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朝名家诗钞小传》版本流变考述

    刘繁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朝名家诗钞小传》是清代学人郑方坤为本朝诗家所作的传记,对研究清诗及清诗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学界对其认识仍较为有限.文章通过版本调查及比勘,并结合相关史料,对该书的成书、刊刻、版本流变等情况作了具体考察,并分析其版本流变的历史成因.鉴于该书删节本的风行,社会对其足本的面貌及表露的编纂思想认识不足,故也据原刻足本对著者的编纂思想作了探究.借此可见,推求原本原貌是准确研究和评价一部著作的前提所在.

    《本朝名家诗钞小传》版本流变历史成因编纂思想

    国家图书馆藏桂馥旧藏孔继涵抄本《毛诗稽古编》考论

    于浩
    95-10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图书馆藏王季烈跋本《毛诗稽古编》为孔继涵据程晋芳抄本的转抄之本,孔继涵去世后归桂馥收藏,又曾借给诸城学者李梃转抄.书末孔继涵亲书题词显示此书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四十一年抄成,这段时期程晋芳、孔继涵、翁方纲、桂馥等过从甚密,不时交换书籍,互相借抄,此本为当时学人书籍交互又增一实例.同时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编纂,程晋芳、翁方纲等对《稽古编》之评价与态度,与《四库总目》意见相映成趣,正可见当时学术转变过程中之复杂面貌.此书中的李梃题词也透露出诸城李氏与桂馥的学术交谊,为李梃之子李璋煜通校《说文解字义证》之渊源提供了一注脚.

    《毛诗稽古编》孔继涵桂馥《四库全书》清代学术

    齐桓公欲"封禅"事探析

    王少帅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桓公欲"封禅"事详见于《史记·封禅书》,然所述封禅事不一定真实存在.刘向《管子书录》的记载和清华简《管仲》提示我们,司马迁在刘向校书前采用的这段记载和缮写定篇后的《管子·封禅篇》在理论上没有必然联系."封禅"作为一种祭礼,它的源头与成篇于战国中期的《礼记·礼器》所载的"升中于天""飨帝于郊"有密切的关联;又因为《礼器》篇的作者是齐国人,加上齐桓公和管仲是当时的君臣典范,故有管子后学或当时的术士因《礼器》等相关记载附会齐桓公欲"封禅"事.

    封禅齐桓公管仲《史记》

    《春秋左传》杜氏义例探析

    陈绪波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预解经以《左传》为主,其最大特点就在于"以传为断".这个"以传为断"的实质则是以"例(凡例、变例、非例)"为断,即以杜预所归纳的"三体"为断.杜氏以例解经,全经内容皆可纳入"三体"之中,循例解经,经义大明.但是,"三体"从来源上说是不完备的,故而在具体解经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常为后人所诟病.杜注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杜氏所归纳出的"三体"义例体系对于初学者了解经旨,把握《春秋》褒贬之意还是有很大帮助.所以,杜注及其所构建起来的"三体"义例体系仍是我们学习《左传》的首要.对于这个义例体系,既不能过分迷信,也不能完全抛开.

    《春秋左传》义例凡例变例

    承明、金马诸地考——兼论隋唐长安宫省著述之所的承与变

    宛盈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未央宫中的承明、金马诸地,是集聚王朝精英和思想文化的宫省著述之所.隋唐都城长安远绍汉京,诗赋中多有援用汉宫意象的辞章,借以描摹隋唐宫省著述之所的场景.文学遥想模糊了实际空间的记载,承明、金马等地是否在隋唐宫省中仍然存在,通过传统史料难以辨明,而佛教史料、敦煌文书提供了更丰富且明确的信息.代宗译场关联的佛教记载证明唐宫确有承明殿所,佛教活动进入宫省著述之地;敦煌文书则显示金马、建章等汉宫故地与唐时佛教写经活动建立了联系.长安宫省著述之所遥承汉思、兼蓄新风,隋唐王朝思想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性和多元化.

    汉唐都城著述之所长安承明殿金马门

    从地方祠祀到宗族信仰:新见张佚文《方仙翁庙碑》考释

    罗韫哲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康熙十九年《富阳方氏宗谱》中收录了一长一短两篇署名张的《方仙翁庙碑》.通过史料记载及碑刻文体、内容等证据,可确定短文为唐人张所作,是一篇珍贵的佚文;而长文则是元代方氏族裔据张所撰碑文大幅增篡而成的伪作.真伪两方碑文背后,是一个民间神祇由唐宋地方祠祀转变为元明清宗族信仰的历史缩影,同时也展现出族谱中既可能保存珍贵的前代文献,也可能基于宗族构建的需求而伪造文献.此外据碑文题衔,可证实张曾实际得任左台监察御史.

    张佚文方仙翁族谱伪碑

    《旧唐书·礼仪志》会昌庙议错简、阙载及史源考

    范云飞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武宗会昌年间有过关于东都太庙存废的大讨论,相关史料见于《旧唐书·礼仪志》《唐会要·庙议》《册府元龟·掌礼部·奏议》.三书皆有错简、阙载、时间线错乱等问题,《旧唐书》《唐会要》错简情况相同,史源是崔铉《续会要》;《册府》史源是唐朝诏令奏议等档案.经过调整,可恢复郑遂、顾德章两议的原貌.据《册府》可补《旧唐书》《唐会要》所阙陈商之议,据李涪《刊误》可补三书皆阙载的李福之议.对于晚唐典章史料,应逐篇逐条考辨其史源.

    《旧唐书·礼仪志》会昌庙议史源

    从清人纂目角度看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补注之问题——以山东进呈书目为例

    王勇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作为一部研究者便利的参考书,存在大量补注问题.本文提出对《四库采进书目》进行整理时可以采用清人纂目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便于整理《四库采进书目》,而且对于研究进呈文献的复杂情况,如书单合并等,亦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四库采进书目》纂目问题

    "贯隼",还是"贯準"?

    王瑞来
    158-159页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