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杨玉凤

月刊

1008-6579

cjchcl@163.com

029-87679391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中段157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属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儿童保健学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及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介绍新的适宜实用技术,提高儿保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广大儿保工作者、儿科医生、科研人员,计划生育人员等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言语病理学角度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沟通障碍

    杨峰
    233-236,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沟通、语言与社交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从言语病理学的角度分析ASD儿童的基本沟通能力、语言发展特点以及社交语用方面的表现特征并介绍相应的评估工具,同时提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干预策略,强调采用医疗、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以期全面提升该群体的沟通、语言和社交能力,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综合干预模式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外周血CNR1基因甲基化修饰水平的研究

    王峰刘泽慧张艺霖田文茹...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NR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间的关联,为ASD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及康复机构的30名ASD儿童及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gena MassArray®飞行质谱分析系统检测两组儿童CNR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与ASD发病风险及社交反应量表(SRS)得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SD儿童 CNR1 基因启动子区平均甲基化水平(t=2。224)、CpG_3。4(Z=2。187)、CpG_9。10。11(t=2。308)和 CpG_28。29(t=2。943)位点甲基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NR1基因启动子区平均甲基化水平(OR=1。117,95%CI:1。003~1。245)、CpG_9。10。11(OR=1。072,95%CI:1。006~1。142)和 CpG_28。29(OR=1。078,95%CI:1。018~1。141)位点甲基化水平与ASD发病风险呈正相关(P<0。05);并且CpG_28。29位点甲基化水平与SRS量表社会动机领域评分呈正相关(r=0。421,P<0。05)。结论 ASD儿童外周血中存在CNR1基因甲基化水平异常,并且可能与ASD发病风险及社交功能具有相关性,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孤独症谱系障碍CNR1基因甲基化社交障碍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

    黄蕾南楠苏悦王鹏丽...
    242-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不同类型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2-3月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兰州市6所幼儿园的1 361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获取视屏相关信息,同时采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评估心理行为问题。结果 学龄前儿童每天视屏超标率为36。96%(503/1 361)。视屏使用以看电视动画片为主,其次是教育类APP。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11。61%(158/1 361),以同伴交往(32。26%)及亲社会行为(12。34%)异常最为突出。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因素后,总视屏时长≥2h/d是困难总分异常的危险因素(OR=1。802);看电视动画片≥2h/d是困难总分异常(OR=2。409)、同伴交往(OR=2。222)的危险因素;玩游戏≥1h/d是困难总分异常、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及同伴交往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教育类APP<1h/d是困难总分异常(OR=0。615)、亲社会行为(OR=0。549)的保护因素,但使用≥2h/d是品行问题(OR=2。302)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状况不容忽视,过度使用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显著关联。家长和学校应重视学龄前儿童亲子及同伴互动,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干预。

    计算机终端视屏时间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

    母亲孕期增重及孕前体质量指数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

    胡彩霞邬天凤陈华王森...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分析孕产妇孕期增重合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子代学龄儿童体重状况的影响。方法 2020年11-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与出生监测数据库比对,选取保存有完整出生信息的755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及孕期相关信息,分析孕期增重联合孕前BMI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1)一年级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89%和18。41%;2)母亲孕期增重过度(OR=1。678)、孕前超重肥胖(OR=2。315、2。412)是子代学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3)孕前消瘦的母亲,若在孕期增重过度会增加子代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OR=7。436,95%CI:1。489~37。143,P<0。05);4)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合并孕前肥胖时,其子代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OR=3。606,95%CI:2。030~6。405,P<0。05),而孕期增重适宜且孕前消瘦的母亲其子代学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OR=0。217,95%CI:0。049~0。967,P<0。05)。结论 孕期增重过度会增加子代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围生期保健工作,帮助孕妇在孕期维持适当的体重增加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重要策略。

    孕期增重体质量指数学龄儿童超重肥胖

    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金春燕朱珠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人群指向视角,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分析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4-5月对徐州市5所幼儿园的3~6岁全部在园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人口学特征、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筛查。建立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探索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研究样本为119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618人,占51。9%)。通过对该样本人群的7项生活行为信息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得到三类生活方式模型:低风险组(206人,17。3%),中风险组(721人,60。6%),高风险组(263人,22。1%)。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证明生活方式高风险组的学龄前儿童多动风险(OR=2。129,95%CI:1。230~3。685)、同伴交往问题风险(OR=2。051,95%CI:1。316~3。197)、和困难总分风险(OR=2。081,95%CI:1。290~3。356)显著高于生活方式低风险组学龄前儿童。结论 不均衡的膳食与不合理的日常活动结构显著增加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情绪行为问题潜在类别分析

