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稻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稻米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稻米

中国水稻研究所

李西明

双月刊

1006-8082

zgdm@163.com

0571-63370271,63370368

310006

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

中国稻米/Journal China Ri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稻米》是中国水稻研究所1994年开始创办的旨在为我国水稻与米业生产、科技发展和消费服务的全国性水稻科学技术期刊,现为双月刊。为更好地适应报道的需要,从2007年起将更注重前沿性的学科动态和创新性文章的刊登,编排上更多体现创新性学术期刊的规范。主要刊登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专论与综述、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成果、综合信息等。设有“专论与综述”,“育种与品种”,“稻作技术”, “各地稻米”,“综合信息”等栏目,兼具学术性、技术性、知识性、信息性特点。2005年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6年的影响因子,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为0.210,据清华大学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为0.559。本刊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刊载。本刊适合水稻产区的各级技术人员(包括县、乡、村等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米厂的技术人员)及农业与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科研教学人员和稻农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粤稻百年主要水稻科技创新成就概述

    王丰
    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和简要概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百余年来在稻作科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稻种资源方面,作为最早开展稻种资源研究的单位,已收集保存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24 000多份,鉴评筛选出外选35等大批优异种质,创制出稻瘟病持久抗性、优质的育种亲本三黄占2号、28占和香丝苗126等广泛应用于新品种培育。在水稻育种方面,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种先河;通过人工杂交育成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从而开辟了水稻矮化育种新途径,进而培育出珍珠矮、广陆矮4号、桂朝2号、双桂36、特青等大品种,为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作为最早开展籼型优质稻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了双竹占、黄华占、粤农丝苗、美香占2号、泰丰优208等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新品种;在杂交稻育种方面,创制出野败型、红莲型高配合力、高异交率和细长粒型优质三系不育系天丰A、五丰A、荣丰A、丛广41A、粤泰A、粤丰A、泰丰A和广8A等,创制出感温与感光型恢复系广恢3550、广恢998、广恢122等,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与生产;主持和合作育成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水稻品种(组合)45个。在水稻栽培方面,从20世纪50-60年代农民水稻高产经验——"潮汕经验"的总结,到80年代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90年代的水稻抛秧技术和21世纪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等,这些栽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广东省水稻生产良种良法配套,为水稻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东水稻稻种资源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栽培技术科技创新

    水热处理等物理改性方法对稻米淀粉组成及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杨旭健孔雷蕾梁嘉燕胡晓丹...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稻米淀粉的分类和存在形态,综述了常用物理改性方法——水热处理(包括湿热处理、退火和蒸制等)改变稻米淀粉结构和成分,以及影响稻米淀粉血糖生成指数(GI)的机制。分析了影响水热处理及后续回生过程效果的因素(原料淀粉组成、温度、时间、含水量、处理次数等),并讨论了高静压、超声和微波等新型非加热淀粉物理改性方法改变稻米淀粉GI的技术特点。文章最后指出,采用加压蒸煮、高静压、超声及微波复合处理准确控制淀粉迁移、重组、糊化和回生过程,可能是未来采用物理改性方法生产低GI食物的趋势。

    稻米淀粉物理改性水热处理GI

    水稻叶形态的建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贾彬陈可叶婵娟郭洁...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叶片形态是决定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根据"源库"理论,水稻叶片形态通过影响光合效率等"源"流影响水稻产量。其中,叶片大小、卷曲度以及叶倾角是植物整体株型和叶型中决定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近年来,已有许多控制叶片形态的基因被克隆与鉴定。水稻叶片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水稻叶原基的形成、极性的建立及维持、叶片的扩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调控水稻叶片形态的关键基因的重要功能已被阐明。譬如,PLA1、PLA 2等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协同作用,NAL1、NAL9、NRL1、NRL2等基因在叶脉发育中的协同调控,SLL1、SRL2等基因对厚壁组织细胞结构的精细调控,OsPIN1、OsWOX3A等基因对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和分配等,共同构成了水稻叶片形态复杂调控网络的基石,为深入理解作物叶片形态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影响水稻叶片形态的分子机制,对于利用"源库"理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水稻叶片大小叶片卷曲细胞分裂植物激素

    水稻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韩明珍王静赵均良周玲艳...
    30-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用水增加和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使得水稻生产正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在众多环境胁迫中,干旱胁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干旱胁迫相关的水稻数量性状位点、功能基因被不断挖掘。本文综述了水稻抗旱相关QTL的鉴定、克隆以及抗旱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水稻抗旱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水稻干旱胁迫抗旱基因分子机理

