宇宙对黄河文化传播维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元宇宙视域下的黄河文化传播范式。[结果]元宇宙促使黄河文化传播进入更高维度,具体表现为感官维度、时空维度、精神维度和自生维度。[结论]元宇宙视域下黄河文化将产生新的传播范式,包括即时感知、时空旅行、精神共情和生态自构。

    元宇宙黄河文化文化现代化传播维度传播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