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测量延时的直流配电系统控制器参数优化

    梁定康李一波韩肖清张亦弛...
    9239-9250,中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DC/DC换流器(简称为换流器)在直流配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反馈信号的延时导致换流器难以接收到实时信号,滞后的换流器控制可能引起负荷侧电压在延时状态下失稳.由于延时具有随机性,对负荷侧电压的影响不可避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范数条件约束的优化策略,它在不增加额外辅助控制器的基础上,保证延时状态下换流器稳定运行的同时,极大地保留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该文首先分析延时下换流器的稳定性,并找到制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电压外环控制器参数设置不合理;其次,构建电压扰动与负荷侧电压响应的范数不等式,通过Lyapunov函数找到使得范数不等式成立的最优电压外环控制器参数;最后,以某区域直流配电系统作为研究算例,通过对比控制参数优化前后系统的综合性能,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直流配电系统延时离散时域模型稳定性Lyapunov函数

    构网型风电并网系统的振荡能量转移与功率支撑技术

    张祥宇黄泳漩付媛
    9251-9261,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构网型风电机组的振荡能量转移效率是解决振荡抑制与频率支撑参数设计矛盾的关键,对于构网型控制技术的工程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首先分析同步发电机与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间的转子角弹性耦合关系,并构建含构网型风电的两自由度系统弹性运动模型.其次,基于哈密顿能量函数方法,分析构网型风电机组与同步机间的振荡能量转移机理,分析提升构网型风电机组振荡能量转移效率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基于振荡能量高效转移的构网型风电机组功率主动支撑控制策略.最后,搭建风电高比例的仿真系统,验证所提控制方法可显著提升双馈风电机组对系统功率振荡与频率波动的抑制效果.

    构网型控制双馈风电机组同步发电机振荡能量功率振荡

    电网次同步振荡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

    孙东阳申文强周凯金宁治...
    9262-9274,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电网发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时,光伏(photovoltaic,PV)并网逆变器的工作性能会受到干扰,影响PV发电系统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文中首先分析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输出相位扰动对于坐标变换过程的影响,建立计及相位扰动的PV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梳理电网SSO对PV并网逆变器产生扰动的机理,并将扰动分为物理扰动量以及误差扰动量;其次,设计改进型PLL以消除相位引起的误差扰动量对PV发电系统的影响;再次,针对不同目标下的抑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确定振荡电压特性对控制器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准谐振控制器的PV发电系统功率振荡抑制策略.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光伏发电次同步振荡锁相环振荡特性准谐振控制器频率自适应

    基于电容能量平衡的独立励磁直流发电系统外环单比例调节控制策略

    陈凯王宇夏宇航
    9275-9284,中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立励磁直流发电系统输出电能质量取决于其电压控制性能.然而基于比例积分调节的电压闭环控制输出响应慢、恢复波形超调大.此外,基于电容能量控制(capacitor energy control,CEC)的方法外环积分系数与负载电流反馈相矛盾,影响输出电压稳态精度.针对以上问题,该文基于CEC提出一种外环单比例调节控制策略.首先,外环仅采用比例控制避免了电容储能误差积分引起系统超调的问题;其次,基于电容电荷平衡控制采用动态过程线性控制到非线性控制的转换思想计算励磁电流最快线性上升斜率并确定外环比例系数,使得系统动态响应最快;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动态性能优良、稳态电压精度高.

    电容能量控制独立励磁发电系统比例积分调节动态性能稳压控制

    基于概率密度估计与时序Transformer网络的风功率日前区间预测

    韩宇超同向前邓亚平
    9285-9295,中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风电机组装机容量逐年攀升,风力发电已经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风具有间歇性的属性,风功率强烈的波动性影响着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因此,准确评估风电功率波动范围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调度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区间预测大多采用循环神经网络及其衍生模型,这一模型架构限制了网络的深度,并且传统区间预测采用上下限预测方案,受到损失函数超参数以及初始化方式等的影响,预测精度较低且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概率密度函数参数估计的区间预测方案,通过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可以给出确定性以及区间预测结果;同时,提出一种时序Transformer网络,在增强局部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保留了 Transformer的全局视野.通过在公开数据集中与对比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文模型不论是区间预测还是确定性预测都能提供优于基线的预测精度.

