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所载"觯"图研究

    李卿蔚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文献学和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考释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觯"图的形制正误,并在厘清"觯"类器型特征的前提下,从器物学角度考证"觯"图所参照的实物原型.证实学界多认为聂本礼图仅尊三礼文献,图释皆为臆造之说并不准确.据三礼记载,"觯"类饮器在仪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是"五爵"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而现名为"觯"的铜器定名有误,"青铜觯"中有见自名"饮壶",应是壶的变体.铜器"万諆觯"自名"䢅",与"(角辰)(觯)"通,可知常规的"觯"为"高筒杯"形.另有定名为"卮"者,为"觯"的变体,器型呈带有"圆形单杯柄"的杯形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聂图,发现各本中"觯"的杯柄存在明显差异,而"卮"所特有的"圆形单杯柄",与聂图镇江本中图释细节十分接近,可证聂氏绘图时应参考过此类器物.

    三礼文献礼图文献新定三礼图

    熹平石经"后记碑"考述

    任哨奇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熹平石经"后记碑"记录石经刊刻事宜,可补史籍未备.本文全面汇辑民国以来出土、著录的"后记碑"文字,共得470字.从碑座形制方面否定了将"后记碑"等同于"太学赞碑"的观点.并针对刻时、真伪、文字尺寸、刻立人员等进行考述.参考唐石经的《郑覃进石经状》,结合"后记碑"残石,推测"后记碑"内容大致包括对刻立经文、刻立缘起、参与人员、赞美功成等方面内容.

    熹平石经后记碑太学赞碑刻立人员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乌丸(桓)"米常仰中国"辨析

    张欣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志·魏书·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米常仰中国"一条史料,是学者常用以论述汉代乌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文献.由于这条史料暗合人们对汉魏之际游牧部族农业生产不可能发达,所需粮食依靠中原输送的心理预设,不少史学论著在征引该条史料时,忽视该句前后语境,多未作深入思考辨析,作出了似是而非的判断.其实这种宏观定性认识,除与版本、文献考订相左外,更与乌桓部族历史发展的史实圆凿方枘.该条史料主要是从酿酒业角度展开叙述乌桓历史,并未涉及乌桓粮食作物"米"是否依赖中原.该句中"米"字前不能作句读,而应紧接其前"不知作麴糵"句中"蘖"字,"糵米"联用并于其前作句读更为妥帖,即"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糵米常仰中国",意为:乌桓部族可以酿制白酒,然而却不懂如何制作酒麴(麯),酒麴的材料常常依赖中原的输送.

    汉代乌桓米常仰中国糵米酒麴

    从"暹罗国""御马监"看《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限

    林宪亮
    133页

    杜预天子诸侯短丧说考论

    惠文东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预在晋武帝泰始十年议皇太子服时提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同齐斩,既葬除丧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的短丧说,但此说在后来遭到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其实考诸《左传》和相关经典的记载,在短丧这个问题上,杜说实有文献依据,且是其根据传文推阐而来,并非向壁虚造.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仪礼》《公羊》等经典中的礼制和《左传》的记载差异很大,后者和前者一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据《公羊》《仪礼》而疑《左氏》;其次,《左传》中看似不合于后世礼家教义的地方,也并非全然无稽,实有自身理路,不能简单地将之斥为周末之失或将《左氏》目为伪书.再次,根据对杜说的澄清,也可看出杜预此说之提出,实有经典依据,并非单纯邀宠媚权.

    杜预短丧谅闇心丧

    内阁文库藏周应期《家礼正衡》孤本考论

    吴凌杰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周应期《家礼正衡》一书,指出此书是在折中朱熹《家礼》与丘濬《家礼仪节》基础上,加入了古礼与宋儒的内容创作而成,继而深化了《家礼》本身的思想内涵.周氏博学于礼,不仅解释与纠正了《家礼》中的名物词章,而且进一步批判与敦清了 一些宗教性仪节,为维护儒家礼制的正统性做出了贡献.

    内阁文库周应期家礼正衡域外汉籍

    就地正法

    王瑞来
    157-159页

    书讯

    封4页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