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光伏随机性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模型

    卫志农马智刚陈胜郑玉平...
    2208-2219,后插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高比例光伏接入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安全评估,构建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模型.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区间划分的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方法,以获取光伏预测误差概率分布,构建光伏出力机会约束不确定集合;其次,采用功率与节点电压幅值比值为状态变量,在已有交流线性化潮流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线性化潮流模型;然后,提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的概念和模型,结合列与约束生成算法和径向迭代搜索算法生成可观测的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空间.最后,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能够在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上准确、直观的反映光伏出力的随机性,进而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准确安全评估提供支撑.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鲁棒机会约束安全域光伏预测误差核密度估计线性化潮流

    电力系统碳排放计量与分析方法综述

    刘昱良李姚旺周春雷宋金伟...
    2220-2235,后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的准确计量与分析是电力部门实现低碳转型与深度脱碳的基础和前提.该文分析电力系统中碳排放的来源与特性,阐明电力系统中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的含义与区别,说明电力系统中精准碳计量与分析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和归纳电力系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计量与分析方法;对现有相关研究中提出的碳计量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围绕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电力系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计量与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电力系统碳排放计量与分析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助力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

    低碳电力系统碳计量与碳分析方法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

    不同"碳达峰"情景下火电行业环境效益预测及分析

    刘春景吕建燚徐卿金玉佳...
    2236-2244,后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碳达峰"目标下我国火电的环境效益,从我国"十四五"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出发,基于Verhulst灰色模型建立环境效益目标预测模型,设置6 种情景,达峰时间依次为2025-2030年;计算并分析不同情景下CO2、SO2、NOx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量和减排量.结果表明,所有情景中,2021 年至达峰年,CO2、SO2、NOx和PM的排放量逐渐上升,达峰后直到2035年快速下降.CO2的减排量在 2035 年前出现正值的情景是 2025 年达峰和2026年达峰.2025年达峰时,2032-2035年的CO2减排累积量为4.31亿t;2026年达峰时,2034年和 2035年的CO2减排累积量为 0.77 亿 t.SO2、NOx 和 PM 的减排量在2021~2035年都为正值.2025年达峰时,2021-2035年SO2、NOx和PM的减排累积量分别是 1 276.73、933.02 和 268.36万t,达峰年推迟将会导致 2021-2035 年SO2、NOx和PM的减排累积量逐渐减少.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火电环境效益目标实现路径.

    火力发电碳达峰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物环境效益

    煤流-潮流协同的矿山供电系统低碳优化运行

    梁睿张鸽袁乐童黄宏旭...
    2245-2256,后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矿山绿色高效开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该文提出煤流-潮流协同的矿山供电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基于煤流在采煤工作面、带式运输机、储煤筒仓等环节的连续性特征,抽象出运输煤流和节点功率耦合的运输设备模型;其次,整合煤流运输安全约束与配网潮流约束,建立煤流-潮流协同的运行优化模型;最后,以矿山用能的经济性和碳减排为目标,考虑主网实时碳计量水平,调节采煤时间、煤流速度、运输流量与设备用能,生成煤流运输和矿山电网低碳调度的优化方案.以山西某矿山供电系统为实例,验证所提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矿山生产的吨煤电耗、用能成本及碳排放量,实现了煤流-潮流协同的矿山低碳化经济运行.

    矿山供电系统煤流潮流分时碳计量低碳运行

    煤层气和压缩空气储能复合的矿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杨莹曹美萱赵为光孙建宇...
    2257-2269,后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回收工序和利用手段,矿区大部分低浓度煤层气被直接排空,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同时,间歇随机波动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增加导致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该文集矿区低浓度煤层气资源和压缩空气储能优势于一体,提出煤层气和压缩空气储能复合的矿区型综合能源系统结构.采用变压吸附工艺提纯低浓度煤层气资源,回收提纯过程具有余压的废气资源作为压缩空气储能进气源.利用地下废弃矿道分别作为压缩空气储气库和煤层气储气库,形成余压利用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利用储能压缩热和煤层气发电余热资源,通过矿区热、电、储联合运行方式与可再生能源互补调节.基于该结构建立系统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风电消纳和碳排放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算例将是否考虑变压吸附的矿区综合能源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风电消纳能力和减碳能力.

