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双月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龄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楠高雪婷王雯罗丹...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探索学龄前儿童保健服务策略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选取 2023年 8月—2024年 1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家长997例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上的自制版儿童保健知识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981份,回收率为 98.40%.学龄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为 32.01%(314/981),对适当身体活动时间及频次、儿童视力及口腔保健、适当观看电子视频时间及频次、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异常情况 4项内容知晓率均<50%.医护人员、微信/抖音/百度等平台是儿童家长获取保健知识的常见途径,占比分别为 56.47%和 55.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知识获取途径种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OR=2.812,95%CI:1.190~6.649)、多种知识获取途径(OR=2.826,95%CI:1.143~6.990)的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较高(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偏低,且受文化程度、知识获取途径种类等因素影响,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采取多渠道儿童保健知识宣传教育,以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学龄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影响因素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名单

    48页

    国际儿童发育监测指南工具包在中国使用者中的认可情况分析

    高洁张悦张小甜唐鹤...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国际儿童发育监测指南(the Guide for Monitoring Child Development,GMCD)在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者中的认可情况,为GMCD工具包在中国的推广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 2021年 1月以前接受过GMCD工具包培训的儿童保健工作者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使用者对工具包内容的满意度、对门诊服务质量改善和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的评价,以及与其他工具对比GMCD工具包的优势.结果 来自全国 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11名使用者对于GMCD工具包进行了评价,占已接受培训人数的 78.2%.在内容方面,81.1%的使用者对GMCD工具包各部分内容均满意.在价值认可方面,分别有99.1%和 98.2%的使用者认为GMCD工具包能改善门诊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自身能力.其中,改善门诊服务质量方面最为认可的是能改善家长交流的主动性(92.8%);提高医务人员自身能力方面最为认可的是提高与儿童看护人的交流能力(91.9%).107名被调查者使用过其他儿童发育评价工具,其对于GMCD工具包的优势评价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不需要器械/设备(80.4%)、容易掌握(72.9%)和家长接受度高(70.1%).统计学检验显示,使用者对于GMCD工具包材料的满意度未受年龄、执业类型、工作年限、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均P>0.05);对于工具包优势评价与职业类型、职称等特征有关联;GMCD工具包"常用组"较"少用组"在工具包节省人力、经济效益高、家长接受度高等方面更为认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MCD工具包在我国使用者中得到了较高认可,GMCD工具包的使用对于医务人员提高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识别能力有重要意义,该工具包将在全国儿童保健服务者中进一步推广使用.由于研究开展时服务人员均处于使用初期,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从儿童发育长期干预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

    国际儿童发育监测指南发育儿童认可评价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通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编辑部
    54页

    四川省眉山市29家托育机构服务能力的现状调查

    陈杰刘绪义宋文健杨璐...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省眉山市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现状,为政府后续托育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 2023年 5-6月收集四川省眉山市 29家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的情况,比较不同类型托育机构在办托条件、人力资源、卫生保健工作、收费与托位使用情况上的差异.结果 29家托育机构中室外活动场地人均使用面积≥3m2 的机构占 93%,不同类型机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每托位建筑面积≥12m2 的机构占 33%,不同类型机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班型开设比例上,不同类型机构在托小班、乳儿班、混龄班开设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大班开设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设施设备完整配备率上,不同类型机构照护设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教学设备、后勤设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班级保育人员配置以2教 1保为主(62%),专职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为 55%.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于 2022年眉山市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比例为 100%,提供医育结合服务的比例为 14%.不同类型机构在托育服务费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位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川省眉山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存在办托条件参差不齐、人员配备不均衡、医育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收费与托位使用率存在矛盾的问题.建议持续加大对各类托育服务支持的保障力度,加强托育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扩大医育结合服务有效供给,着重提升机构运营管理能力,全面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建议调查研究

    某三甲妇幼保健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周司钱源李彦谕康海燕...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某三级甲等(简称三甲)妇幼保健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现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同类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申报工作的参考和借鉴.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调查问卷对某三甲妇幼保健院所有在岗的医务人员 776名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科研经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态度、影响申报的因素及申报意愿情况.同时,收集2010年 3月—2024年 1月某三甲妇幼保健院的科研数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数据,以分析各项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776名被调查医务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 13.8%;副高及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 12.4%.负责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人员共有 14人,占总人数的 1.8%;未参与任何级别科研项目的人员占总人数的 75.8%.未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过论文的人员占总人数的 65.5%.该三甲妇幼保健院自 2021年起组织医务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共申请该项目 10项,但仅有 1项获得立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34.8%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主动且强烈的愿望想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该基金项目前 5位的影响因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得分 7.73分);个人经验非常不足,没有信心(得分 6.41分);工作太累,个人不想申请(得分 5.18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难度太大,不想学习(得分 2.92分);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缺乏(得分 2.57分).结论 该三甲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意愿不高,申报情况不理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将临床经验转化为科研问题的能力和动力.建议医务人员积极提升学历及职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加强临床与科研的协同发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健全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申报意愿,激发科研热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查分析科研意识

    妊娠期B族链球菌定植现状及防治新进展

    徐君碧赵颖杜敏敏王晓霞...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世界范围内,GBS在孕妇体内广泛定植,可定植在孕妇的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并在一定条件下由定植状态转变为感染状态,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本研究介绍了GBS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并对孕妇妊娠期GBS筛查、分娩时应用抗生素预防,以及GBS疫苗研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孕期GBS疫苗接种或将成为降低新生儿GBS病的有效手段,且结合规范、有效的筛查及产时抗生素预防,有望大幅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GBS感染.

    B族链球菌产时抗生素预防免疫预防疫苗

    婴儿行为观察分析的视频编码方法综述

    王美乔张悦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是婴儿表达自身需求、情感等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婴儿进行行为观察,可以更详细、真实地获得婴儿行为和发展的资料;基于视频编码的行为观察分析方法,为全面、客观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了条件.本文从视频采集、编码方法、编码工具 3个方面介绍了婴儿行为分析中采用的视频编码方法及研究应用,以期为开展婴儿行为观察研究提供支持.

    婴儿行为观察视频编码综述

    脑瘫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殷梦梅苏彦捷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脑瘫在我国儿童非遗传性致残性疾病中居于首位.人们在关注脑瘫患儿躯体疾病的同时,常常忽视其心理行为问题.本文介绍了脑瘫患儿心理行为问题与临床康复之间的关系,对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康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应进一步重视脑瘫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以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

    脑性瘫痪心理行为康复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稿约

    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