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张振华

月刊

1002-8552

GDXK3458@163.com

010-8609345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ournal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随着广播电视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一批非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已经踏入传媒内容产业的大门。它们虽然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但已经凸显出不容忽视的作用,由它们制作的电视剧和综合文艺、益智竞猜、生活服务类节目已深得受众青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媒时代香港视角下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焦玥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记录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香港无线电视台赴内地10个贫困县,拍摄了一部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纪录片建构了一条香港与内地、观众与贫困地区居民之间深化了解的桥梁,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关注和一致好评,跨屏联动的方式使纪录片中的感人时刻和灵魂人物在更多媒体平台上传播,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国际传播价值.本文将以纪录片《无穷之路》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香港视角如何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无穷之路》香港视角脱贫攻坚故事

    基于5W模式对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探析

    杜永青李雪莲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挑战,人文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也在不断缩小.随着媒体融合理念逐步深入,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电视节目开始在渠道和内容上深入探索与互联网的双重融合,纪录片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向互联网靠拢,一大批网生纪录片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为例,结合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对该节目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网生纪录片时代下人文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提供借鉴和启迪.

    5W模式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传播策略

    宏大话语的"微观照"与厚重命题的"小切口"——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纪录片(福建篇)为例

    高芝夏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世界遗产中国故事微小叙事

    追寻"初心"和"使命"的力量——邯郸新闻传媒中心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

    赵杰张英利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邯郸新闻传媒中心立足本地红色文化优势创作的多部纪录片在央视主频道和多家卫视频道播出,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作者结合多年创作实践,从选题立意、布局谋篇、故事架构、情感呈现、后期制作各环节,探索思考这类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立足时代之问,不断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是其得到专家和观众认可的成功之路.

    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大视野大情怀情感

    遵循规律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前提——国际传播规律的核心要义

    高永亮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严格遵循、科学运用国际传播规律为前提.国际传播规律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品质方面,维护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永远颠扑不破的铁律;实践机制方面,"内外有别"与"内外一致"中坚持内宣外宣统筹协调辩证统一;传播主体方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体式合力推进;形塑视角方面,"他塑"与"自塑"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表达方式方面,立足本土与融通中外 相统一.

    国际传播规律国际传播效能融通中外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

    个体叙事与国家形象传播——以东盟合拍纪录片为例

    蓝云剑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叙事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建立微观具体的细节,为打通传播障碍、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新方案.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合拍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考察纪录片人物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在合拍纪录片中,语言符号与国家叙事紧密联系;人物实现了文化异质结构中的意义共通,并通过共情传播建构叙事共同体,最终形成人物品格与国家形象的复合同构.纪录片中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相得益彰,既发挥了人物叙事的长处,也规避了个体叙事以偏概全的风险,为国家形象建构拓展了新的视听空间和话语表达.

    国家形象东盟合拍纪录片叙事共同体

    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共情生成模式——以系列纪录短片《相遇在中国》为例

    唐润华叶元琪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共情的产生及作用大多沿着"情感—认知—行为"的路径演进,但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共情的生成模式也不会千篇一律.发现并掌握更多的共情生成模式,对于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好地实现跨文化共情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新媒体系列纪录短片《相遇在中国》通过讲述35对中外人物交往的故事,展示了一种饶有意味的共情生成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遇中产生共情的动力,通过相知激活共情,然后在相通中实现共情.这种从相遇、相知到相通的跨文化共情生成模式对于向各国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跨文化传播共情纪录片《相遇在中国》

    《通向共同富裕之路》:转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岑艳琳
    104-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通向共同富裕之路》转文化传播纪录片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奖广播剧作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

    班闯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3月15日晚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从第59届亚广联奖广播剧类评委的角度,细致梳理各国参评作品及规则,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与广播剧的国际传播能力相互参照,在总结实用技巧的同时带来深入思考,提出了搭建广播剧国际奖平台——为全球文明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制定国际奖标准的中国方案;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中国故事的"独特味道"等国际传播思路.

    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亚广联奖广播剧新媒体

    国际音频市场与播客国际传播的机遇

    宁妍马艳童廖吉波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播客为代表的国际音频市场近年来在数字化、移动化和平台化的推动下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为我国媒体通过音频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播客已成为国际媒体竞争和舆论斗争的新赛道.除广播电台等传统音频媒体外,电视、纸媒和自媒体等都可以开展播客传播.但同时,播客和短视频等产品不同,获客难度高,必须具备很强的可听性,才可能获得听众.再加上欧美播客市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和特有的消费偏好,中国的播客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并取得一席之地,还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对外传播主体应积极挖掘音频传播潜力,主动推进媒体转型,打造播客传播队伍,优化传播策略,更好地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播客音频国际传播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