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天山1990-205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安全格局

    陈武迪刘晓煌李洪宇孙兴丽...
    1644-1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衰退.为应对这一挑战,确定并保护对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点变得至关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种全面策略和方法,旨在保障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 In-VEST模型、PLUS模型和电路理论等,对西北干旱区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格局(ESP)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1990-20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空间分布上基本稳定.近 30年来总转换面积为32.52×103 km2,主要是荒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与 2020年相比,2050年自然增长(ND)、生态保护(EP)和城市发展(UD)情景下的土地总转换面积分别为 21.43×103 km2、23.09×103 km2、22.87×103 km2,其中林地面积净增加的最多,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成.EP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增加.其他两种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大幅扩大.与ND和UD情景相比,EP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大.1990-2050年天山地区ES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生态源和较小的阻力廊道主要分布在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的中部和北部.相反,破碎的生态源和较大的抗性廊道大多分布在被沙地、裸地或山地阻隔的西部地区.东南部为荒漠地区,没有生态源,缺乏生态廊道.近 30 年来,生态源区面积减少了 1.84×103 km2,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网络更加复杂.与 2020年相比,2050年EP情景下的生态源面积和夹点面积分别增加 10.53×103 km2 和 0.11×103 km2,生态障碍带点面积减少0.38×103 km2.除EP场景外,其余两种情景的生态源面积也有所增加,但低于EP场景.[结论]生态保护情景在塑造LUCC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地质调查工程生态安全格局电路理论

    土壤中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素荣汪大明杨俊泉张静...
    1664-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土壤元素的直接定量反演、利用土壤中元素相关性的间接定量反演以及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三种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系统总结了其主要原理、优势与研究现状,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展望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当前常用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方法均难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相比而言,利用植物叶片或冠层的光谱间接反演土壤元素含量的方法可信度更高.利用生态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到目标元素在不同植物中特有的光谱学效应信息,解码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原理.[结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是突破土壤元素广域监测技术瓶颈的有利发展方向.

    土壤元素植物缺素反应生态地球化学大数据遥感定量反演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物对土壤氨氮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孔祥科李义王平韩占涛...
    1676-1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查明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物(Cr(Ⅲ)、盐分、有机质)对土壤NH4+-N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制革污泥的安全农用及土壤NH4+-N的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污染物影响下土壤中NH4+-N向NO3--N的转化规律,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组分对土壤中NH4+-N硝化过程的抑制程度排序为:Cr(Ⅲ)>盐分>有机质.外源Cr(Ⅲ)进入对土壤中NH4+-N的转化速率和转化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土壤中盐分和有机质主要影响硝化作用的启动时间和降低硝化速率.随着土壤中Cr(Ⅲ)含量由 100 mg/kg增加到 250 mg/kg,培养 90d后NH4+-N的转化量由 94.23%降低到 19.38%.高浓度Cr(Ⅲ)和盐分在污染初期对土壤中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随土壤老化过程中Cr(Ⅲ)生物有效性降低及微生物适应性增强,不同污染特征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逐渐趋同,硝化功能菌(Nitrosospira、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丰度增加明显.[结论]冗余(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制革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因子是Cr(Ⅲ)(R2=0.53,P<0.01)、NH4+-N(R2=0.59,P<0.005)和NO3--N(R2=0.53,P<0.01).

    制革污泥Cr(Ⅲ)氨氮硝化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风险评价

    袁帅张思源张雪琼袁国礼...
    1686-1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查明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表层土壤样品 845件,农作物样品 30件,饮用水样品 17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Ni、Pb、Zn等 8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农作物以及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大佘太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整体与河套地区背景值相当;土壤中潜在重金属生态危害以轻微风险和中等风险为主;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在口和皮肤双重摄入途径下,土壤会对居民造成致癌风险(5.69×10-6),谷物(1.03)及蔬菜(1.30)会对居民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结论]Hg受人类影响较大,中等—强风险区位于大佘太镇;其余元素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Cd中等风险区分布在乌梁素海沿岸一带.As在蔬菜、谷物以及饮用水健康风险中贡献最大,应该受到关注.

    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健康风险环境地质调查工程乌拉特前旗内蒙古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

    赵一邹胜章申豪勇蓝芙宁...
    1701-1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2 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 46%来自于土壤CO2,约 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2 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2SO4 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 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岩溶湿地水化学溶解无机碳同位素来源控制因素水文地质调查工程桂林市广西

    辽宁新元古界桥头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背景

    吴子杰张国仁邱隆伟王海鹏...
    1714-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辽宁新元古界桥头组的沉积时代仍未准确厘定,导致关于其沉积背景特别是古气候的讨论充满争议,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法对其沉积背景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桥头组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分析CaO/(CaO+Fe)、Sr/Ba、V/(Ni+V)等元素比值以及CIA、ICV、Ceanom等参数,重建古风化气候条件、古盐度及古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桥头组砂岩样品的CIA值多数位于温暖潮湿区域,而ICV值则多数位于寒冷干燥区域;样品的CaO/(CaO+Fe)、Sr/Ba值绝大多数落入中咸水区域,少量在微咸水区域;砂岩样品的V/(Ni+V)和Ceanom值则处于还原区域,少量在氧化区域.[结论]桥头组并非沉积于南华纪,其沉积期总体为中咸水的缺氧还原环境、气候温暖潮湿.

