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能量CT定量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研究

    仇莉赵玉年朱倩刘路路...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记录病灶和主动脉分别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在单能谱程序中获得病灶分别在动静脉期40-70kev不同单能级时的CT值.将病灶分为高、低分化组及4种亚型.对比不同分化程度IDC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对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63例IDC患者中,除静脉期λ值外,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各定量参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动脉期中病灶的IC、SIC、λ、nZeff值与分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动脉期λ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4),对应敏感度为83.25%,特异度为69.05%.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双能CT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分子亚型

    肝脏硬化性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分析

    杨晓燕王明亮陈伶俐曾蒙苏...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硬化性血管瘤(HSH)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HS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行MR检查,2例行CT检查,2例行MR+CT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相邻肝包膜等影像学特征,并测量病灶与肝实质的ADC值,两者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大小(35.8±44.4)mm,8例类圆形、1例类椭圆形、1例分叶状,边缘均清楚.CT平扫均为低密度,2例轻度均匀持续强化,2例向心性强化;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病灶内见低信号,增强扫描4例向心性强化,2例轻度环形持续强化,1例延迟强化,1例类似环形"快进快出"强化,病灶与肝实质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例出现相邻肝包膜皱缩现象.结论 HSH影像表现不典型但具有一定特点:动脉期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不减退,病灶ADC值高于肝实质ADC值.

    肝脏硬化性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对照分析

    陈天忠刘艳萍黄宝晗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准确性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征象及病理学特点,其中9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在11例患者中,囊腺瘤8例,囊腺癌3例∶11例均为单发,肝左叶7例,右叶3例,肝多叶受累1例;1例囊腺瘤为单囊性病灶,囊壁光整,CT见囊内主要表现为水样密度;1例囊腺癌以实性成为主,其余9例囊腺瘤及囊腺癌呈多发囊状,5例囊腺瘤囊壁光整,厚薄一致,部分分隔均匀增厚,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2例囊腺瘤有囊壁钙化;2例囊腺癌囊壁及其内分隔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可见实性结节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呈"结节"状或"菜花状",部分断面锯齿状改变.结论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MRI表现,充分反映其病理学特点,注意病变的一些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如分隔不均匀增厚,囊壁"结节"或"菜花样"突起及伴有粗大钙化,在囊腺瘤及囊腺癌的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胆管肿瘤囊腺瘤囊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细胞癌肿瘤患者复发和进展的预测价值

    卢东南张梦珊许晓云邹林毅...
    109-11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复发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接受TACE治疗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ACE治疗6个月时的实体瘤整体改良反应评估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将接受TACE治疗的HCC病灶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在DKI衍生的度量图上评估TACE治疗区域、肿瘤周围肝区和远处肿瘤区.收集肿瘤区域、癌旁组织DKI的主要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on,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on,Da)、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on,Dr)、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弥散峰度(Axial kurtosis,Ka),纵向弥散峰度(Radial kurtosis,Kr)和峰度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kurtosi s,FAK).使用受试者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KI主要参数对TACE治疗后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共纳入81例患者,89个病灶接受了TACE治疗.根据病灶TACE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46例患者(52个病灶)和未进展组35例患者(37个病灶).与未进展组相比,进展组患者血清AFP水平>200ng/mL比例更高、碘油造影强化比例更高、DSA肿瘤染色比例更高(P均<0.05).与未进展病变相比,进展组的肿瘤区MD和Dr值更低,而Ka、Kr和FAK值更高(P均<0.05);进展组癌旁组织的的Da和Dr值更低,而MD、FAK和Ka值更高.扩散峰度成像参数预测患者进展的ROC曲线可见,肿瘤组织中的MD(AUC=0.916)、Kr(AUC=0.794)、Dr(AUC=0.851)、Ka(AUC=0.841)、FAK(AUC=0.757),癌旁组织的MD(AUC=0.898)、Dr(AUC=0.752)、Ka(AUC=0.884)、FAK(AUC=0.692)和FA(AUC=0.688)值均对TACE治疗后患者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DKI的相关功能参数对TACE治疗后的HCC患者复发和进展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优势,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扩散峰度成像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的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肝癌疗效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李瑞峰郭秋峰袁明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肝癌疗效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48例,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提取术前肝癌患者增强MR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并记录肝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按照比例1∶3分为验证组(n=37)和训练集(n=111).比较两集的临床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基于危险因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及评价,结果148例肝癌患者在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后有效76例,无效72例.多因素结果表明ALP<125.98U/L、BCLCB2期、肿瘤位置(肝右叶)、肿瘤大小≥3.19cm、动脉期强化(部分强化)均是肝癌患者疗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包含ALP<125.98U/L、BCLCB2期、肿瘤位置(肝右叶)、肿瘤大小≥3.19cm、动脉期强化(部分强化)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及和验证集模型的ROC曲线、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区分度及临床净收益良好.结论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影像学依据.

