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洛河组砂岩褪色蚀变特征及对铀成矿流体的指示作用

    司庆红朱强苗培森李建国...
    1455-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红层含铀岩系褪色蚀变与还原蚀变作用密切相关,褪色蚀变特征及其成因流体分析对深入认识铀成矿流体和成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彭阳地区洛河组砂岩褪色蚀变现象及其与铀异常的密切关系,通过岩心编录、元素地球化学测试、高分辨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分析、岩心XRF荧光及红外光谱扫描等手段,开展洛河组砂岩沉积特征和褪色蚀变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洛河组不同颜色砂岩碎屑含量高,且成分以石英为主,具有典型沙漠相与风成沉积特点;洛河组典型褪色蚀变砂岩一般具有铀矿物、黄铁矿及石膏富集而三价铁氧化物含量低的特点,且铀与硫元素含量明显较高.[结论]洛河组砂岩主体形成于氧化条件的风成沉积,其颜色、Fe2O3/FeO、Th/U及Cu/Zn反映了随砂岩褪色程度增强,环境发生了由氧化向还原状态的转变;洛河组褪色蚀变与铀矿成矿作用在空间、矿物组合及氧化还原状态的一致性暗示了二者成因与同一还原性流体有关.

    砂岩型铀矿褪色蚀变矿产勘查工程洛河组彭阳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农业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

    赵岩郭常来崔健张艳飞...
    1469-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查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农业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可以为当地特色农业开发、全域旅游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地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采集表层土壤样品,以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为基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识别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定量分析不同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北镇农业区土壤中Cr和Pb的均值低于辽宁省辽河流域背景值,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Hg>As>Cd>Pb>Zn>Cu>Cr>Ni.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在超标样品中Cd、Cu和Zn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的占比分别为 45.56%、29.11%和 11.47%,占总超标数的 86.12%;As和Cd为轻度污染状态,大部分土壤样品的重金属为无—轻度的污染状态,仅Hg元素个别采样点位为强—极强污染.单指标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排序为:Hg>Cd>As>Cu>Ni>Pb>Cr>Zn,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分布范围为 29.7~2358.16,平均值为 141.9,以低度风险为主,其次中度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i、Cr、As、Pb主要受母岩自然风化影响,Cu、Zn、Cd、Hg受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建筑活动等多种来源影响.[结论]农用物质的不合理施用、大气沉降、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煤炭燃烧等产生的物质在土壤中富集可能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造成污染风险,未来需要加强对Hg、Cd、Cu和Zn元素在不同地块中富集趋势监测和研究.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源解析生态风险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北镇农业区锦州市辽宁省

    胶东半岛某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分析及风险评价

    赵莉源孔令号赵志刚周文辉...
    1485-1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 34件,分析测定Hg、Cd、As、Pb、Cu、Cr、Zn、Ni等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获取胶东半岛某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方法]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运用单项污染评价和地累积指数法确定其污染程度,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评估其风险.[研究结果](1)全区仅存在 3处点源污染,1处为Hg元素污染,2处为Cd元素污染;(2)元素Ni、Cr和As主要来自于土壤母质,元素Pb、Cd、Zn和Hg主要来自于矿业活动,Cu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3)个别点状区域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于元素Hg和Cd,其他元素基本上不存在风险;(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全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未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风险.[结论]该金矿周边的土壤受到了矿业活动的影响,并出现了点状污染,但程度较轻,风险可控,应当加强对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和评价.

    金矿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来源分析风险评价环境地质调查工程胶东半岛

    重庆市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对碳减排的贡献

    鲍丽然李瑜张风雷岳甫均...
    1501-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土壤碳汇和岩溶碳汇共同构成自然地质碳汇,土壤中的碳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碳.因此,土壤有机碳研究对提升土壤碳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重庆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分类回归树法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采用模型法评估了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 2.75 kg/m2,空间分布上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海拔、温度、土壤类型是影响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次之.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 36.88 Tg C,相当于 2018年重庆市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 24.10%.[结论]重庆市凉爽湿润的高海拔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草地、水田更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达到碳平衡之前,农田土壤整体呈"碳汇"效应,吸收着空气中的碳.

