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BO3载氧体A/B位金属对乙烷化学链氧化制乙烯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杨仲卿牛浩男唐波李秀权...
    6086-6094,中插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钛矿载氧体因其低廉的成本、A/B位掺杂金属的灵活多变、优良的氧储存释放性能而受到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化学链式氧化反应中制备乙烯.该文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不同 A/B 位金属的 ABO3 钙钛矿型载氧体,通过研究 A/B位金属变化对乙烷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得到具有最佳反应活性的载氧体.运用XPS、O2-TPD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为探究其本征反应特性规律,通过动力学研究发现,在形成钙钛矿载氧体的不同A/B位金属中,BaCoO3具有最佳的反应性能,其中乙烷转化率最高达到 60%,乙烯选择性达到 75%,乙烯收率最高为 46%.BaCoO3 经过 12次循环反应后,乙烯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乙烷转化率降低约4%.通过表征分析发现,比表面积和孔径略微减小,表明载氧体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乙烯化学链式氧化钙钛矿载氧体半径及价态氧化脱氢

    基于神经网络的双面散热功率模块本构热阻建模与表征

    梁钰茜孙鹏牛富丽梁森浩...
    6095-6109,中插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面散热(double-sided cooling,DSC)功率模块的结-壳热阻,是其电热设计、状态监测与失效分析的关键性能指标.然而,现有的结-壳热阻模型及其测试标准,仅针对单通道传热的功率模块,难以匹配多通道传热的DSC功率模块,无法识别DSC功率模块的本构热阻信息.首先提出DSC功率模块的本构热阻模型,阐释DSC功率模块本构热阻的物理意义,分析重构单通道传热本构热阻的可行性和唯一性;其次,评估所提本构热阻与传统测试热阻的本质差异.基于商业化DSC功率模块,采用多物理场分析方法,构建DSC 功率模块的热阻数据库;然后,基于神经网络学习方法和所构建的数据库,建立DSC功率模块的本构热阻模型,并通过大量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交叉验证及多款DSC功率模块的实测结果,验证神经网络重构本构热阻的泛化能力和兼容能力,为多通道散热功率模块的热阻建模与表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

    功率模块双面散热本构热阻多物理场分析神经网络

    基于谐波状态空间模型的MMC解析仿真方法

    黄颂开徐晋汪可友邢法财...
    6110-6122,中插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输送电压等级的提升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子模块数量的增加,基于详细模型的 MMC 的仿真方法已难以应对子模块数量增长带来的计算效率上挑战.对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谐波状态空间法的MMC解析建模仿真方法,在能够独立地提供各阶次谐波的暂态波形的同时,实现了大步长仿真.首先,建立考虑交直流侧耦合的MMC在时域下的状态方程,之后通过谐波状态空间法将其转换至谐波域,并推导出其开环控制下的阶跃响应解析式;然后,基于该解析式提出仿真全过程的迭代公式及其数值算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电磁暂态仿真谐波状态空间解析仿真

    弱电网下提高并网变流器稳定性的导纳重塑方法

    唐欣李珍唐凯璇何洋...
    6123-6135,中插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并网变流器接入弱电网易发生振荡问题,基于无源性理论提出一种导纳重塑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稳定性能,使并网系统在中低频段不受电网等值阻抗的影响.首先,为了便于构造严格正实的变流器导纳矩阵,将变流器导纳模型分解为两个子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可重塑的控制环节;然后,基于正实方法设计了外环重塑矩阵M和内环重塑矩阵N,使并网系统在中低频段内渐进稳定.此外,导纳重塑后的系统是一个对称系统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可方便求取系统的稳定裕度.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所提导纳重塑方法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简化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弱电网正实方法导纳重塑系统稳定性单输入单输出

    开环同步型单相并网逆变器小干扰建模与弱电网下稳定性分析

    许津铭乔瑜罗运虎程成...
    6136-6145,中插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相并网逆变器中,多采用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型闭环同步方法,但PLL引入的低频段负阻特性不利于系统稳定性,在电网阻抗较大时并网逆变器易发生严重失稳.对此,国内外广泛开展了PLL优化或替代技术的研究.其中,开环同步(open-loop synchronization,OLS)方法的无反馈结构使得其自身是完全稳定的,近年来得到了较多关注.然而,OLS 结构中非线性特性明显,如何获得准确的小干扰线性化模型仍非常困难,OLS 型单相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下的稳定性仍不清晰.鉴于此,重点研究开环同步型单相并网逆变器小干扰建模与稳定性.借鉴谐波线性化思想,提出OLS的线性化建模方法,建立开环同步型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OLS型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鲁棒性.较大电网阻抗下,采用OLS的开环同步型单相并网逆变器系统仍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仿真和对比实验验证上述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弱电网下OLS的适应性.