    MRI影像组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肝癌疗效预测模型应用价值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张东坡郑作锋杨家斐刘晓刚...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进行手术治疗且确诊为OGCT的CT、MRI影像学、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并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61岁,73岁,68岁,79岁)共发现4个肿瘤,3例位于左侧卵巢,1例位于右侧卵巢,病变于CT、MRI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实性部分为主,1例囊实性部分相当,1例囊性部分为主,实性部分于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病变呈高信号,囊性部分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低-稍高不均匀信号、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呈"蜂窝状、海绵状"典型改变,2例病变T2*WI见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结论 OGC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若发现卵巢囊实性肿瘤,T2WI呈"蜂窝状、海绵状"典型改变,实性成分于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并有出血征象时,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应考虑到该肿瘤的诊断.

    卵巢颗粒细胞瘤卵巢肿瘤磁共振成像

    化疗患者行个体化低流率腹部增强CT:双源CT低管电压高管电流的可行性分析

    刘杰张怡存李林峰原典...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癌症患者中使用双源CT结合低流速和低管电压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共纳入90名进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人).在A组中,患者使用120kVp和448mgI/kg对比剂量进行扫描.B组患者以100kVp和336mgI/kg对比剂量进行扫描.C组患者以70kVp和224mgI/kg对比剂量进行扫描.对CT值、标准差、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评分、对比剂剂量和流速进行测量.结果 在三组中,除了肾脏外,主观图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其他组相比,C组在大多数感兴趣区域(ROIs)中显示出显著更高的CT值、更低的噪声水平以及更高的SNR和CNR值(P<0.05).与A组相比,C组所用对比剂剂量减少了47.3%(79.2±13.7 vs.41.7±8.9,P<0.01),对比剂注射速率降低了19.2%(2.6±0.5 vs.2.1±0.4,P<0.01).结论 在化疗后血管受损的患者中使用70kVp管电压结合高管电流的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的同时降低流速是可行的.

    低流速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高管电流上腹部CT

    磁共振常规序列联合DWI序列用于肛瘘术前诊断准确性分析

    吴卉卉冯克翁苓苓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常规序列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用于肛瘘术前诊断准确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5月到2022年8月肛瘘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常规及DWI序列扫描,对比MRI-DWI、常规序列扫描对外口、内口、主瘘管、分支瘘管、脓腔检出率及肛瘘Parks分型准确率,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病灶活动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肛瘘患者中,分别检出外口192个、内口88个、主瘘管78个、分支瘘管156个、脓腔60个,MRI-DWI对外口、内口、主瘘管、分支瘘管、脓腔的检出率分别为86.98%、89.77%、87.18%、80.13%、81.67%高于单纯MRI常规序列78.13%、73.86%、71.79%、67.31%、63.33%(P<0.05);78例肛瘘患者parks分型包括Ⅰ型30例、Ⅱ型25例、Ⅲ型14例、Ⅳ型9例;MRI-DWI对肛瘘parks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33、0.769、0.788、0.820,均>0.75,二者一致性均较好,MRI-DWI对肛瘘parks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31%、89.74%、93.59%、96.15%均高于单纯MRI常规序列诊断准确率75.64%、74.36%、79.49%、88.46%,总体准确率为85.90%高于MRI常规序列58.97%(P<0.05);78例患者肛瘘病灶活动度包括活动期29例,缓解期49例,缓解期患者ADC值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评价肛瘘病变活动性曲线下面积0.908,灵敏度82.80%,特异度85.70%.结论 MRI-DWI诊断肛瘘有较高应用价值,Parks分型准确,对疾病活动度的评估价值较高,可准确检测出肛瘘内口、外口、主瘘管、分支瘘管和脓腔等.

    肛瘘术前诊断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应用研究

    吕娜马春雨朱林郭飞...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对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或病理穿刺证实为HCC的196例患者的病理学及术前增强CT影像学资料.按照WHO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组及中-低分化组,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37例)和验证组(59例),保存增强CT的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影像学图像,在医准-达尔文科研平台中提取并筛选各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值归一化法、最优特征筛选、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构建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静脉期+延迟期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从临床资料中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用逻辑回归(Logistic)方法分析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等.结果 1.在影像组学模型中,三期联合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效能最佳,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及0.80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P=0.010)及ALT(P=0.024)最终为预测HCC病理分化程度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AFP及ALT构建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5及0.816.3.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各期像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及0.89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分化程度.

    肝细胞癌影像组学病理分化程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CT衍生的细胞外容积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的联合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李捷姜兴岳李乃选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和验证基于CT衍生的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的联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病理分级.方法 收集两所医院共215例HCC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在术前进行了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衍生的影像语义特征和临床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来评估和比较每个模型的预测性能,并进行Delong检验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来确定模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T衍生的ECV是预测高级别HCC的一个显著独立预测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模型的鉴别效能优于单独的CT衍生的ECV模型、CT衍生的影像语义特征模型和临床因素模型.结论 基于CT衍生的ECV的联合模型对于预测HCC病理分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细胞外容积肝细胞癌肿瘤分级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