    区间预测概率密度参数估计时序Transformer深度学习

    匹配控制构网型直驱风电场经LCC-HVDC送出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特性及机理分析

    高本锋董涵枭孙大卫吴林林...
    9296-9309,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沙戈荒"地区风电经电网换相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mutated-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外送系统中,采用基于匹配控制的构网型直驱风机(matching control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MC-PMSG)可以提升送端电网的稳定性.然而,当MC-PMSG位于LCC-HVDC整流站近区时,系统的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特性尚未明确.针对上述问题,该文采用模块化建模法建立MC-PMSG经LCC-HVDC送出系统的小信号模型,通过特征值法研究MC-PMSG与LCC-HVDC对系统各SSO模态的参与情况与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对次同步振荡阻尼特性的影响,通过阻尼重构法分析LCC-HVDC并网对系统振荡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存在匹配控制型风机主导、LCC-HVDC参与的SSO模态,MC-PMSG与LCC-HVDC间的次同步交互作用为SSO提供负阻尼;当混合型风电场中的MC-PMSG占比增大、MC-PMSG风电场容量增大或短路比减小、LCC-HVDC定电流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增大、风机网侧换流控制器外环积分系数减小、直流电容增大时,SSO阻尼增大.通过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证明理论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电网换相高压直流输电构网型直驱风机匹配控制次同步振荡特征值分析阻尼重构

    时空信息融合的堆芯自给能中子探测器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

    林蔚青缪希仁陈静卢燕臻...
    9310-9322,中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给能中子探测器(self-powered neutron detector,SPND)作为新一代核电厂的重要核测设备,其健康状态关乎反应堆安全运行.鉴于现有故障检测方法侧重于时域分析以构建数据驱动模型,未充分考虑SPND在堆芯内的全局空间耦合关系,为此,该文提出一种时空信息融合的堆芯SPND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首先,结合SPND运行数据与堆内探测器组件布局,构建面向SPND故障检测的时空图数据;其次,结合图卷积网络-门控循环单元(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gate recurrent unit,GCN-GRU)与故障隔离(fault isolation,FI)策略,设计SPND实时故障检测模型;最后,利用某地区压水堆历史监测数据与模拟故障样本进行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融合整体SPND的时空联合信息以重构个体SPND的电流信号,进而准确检测与隔离故障SPND,且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普适性.

    核电厂自给能中子探测器故障检测故障隔离图卷积网络门控循环单元

    新型柔性自适应迷宫密封泄漏特性研究

    张宇聪张万福顾乾磊周庆辉...
    9323-9330,中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迷宫密封是涡轮机械最常见的密封型式之一,对迷宫密封进行结构优化可降低机组工质泄漏率,提高运行效率.该文提出一种新型柔性自适应迷宫密封,通过在末级密封齿布置柔性齿结构,利用流场内形成的自然压差可自适应调整柔性齿形变程度,调整密封间隙.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与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对柔性自适应迷宫密封进行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分析,计算不同运行工况及柔性齿几何形状下柔性自适应迷宫密封形变及流场特性,得出泄漏特性变化规律,并与传统迷宫密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柔性自适应迷宫密封在工况变化时能维持低泄漏水平,在高压比下泄漏减少约26%,具有更好的封严性能,尤其可通过增大柔性齿长度、减小厚度,以增强流束收缩效应,提高新型密封泄漏控制效果.

    迷宫密封泄漏特性流束收缩效应计算流体力学流固耦合

    基于内模控制和改进自抗扰控制的主汽温串级控制系统

    张志豪李军王林高耀岿...
    9331-9340,中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超临界机组主汽温系统本身是一类典型的大时滞、多扰动、非线性的热力系统,并且在深度调峰工况下,锅炉燃烧稳定性下降、水动力不足、辐射/对流换热特性迁移,传统的PID串级控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控制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内模控制和改进自抗扰控制的主汽温串级控制系统.首先,针对内回路非线性、回滞特性,改进并应用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其次,针对外回路的大迟延、大惯性特性,采用内模控制进行超前预测和调节,增强外回路对于设定值的跟踪能力和系统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ID串级控制,该方法对于主汽温控制对象有更好的跟踪、抗扰能力以及更强的鲁棒性.在某1 000MW机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适应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满足电厂"两个细则"考核要求的同时,有效改善主汽温控制特性,汽温稳态偏差控制在±2 ℃,变负荷时偏差≤±5℃,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主汽温内模控制自抗扰控制

    构网型储能变换器在新能源接入场景下并网稳定性分析及提升策略

    吴家杰陈新张东辉杨智毅...
    9341-9353,中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网型储能变换器因具备解决新能源消纳、提升系统转动惯量等能力,被视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文中围绕构网型储能接入对新能源场站并网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建立构网型与跟网型储能变换器特征阻抗模型,分析构网型与跟网型储能接入对于新能源场站并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能以构网形式接入更有利于提升新能源场站并网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探究构网型储能变换器对于新能源场站阻抗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其弱主导频段中新能源机组负阻特性凸显问题,提出一种提升构网型储能变换器阻抗主导能力的自主阻抗适配控制,在系统谐振频率的实时检测基础之上,实现不同电网工况下自适应阻抗适配,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场站并网系统稳定性.最后,通过RT-LAB控制硬件在环完成相关频率特性及其自主阻抗适配控制方法有效性的实验验证.

    新能源场站构网型储能阻抗适配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