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杨玉凤

月刊

1008-6579

cjchcl@163.com

029-87679391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中段157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属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儿童保健学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及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介绍新的适宜实用技术,提高儿保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广大儿保工作者、儿科医生、科研人员,计划生育人员等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儿童保健专科建设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吴婕翎
    465-470页

    儿童保健中医专科建设

    发育性协调障碍医-校-家多场景联合干预的创设

    贾飞勇
    47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终身存在不良影响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根据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理论,改善运动需结合患儿个体、任务和所处环境。针对DCD儿童的干预不能只局限在医院,更合理的模式应是囊括医院-学校-家庭三种场景下的联合治疗。本文就此干预模式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进行阐述,目的是为DCD患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发育性协调障碍多场景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干预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干预

    刘振寰
    475-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诊断率低,症状出现早,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DCD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有利于减轻该疾病的终身不良影响。但目前国内大众对该病仍缺乏认识,医疗工作者对DCD的早期筛查及干预不够重视。本文概述发育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特征、早期筛查与诊断,并从西医干预、中医干预两个层面阐述DCD的临床治疗,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希望以此促进DCD儿童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为DCD的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提高其康复效果。

    发育性协调障碍早期筛查中西医结合干预

    儿童扁头综合征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研究

    徐伟何成川陈雪娇黄名寿...
    480-483,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扁头综合征(DPB)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为DPB患儿早期运动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 826名6~12月龄儿童,经过测量后筛选出2 776例DP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病率。并将2 761例DPB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DPB组,并纳入正常儿童1 9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估各病例组及对照组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各组儿童的粗大运动商(GMQ)和精细运动商(FMQ)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对各组儿童的运动发育迟缓率进行分析。结果 DPB的患病率为35。47%。轻度、中度、重度DPB组和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271、194。877,P<0。05)。进一步比较,轻度DPB组与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DPB组的GMQ和FMQ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478,5。777,P>0。05)。结论 绵阳地区DPB患病率较高,DPB患儿不会增加患运动发育迟缓的风险,但中、重度DPB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健康儿童。提示应尽早筛查DPB患儿,对中、重度DPB患儿进行运动发育筛查及运动促进锻炼。

    扁头综合征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运动发育

    GMFCS 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的研究及康复治疗方案

    高夫宁汤健陈文翔张磊...
    484-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的康复治疗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Ⅱ级的5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足弓矫正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于介入前、介入6个月后评估,分别测量足弓指数F、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GMFM-88)中的D、E区评分,以评定扁平外翻足严重程度及运动发育水平。结果 介入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足弓指数F、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及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介入前比较,介入6个月后,两组儿童的足弓指数F(t=9。89、5。35)及GMFM-88评分(t=6。59、3。46)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足弓指数F和GMFM-88评分(26。08±0。73、30。24±7。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34±0。64、25。20±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2。37,P<0。05)。电子足底压力测量指标足底压力图片显示足部外侧压力与内侧压力相比逐渐增加,中足足弓区域压力减少,说明足外翻程度减少和足弓的渐进发育。结论 融合足弓矫正操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GM-FCSⅠ-Ⅱ级痉挛型双瘫儿童足弓发育,对改善其足踝功能及运动发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脑性瘫痪足弓扁平外翻足

    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手灵巧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葛向阳王飞英徐仁杰顾秋燕...
    491-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MNST)对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手灵巧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DC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的DCD儿童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失访5例,最终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儿童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MNS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二版(MABC-2)手灵巧度因子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得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儿童的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t=35。620、42。084、40。072,对照组:t=14。000、12。017、14。054,P<0。001),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611、3。120、2。331,P<0。05)。结论 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更明显地改善DCD儿童的手灵巧性和精细运动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镜像神经元发育性协调障碍精细运动运动想象动作观察

    体适能训练对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俞鑫璐李鑫杨婷婷张博...
    496-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体适能训练对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GDD)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为GDD儿童提供更有效更适宜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GDD儿童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纳入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体适能训练,每周3次,每次30min。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训练后进行体适能测试以及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GDD儿童体适能测试、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GDD儿童的体适能测试得分(除BMI)及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体适能测试得分(除身高、体重、BMI)优于对照组(P<0。05),儿童适应商以及各分因子(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363、4。020、3。331、3。338,P<0。01)。结论 体适能训练对GDD儿童的适应行为、独立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自制能力均有显著的提高。

    体适能体适能训练全面性发育迟缓社会适应行为适应能力

    声 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辑部
    501页

    婴儿运动发育影响因素和交互作用分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胡月鲍筝王荣环
    502-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婴儿运动发育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婴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儿童保健系统综合查询模块,导出并整理2020年1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0~1岁运动发育筛查"的婴儿相关体检数据,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筛查结果"阳性"的416例婴儿作为病例组,队列中按照婴儿月龄1∶1匹配选择筛查结果"阴性"的416例婴儿作为对照组。通过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模型分析婴儿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并计算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2 500g(OR=3。28)、剖宫产(OR=1。63)、户外活动时长≤1h/d(OR=3。07),未补充维生素D剂(OR=2。68)是婴儿运动发育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P<0。01)。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分层显示,低出生体重是运动发育筛查阳性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是户外活动时长、服用维生素D情况和分娩方式等。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未补充维生素D剂与低出生体重对婴儿运动发育筛查阳性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3。76,95%CI:1。20~158。08)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0。22,95%CI:5。05~15。38)。结论 应关注低出生体重、剖宫产婴儿的早期运动发育,重视其维生素D补充剂量和户外活动时长,加强婴儿运动发育的早期筛查和分层管理。

    运动发育分类树模型交互作用婴儿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吸气肌相关指标预计值研究

    何彦璐杨志勇陈玮锭池霞...
    507-510,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吸气肌的预计值,为评价儿童肺功能及运动能力提供一项参考指标。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主城区抽取236名学龄前儿童,采用Breathe-link呼吸功能评估系统进行吸气肌评估,获得最大口腔吸气压(MIP)及吸气峰流速。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IP、吸气峰流速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获得MIP、吸气峰流速的预计值公式。结果 MIP、吸气峰流速的测量值在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FMIP=13。660,P<0。001,F吸气峰流速=33。581,P<0。001)。MIP、吸气峰流速与儿童年龄、身高、体重呈正相关(P<0。001)。分别以MIP、吸气峰流速作为因变量,以年龄、身高、体重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12。913、22。398,P<0。001)。回归模型显示,身高是MIP的最佳预测变量,年龄是吸气峰流速的最佳预测变量。结论 本研究为国内首个学龄前儿童吸气肌预计值的研究,生成的预计值公式可为临床吸气肌评估提供参考。

    吸气肌最大口腔吸气压吸气峰流速学龄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