    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碳减排地统计学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与黏土矿物的关系及其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李文鹏史小龙刘建章陈爽...
    1513-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了解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 100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Pb、Cr、As、Cd和Hg等 5种重金属元素总量、赋存形态以及黏土矿物含量.[研究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土壤矿物评价法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等,对石家庄无极皮革厂,辛集皮革厂,邯郸武安冶金、钢铁,广平化工厂,以及邢台内丘化工厂周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稳定性以及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无极皮革厂土壤的Cr,内丘、广平化工厂的Hg和武安冶金、钢铁的Cd和Hg污染程度高;以残渣态为主的重金属与黏土矿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黏土矿物对Cd、Hg固持量高,对Pb和As的固持量低.无极 2个土壤样品超出了黏土矿物对Cr的容纳能力;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在口和皮肤双重摄入途径下,土壤会对儿童造成非致癌风险(1.02).但是,以小麦为摄入介质的癌症风险指数超过了成人(5.16×10-4)和儿童(6.44×10-4)的耐受限度(1×10-4).[结论]重金属与黏土矿物存在积极的相关性,对生态健康风险影响大,当地以小麦为主食的居民对小麦Cd应更加关注.

    工业区重金属赋存形态黏土矿物健康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地热水中锂元素分布特征及资源开发利用

    魏帅超张薇付勇刘峰...
    1527-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近年来,锂在新兴技术和低碳技术产业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键矿产.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对锂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当前锂的安全供应已严重制约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锂资源开发对象以卤水型和伟晶岩型为主,但地热卤水型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因此需要研究中国地热水锂元素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基于前人对全国范围地热水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本文介绍和讨论中国地热水中锂含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地热水提锂技术及地热勘查技术.[研究结果]分析了全国 30个省市主要热储中地热水锂含量,实际计算出 1989处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为 789 t,估算中国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 3233 t,显示地热水中锂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力.[研究结论]影响地热水锂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围岩及热储岩石性质、温度、水岩相互作用等,也发现锂同位素在示踪陆区地热系统来源、水岩相互作用及物质来源方面具有良好潜力.中国富锂地热水富集机制主要分为喜马拉雅地热带型和四川盆地型,前者与上地壳重熔型岩浆上涌有关,后者与地层中膏盐的溶滤有关.此外,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富锂地热水找矿方向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江汉盆地等及油(气)田水."热锂兼探"、"热锂兼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元地热勘查技术也将助力地热产业发展.

    地热卤水型锂含量锂同位素富集机制地热水提锂矿产勘查工程

    中国银矿资源特征及新能源背景下需求分析

    潘昭帅张照志车东张涛...
    1554-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银作为重要的贵金属,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系统性地分析中国银矿资源特征,研究未来需求趋势,对中国银产业减排布局、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从银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中国银的应用、地质、供需和市场等特征,总结了中国银矿的资源现状.根据工业银和非工业银的需求驱动差异,运用S-curve和ARIMA模型预测了 2022-2035年中国银的需求.[研究结果]根据银矿的资源现状和需求预测结果,得出如下认识:(1)中国银矿具有"四多四少"的地质特征,即总量多、可利用资源少;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床多,独立矿床少;(2)随着银应用领域的不断增长,国内的矿山资源和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进口银矿产品和其他精矿(用于生产副产银,如铅精矿、锌精矿等)来补充缺口;(3)2022-2035年,中国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 5800 t增长到 9500 t,年均增长率约为 3.7%;(4)2022-2035年,中国工业银需求将迎来较快增长,从 3800 t增长到 7000 t,年均增长率为 4.4%,光伏是拉动工业银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5)2022-2035年,中国非工业银的需求将缓慢增长,从 2000 t增长到 2500 t,年均增长率为 1.7%.[结论]基于以上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高度重视并提升银在未来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多手段保障银矿资源供应能力;(3)加大技术创新,开展深加工,提高工业银的产品附加值,为能源转型和高端制造提供保障;(4)建立国家与民间双重银储备与保障体系,避免银价大起大落.