    水稻低温发芽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旭杨梯丰刘祖培周炼...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萌发力是水稻适应极端天气、特别是水稻直播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性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水稻低温萌发力的鉴定方法、生理机制、分子克隆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低温萌发力鉴定方面,多采用13 ℃~15℃试验温度、低温萌发第10 d的萌发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图位克隆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技术手段已鉴定的水稻低温萌发力相关QTL超过100个,但实现目的基因克隆的仅4个,关于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极少。当前水稻低温萌发力强的品种主要是从育成品种中筛选而来。水稻低温萌发生理机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低温萌发鉴定及其育种应用。

    水稻低温萌发鉴定方法分子克隆遗传育种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

    王晓飞刘维巫浩翔陈浩...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质量特别是纯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视觉,效率低、误差率高。为了提高水稻种子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自行拍摄并构建了 5个不同水稻品种含有80 000张水稻种子图片数据集,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水稻种子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利用自建RiceFastNet模型对提取的特征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识别外观相似度较高的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时,分类准确率超过96%,优于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新方法在提高水稻种子检测准确率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

    水稻种子分类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同等温度下头季和再生季稻米淀粉结构与性能差异分析

    旷娜刘智炫邹丹罗友谊...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籼粳杂交稻甬优4149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温试验,设置高温组与适温组,探究头季和再生季在同等温度环境下稻米淀粉结构与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季稻米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在高温组和适温组均显著高于头季稻米,淀粉粒排列更紧密,有序度更高,结晶度和最大峰值强度较低;与头季稻米相比,再生季稻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以及崩解值在高温组和适温组均显著增加,而消减值降低。同等温度条件下,"再生"季种植有利于稻米淀粉的积累和排布,削弱其晶体结构,提高糊化性能。

    再生稻温度淀粉晶体结构

    面向育种应用的高州野生稻片段导入系构建与产量性状QTL分析

    霍兴柳武革刘迪林廖亦龙...
    62-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基因库,但基因组杂合性高,与栽培稻差异大,为育种上直接利用野生稻带来了困难。构建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为挖掘和利用野生稻基因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广东高州野生稻为供体,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通过多代杂交和自交,以育种目标性状为筛选标准,甄选出100个片段导入系。对这100个导入系的产量相关性状(单株有效穗数、总实粒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考察,发现它们至少有1个性状要优于对照品种中花11,显示出在产量改良上的应用潜力。导入系全基因组覆盖度46。9%,共识别出20个产量相关QTL。这些片段导入系作为高州野生稻新型种质资源,为利用野生稻助力水稻种质创新提供了资源储备。

    水稻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产量性状QTLs

    华南双季稻区不同季别种植籼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及高整精米率材料筛选

    陈洛李学忠谢国威杨梯丰...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商品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筛选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都具有高整精米率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357个籼稻种质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不同年份(2021-2023)不同季节(早、晚季)种植时的整精米率,发现2021年晚季的整精米率最好、2022年早季次之、2023年早季最差。其中,泰丰B、19香、广恢6200、粤黄丝苗、华新占、香雪丝苗等17份长粒籼稻的整精米率在3次不同种植环境下均达GB/T 17891-2017优质稻标准,适用于高整精米率水稻育种。

    籼稻整精米率早季晚季华南稻区

    水稻叶片喷施阻镉剂对产量和镉吸收的影响

    廖嘉晖潘宁陆楚盛赖怀...
    72-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镉(Cd)是一种危害粮食安全的重金属元素。为了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阻止水稻吸收和转运Cd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健康土壤+清水喷施(T1)、镉污染土壤+清水喷施(T2)、镉污染土壤+喷施低浓度(800倍液)阻镉剂(T3)、镉污染土壤+喷施高浓度(300倍液)阻镉剂(T4)共4个处理,探讨喷施不同浓度阻镉剂对水稻产量、光合作用和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阻镉剂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籽粒质量和生物量,与T2处理相比,T3和T4处理的籽粒质量分别增加81。70%和48。57%,生物量分别增加53。14%和24。32%。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增加9。72%、42。76%、7。30%和17。05%,但T4处理稍有减少,差异不显著。T3处理各部位的Cd吸收量与T2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实粒Cd含量降低33。11%,但籽粒Cd在总Cd吸收量中的占比显著降低31。77%。表明水稻叶面喷施适量阻隔剂能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生物量,减少Cd向籽粒转运,增加产量,其中以叶面喷施低浓度阻隔剂(800倍液)效果更好。

    水稻叶面阻镉剂光合作用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