    煤层气变压吸附压缩空气储能风电消纳碳排放

    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电流与功率追踪研究

    米佳雨杨中平钟志宏林飞...
    2270-2278,后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包含多个变电站的城轨牵引供电系统,在多车协同运行场景下,变电站、牵引列车、制动列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能量交互.现有的潮流计算方法只关注于得到某时刻下各支路电流的大小,并未深入分析系统中各源(变电站和制动列车)与负荷(牵引列车和线路电阻)之间定量的电流及功率分配关系.该文基于电路理论,对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流分配情况进行上游追踪与下游追踪,定量表征源电流与负荷电流之间的比例关系;基于电流追踪的结果,对城轨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进行上游追踪与下游追踪,得到源功率与负荷功率之间的具体分配系数.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潮流追踪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潮流追踪直观定量地展示了系统的功率流动路径,为后续优化储能系统容量配置和多储能系统间的协调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城市轨道交通电流追踪功率追踪节点电压方程上游追踪下游追踪

    循环流化床锅炉快速变负荷调节技术研究进展

    汤仔华宋国良宋维健及增才...
    2279-2291,后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煤电是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的最经济调节电源.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因具有低负荷稳燃能力强、污染物控制成本低、负荷调节范围宽等独特优势在煤电深度灵活调峰中担当重要角色,但其独特的燃烧方式导致变负荷速率慢,无法满足未来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调节需求.该文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原理及应用场景,深入分析制约循环流化床锅炉变负荷速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循环灰的流动惯性、燃料的反应惯性、床料与耐火耐磨材料的传热惯性、污染物排放等.此外,对可行的循环流化床快速变负荷调节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可为我国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与快速灵活调节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循环流化床灵活调峰流动惯性反应惯性传热惯性快速变负荷

    化学团聚耦合低温省煤器强化除尘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试验研究

    王志康雍恒杨刚中熊卓...
    2292-2300,后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和烟气脱硫产生的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污染治理的难点.该文提出一种化学团聚耦合低温省煤器强化除尘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处理工艺.将加入团聚剂的工艺水或脱硫废水通过双流体雾化喷入低温省煤器前烟道,细颗粒物在化学团聚剂液桥力的作用下发生团聚长大,沿程水分蒸发后,液桥力转化为固桥力形成大的团聚体,耦合低温省煤器促进静电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运行化学团聚可使粉尘排放浓度降低63.1%,168 h内平均粉尘排放浓度为2.66 mg/m3;基于运行数据优化了团聚剂喷量与低温省煤器循环水量;连续运行脱硫废水对强化除尘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实现了超低排放以及脱硫废水零排放.

    化学团聚强化除尘低温省煤器脱硫废水燃煤电厂超低排放

    烟气凝变过程中SO3酸雾凝结长大与脱除特性模拟研究

    裴婷马素霞赵贯甲王鹏...
    2301-2309,后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气冷凝技术能够回收湿烟气中的废水和余热,同时降低SO3酸雾排放量.该文通过建立烟气冷凝、颗粒运动及颗粒凝结长大模型,对烟气凝变过程中SO3 酸雾的凝结长大和脱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酸雾长大和脱除机理.结果表明:SO3酸雾经过凝结长大后在换热器出口粒径呈双峰分布,最高数量浓度在微米范围;亚微米粒径的酸雾捕集机理以热泳和扩散泳为主,提高入口烟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降低壁面温度和入口烟气流速都有利于酸雾粒径的增长和脱除.微米粒径的酸雾捕集机理以惯性碰撞和拦截为主,提高烟气流速有助于微米粒径酸雾的脱除.

    凝变换热器数值模拟脱除效率饱和度

    铜换热表面MgO颗粒与碳酸钙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孙金泽崔晓松徐志明贾玉婷...
    2310-2318,后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MgO颗粒与碳酸钙混合污垢在换热表面沉积特性与机理,该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MgO颗粒和碳酸钙混合体系在铜换热表面的沉积过程,并通过改变碳酸钙浓度讨论浓度对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混合污垢沉积过程中,碳酸钙团簇在颗粒与换热表面间起到连接作用,形成稳固的沉积状态.此外,MgO 颗粒对离子缔合形成团簇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和结构特性有所影响.随着碳酸钙浓度由0.26 mol/L升至1.1 mol/L,换热表面直接吸附的碳酸钙团簇数量变多,MgO 颗粒更容易通过碳酸钙团簇的相互作用沉积在换热表面.MgO 颗粒促进了碳酸钙的缔合过程,碳酸钙促进了混合团簇的沉积,进而形成初始沉积阶段的混合污垢.

    碳酸钙MgO颗粒铜换热表面混合污垢沉积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