    父母参与陪伴绘本阅读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关联

    孟颖王茜王梁张灵...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与父母参与陪伴绘本阅读的关联,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于2022年9-11月抽取上饶市广丰县、余干县、万年县、铅山县、婺源县5地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各水平与社会人口学特征及父母参与绘本阅读情况的关联。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参与绘本阅读情况与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的关联强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48份。幼儿平均年龄(4。33±0。95)岁,其中男童432名,女童4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脾气控制能力与陪读人类型中母亲陪读为主呈正相关,与父亲陪读为主及父母双方陪读呈负相关(>P75,母亲为主OR=4。17,95%CI:2。13~8。17;父亲为主OR=0。38,95%CI:0。21~0。70;父母双方,OR=0。14,95%CI:0。07~0。28,P<0。05),学龄前儿童社交自信(>P75,父亲为主 OR=3。53,95%CI:1。62~7。66;母亲为主 OR=3。52,95%CI:1。66~7。45)及焦虑控制能力(>P75,父亲为主 OR=4。32,95%CI:1。85~10。09;母亲为主OR=3。39,95%CI:1。49~7。73)与陪读人类型均呈正相关(P<0。05)。此外,学龄前儿童焦虑控制能力(>P75)还与父亲陪读频率(有时陪读OR=0。09,95%CI:0。03~0。28;经常陪读OR=0。19,95%CI:0。06~0。60)及母亲陪读时长(<1h/d OR=0。33,95%CI:0。12~0。91)呈负相关(P<0。05)。结论 父亲或母亲陪读频率及时长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关联,父母可适度参与陪伴绘本阅读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

    父母参与绘本阅读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关联研究

    受欺负、欺负容忍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

    赵科尹绍清刘虹
    268-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受欺负、欺负容忍与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关系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欺负容忍影响焦虑抑郁的调节效应,为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7月,采用儿童欺负问卷、中小学生欺负容忍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和28项一般健康问卷对1 768名儿童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学生受欺负现象较为普遍,受言语欺负、关系欺负和身体欺负的比例分别为57。64%(1 019/1 768)、36。60%(647/1 768)和22。40%(396/1 768)。不同性别(t=2。00)、学段(F=101。38)和学习成绩(F=27。91)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欺负、欺负容忍正向预测效应焦虑抑郁(β=0。14、0。13,P<0。01)。积极策略、消极策略对欺负容忍与焦虑抑郁关系具有调节作用(β=-0。10、0。08,P<0。01)。简单斜率分析结果表明,高积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无预测效应(P>0。05),而低积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正向预测焦虑抑郁(β=0。28,P<0。01);高消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正向预测焦虑抑郁(β=0。25,P<0。01),而低消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则无预测效应(P>0。05)。结论 受欺负、欺负容忍正向预测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高积极策略和低消极策略能有效抑制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的风险而低积极策略和高消极策略则会放大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的风险。

    青少年受欺负欺负容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

    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及与喂养方式的关联

    马晓兰王慧玲曹婷马晓蓉...
    273-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并通过婴幼儿喂养指数(ICFI)、喂养知识得分综合评价贫血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喂养行为差异,以期通过改良当地婴幼儿喂养方式,从而为改善贫血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以临夏州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7个县(市)中抽取5乡(镇)、5个村纳入符合要求的儿童,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血红蛋白检查以确定贫血,同步进行体格检查并对监护人进行喂养情况问卷调查,分析该人群贫血现状及与喂养方式间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婴幼儿3 901人,其中贫血儿童729人(18。70%),ICFI平均得分为12。56±2。70,喂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97±1。01。调整混杂因素后低喂养知识得分、低ICFI与贫血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ICFI中肉类添加不合格是贫血的危险因素(OR=1。355,P=0。042),过去24h未奶瓶喂养(OR=0。762,P=0。021)、12~24月龄婴幼儿过去24h母乳喂养(OR=0。228,P=0。018)是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平均贫血患病率较高,婴幼儿喂养水平、抚养人喂养知识水平较低,早期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增加幼儿肉类食物有利于预防贫血的发生。

    少数民族地区婴幼儿喂养喂养指数贫血

    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崔佳音李瑞莉王利红政晓果...
    280-285,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适应能力发育促进的举措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14省28个调查点的3 319名2~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0岁~6岁儿童行为发育评估量表》(WS/T 580-2017)对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进行测查,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及其家长的相关信息。结果 3 319例2~6岁儿童适应能力水平临界偏低及低下占7。68%,中等占66。25%,良好及优秀占26。06%。其中5~6岁儿童适应能力水平为良好及优秀的人数占比较3~岁组和4~岁组更低(x2=59。29,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儿童性别(β=0。06)、出生孕周(β=-0。05)、是否为独生子女(β=-0。04)、留守儿童(β=-0。04)、主要看护人(β=-0。06)、父母的文化程度(β=0。09、0。10)、家长是否主动关注儿童情感(β=-0。06)、儿童是否玩家庭自制玩具(β=-0。04)是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的影响因素。女童、足月儿、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主要看护人为父母、父母文化程度高、家长常主动关注儿童情感、玩家庭自制玩具的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较高。结论 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水平多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与多种因素相关,可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促进儿童适应能力得到良好发育。

    2~6岁适应能力发育商家庭养育

    儿童血清维生素K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培康纪霞张曼张新凯...
    286-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血清维生素K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骨强度不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重庆市数家市、县级医院儿科门诊体检行血清维生素K2检测的4 14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维生素K2相关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完成血清25-(OH)D和腰椎骨密度测定的学龄期儿童844例,分析维生素K2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维生素K2缺乏的总体检出率为61。6%(2 553/4 145),不同年龄段间血清维生素K2缺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64,P<0。05),婴儿期和学龄期检出率较高。儿童维生素K2水平受季节和母亲文化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10,9。990,P<0。05)。骨量发育正常组和不足组儿童年龄(Z=3。416)、性别(x2=9。218)和血清维生素K2水平(x2=5。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K2缺乏是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95%CI:1。03~1。83,P=0。030)。结论 儿童群体中维生素K2缺乏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婴儿期和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与血清维生素K2缺乏有关。

    维生素K2骨密度骨量发育不足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