    并网逆变器弱电网稳定性开环同步方法阻抗模型

    动态无线充电系统自解耦型分段导轨及其双模切换策略研究

    张献徐伟达王奉献苑朝阳...
    6146-6157,中插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抑制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发射单元间的交叉耦合,降低其对系统谐振参数设计的影响,文中利用螺线管线圈与平面线圈正交解耦特性,提出一种自解耦分段发射导轨,其中螺线管为分级叠层绕制,实现了相邻发射单元间的自解耦.为降低系统输出参数波动,基于互感动态变化规律,确定系统最佳充电区间,并提出一种双模工作模式及其分段切换策略,实现对发射线圈实能顺序的实时控制.为实现双模工作状态的有序变换,设计自解耦检测线圈结构,该检测线圈采用单层螺线管绕制并与接收线圈正交,避免检测信号与电能传输之间的干扰.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功率平稳性提升了19.5%,系统的最高效率可达92.3%.

    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自解耦线圈位置检测双模切换

    基于级联线性-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谢浩然胡纯福卢萌刘晓...
    6158-6168,中插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在负载变化、参数摄动和其他不确定因素下的抗扰性能和速度跟踪性能,提出一种基于级联线性-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PMLSM速度控制策略.首先,建立考虑负载扰动和参数失配的PMLSM数学模型;其次,设计级联线性-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来实时估计和补偿系统所受的不确定扰动,前级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保证系统在大扰动下保持稳定,后级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利用非线性机制进一步提高系统对扰动的估计精度,从而将线性自抗扰控制和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的优势相结合,以此提升系统的速度跟踪性能和抗扰动能力;并且,对所提控制器提出基于劳斯判据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对系统的抗扰性能和噪声抑制性能进行了频域分析;最后,对基于PI控制、级联线性自抗扰控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和级联线性-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级联线性-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扰动抑制稳定性分析

    基于励磁机定子直轴电流定点采样的航空多级式起动/发电机低速段转子位置估算方法

    张小科焦宁飞毛帅刘卫国...
    6169-6180,中插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空多级式起动/发电机起动时,需要准确的主电机转子位置,而位置传感器受体积、重量等制约,需要开展转子位置估算研究.该文基于多级式电机结构特征,通过分析转子位置在主励磁机定子电流中的表征,提出一种基于两相励磁机定子直轴电流定点采样的低速段转子位置估算方法.该方法在起动时分三步实施:首先,实时采集主励磁机定子两相电流,并变换到定子磁场同步旋转dq坐标系;其次,对直轴电流定点采样,提取包含转子位置信息的正余弦信号,通过锁相环获得主励磁机转子位置增量;然后,结合主电机与主励磁机同轴安装特征及主电机初始位置,获取主电机实时转子位置,并实现低速段无位置传感器起动.该方法无需高频信号注入和滤波器,不依赖主电机凸极性且锁相环鲁棒性强.最后,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较高的估算精度.

    航空多级式起动/发电机两相励磁机定点采样转子位置估算

    车用驱动电机扁线绕组关键问题研究综述

    鞠孝伟张凤阁程远刘光伟...
    6181-6198,中插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扁线绕组具有槽满率高、导热性能好和振动噪声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流绕组形式之一.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用电驱动系统高频高压化发展,扁线绕组也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从扁线绕组结构、交流损耗、热和冷却、绝缘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综述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扁线绕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现有扁线绕组拓扑结构及其设计原则,阐明扁线绕组交流损耗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交流损耗计算模型和抑制方法;其次,给出扁线绕组电机的热分布特点,并对不同冷却方案进行对比;然后,基于扁线绕组绝缘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考虑电热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扁线绕组高可靠设计方法;最后,结合绕组3D打印制造工艺研究现状,对下一代扁线绕组制造技术进行展望,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扁线绕组交流损耗冷却设计绕组绝缘3D打印发展趋势

    不同槽配比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性能对比研究

    阚超豪殷仁杰曾家乐胡兆稳...
    6199-6208,中插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刷双馈电机由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变频器容量小等优点在恒频变速发电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定转子的槽数配比对电机性能与振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究这一问题,该文以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定转子磁势分析为基础,推导不同槽配合的电磁力波对比以及槽配合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给出3种符合要求的槽配比方案,计算出各方案转子绕组谐波,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有限元法对48/36槽、42/36槽与36/30槽 3 种方案在相同要求下的负载性能进行研究,导出定子齿部电磁力,对电机进行振动响应分析对比;最后,通过样机试验,验证有限元仿真的正确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证明所选槽配合下电机具有振动形变量小、转子电流小、系统输出电压和效率高、饱和程度低等优点.

    无刷双馈电机有限元法绕线式转子电机槽数配比振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