    资源特征需求预测新能源背景矿产勘查工程中国

    西藏锑矿分布、类型及其成矿规律研究

    李阳宋扬唐菊兴陈伟...
    1570-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锑是中国战略性矿种之一,构建新的锑矿资源基地势在必行.本文对西藏地区锑、锑-金、锑-铅-锌等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西藏锑矿的成矿规律,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西藏锑矿资料,结合最新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从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等方面厘清西藏锑矿床(点)成矿作用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西藏地区锑矿床类型以热液型为主,矿体主要赋存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围岩中,地幔物质参与成矿,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至中新世(20 Ma左右).成矿作用主要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和碰撞后伸展期的岩浆作用有关.西藏地区锑矿的分布受各种层状构造、断裂、褶皱等构造联合控制,赋矿地层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白垩系.[结论]西藏锑矿具有分带性展布特征,从西向东划分出藏西、藏南、藏北和藏东 4大锑成矿带.新生代是西藏地区锑矿最重要的成矿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后的陆内伸展背景有利于锑成矿.根据西藏锑矿成矿特征提出实用性的勘查模型,为锑矿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锑矿时空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规律矿产勘查工程西藏

    全球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稀有金属的成矿联系

    赵晨辉王登红王成辉刘善宝...
    1601-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近年来,淡色花岗岩成为岩石学和稀有金属成矿学研究的热点,但全球淡色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全球淡色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进而指导勘查实践.[研究方法]文章系统梳理了全球 115个淡色花岗岩体 1155组地球化学数据,并结合项目组在南岭、川西、藏南、阿尔泰等地的工作,对数据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在成分上,淡色花岗岩的SiO2 含量较全球花岗岩平均值高 1%以上,发生稀有金属矿化的岩体稀土含量极低.在空间上,中西欧海西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SiO2 和ALK(Na2O+K2O)含量低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也低于中国西部淡色花岗岩,而中国西部淡色花岗岩的SiO2 和ALK含量又低于中国东部的淡色花岗岩,中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淡色花岗岩富集P2O5;样品中Li、Be、Nb、Ta、Ga、Rb和Sn含量的最高平均值均出现在中西欧地区,W含量最高平均值出现在中国东部.在时间上,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的SiO2 和ALK含量高于古生代,低于中生代;古生代淡色花岗岩富集P2O5;电气石是新元古代淡色花岗岩的一个重要矿物特征.[结论]成矿的淡色花岗岩一般不含岩浆型石榴子石,A/CNK>1.2,与Sn-W-Nb-Ta成矿有关的淡色花岗岩的 Rb/Sr>1,ΣREE>10×10-6,与 Li-Sn-Nb-Ta-Be成矿有关的淡色花岗岩的 Rb/Sr>1,ΣREE<10×10-6.相比之下,中国东部中生代淡色花岗岩演化程度最高,成矿潜力最好.

    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工程喜马拉雅海西造山带中国东部中国西部

    氮同位素分馏机制、分析测试与示踪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李思远侯青叶杨忠芳余涛...
    1617-1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氮(N)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元素之一.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来源识别等方面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氮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综述了氮同位素分馏机制、氮同位素分析技术以及氮同位素在生态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与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体系.(2)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转化循环的主要机制,生物固氮实现氮的输入,而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含氮气体或矿化作用是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3)氮同位素可以用来测定土壤氮素周转速率、N2O排放途径与生物固氮量、指示大气氮沉降变化、探究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及确定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识别农作物产地与水体、大气的氮污染来源.[结论]未来应将研究重点放在提升氮循环过程中不确定性来源的定量检测能力,确定未被发现的氮输入、积累和损失途径,完善并发展生态系统氮循环模型.

    氮同位素分馏机制δ15N值示踪技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地质调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