    砂岩地球化学沉积背景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条件桥头组地质调查工程辽宁

    宜昌界岭地区Tremadocian早期微生物成因构造的发现

    曾雄伟徐子一王建坡程龙...
    1727-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地质学家较多关注前寒武纪的MISS,而较少研究其他时期的该类构造.奥陶纪早期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但MISS此前仅见于法国和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的浅水碎屑岩,中国目前尚无报道.[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剖面测量,本文首次在宜昌界岭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上部)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构造.[研究结果]宜昌界岭地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主要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席破坏构造与广泛发育于前寒武纪的臼齿构造形态上具有相似性.[结论]该MISS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含MISS的地层单元,也对显生宙微生物岩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这一发现也是对宜昌市地质遗迹的重要补充.

    微生物成因构造Tremadocian早期地质遗迹南津关组地质调查工程宜昌湖北

    西大别地区吕王—高桥混杂岩带石墨赋矿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中元古代海相沉积事件的约束

    朱江陈超李占轲吴波...
    1735-1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扬子陆块北缘大别山地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物质记录有限,制约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认识.大别山核部吕王—高桥混杂岩带内"石墨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沉积岩系的年代学研究可为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古洋(海)盆演化提供新约束,对区域前寒武纪成矿与找矿提供科学指导.[研究方法]在开展 1∶10000地质测量查明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对赋石墨矿变沉积岩系的石英岩开展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研究结果]大别造山带核部发育中元古代"石墨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变沉积岩系,为一套浅海相沉积、成熟度高的砂岩.石英岩原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 2.55 Ga、2.06 Ga、1.86 Ga及 1.43 Ga,最年轻峰值年龄 1.43 Ga约束了原岩沉积时代下限.这套变沉积岩原岩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其沉积物源可能主要来自扬子陆块基底.[结论]吕王—高桥混杂岩带保留了大别山核部较早的海相沉积记录,并为区域石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变沉积岩系原岩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期的扬子陆块边缘海盆地.

    混杂岩带石墨矿沉积岩系年代学地质构造地质调查工程扬子陆块北缘

    利用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潮汕坳陷目标构造的含油气性

    钟广见强昆生杨建礼孙鸣...
    1748-1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潮汕坳陷构造隆起部位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和构造条件的双重控制,其侧翼洼陷为其提供烃源,是油气聚集最有利区.利用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含油气性预测的潮汕坳陷中生界砂岩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密度特征,而其他岩性的密度偏高.[研究方法]利用叠前地震全道集资料直接反演密度、泊松比等弹性参数,通过密度反演成果预测砂岩储层发育情况和烃类分布,实现对中生界含油气性的预测.[研究结果]泊松比对烃类比较敏感,储层含烃后具有明显的低泊松比特征.[结论]利用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含油气性预测表明,烃类异常特征明显,预测构造隆起部位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技术使无井区域储层预测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大大降低,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于类似研究新区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中生界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油气勘查工程含油气性预测南海

    不同计算方法的云南省永胜县下院滑坡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历史重建

    张宇徐宗恒查玲珑陈云英...
    1761-1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滑坡堰塞湖灾害链危害大,其形成和溃决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堰塞湖沉积物作为记录堰塞湖全生命周期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作用,采用最佳解析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还原沉积物沉积过程及古环境变化.[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图解法和矩值法计算下堰塞湖沉积物统计特征的适用性问题,使用粒度结合有机质含量重建了堰塞湖沉积环境,对堰塞湖的发育过程进行还原.[研究结果](1)堰塞湖沉积物分层沉积层序明显,为单一水动力湖相沉积,物质来源稳定,非多物源沉积;综合有机质变化和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该堰塞湖经历了 4次干湿周期,在气候和地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至少存在 3次堵塞-泄流沉积过程,估算沉积旋回周期约为 1750 a,该沉积历史应该是断裂带长期复杂的活动和气候-河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通过对图解法和矩值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评价一致性较好,可直接进行替换;矩值法对偏态峰态整体计算结果比图解法大,在使用中需进行线性代换.由于描述参照值的缘故,偏态、峰态在统计表述中有所偏差.[结论]堰塞湖沉积物粒径分布简单,采用图解法计算更加便捷,与其他沉积物对比方便,推荐图解法对堰塞湖沉积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粒度特征对堰塞湖的沉积和溃决过程以及滑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还原该堰塞湖沉积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理论依据.

    滑坡堰塞湖沉积粒度特征图解法矩值法沉积历史环境地质调查工程永胜县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