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篆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

月刊

1007-2942

zggbsfzz@126.com

(0571)87053227 87053228

310025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院2号楼

中国篆刻/Journal China Pen Calligraphy Press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为宗旨的硬笔书法专业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蒙古字诏(至元六年二月十三日)

    元世祖
    4页

    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五)

    罗福颐
    5-10页

    南京大学博物馆藏古代玺印

    李文魏宜辉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了南京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5枚古玺印,包括战国古玺、秦印、汉印及元押印.作者对这些玺印的印文作了释读,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字形、人名取义、同名异写问题.

    南京大学博物馆玺印

    从天命观的转换到秦汉玺印制度的建构

    王明远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析秦汉时期玺印制度的建构及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探讨天命观的演变,随后讨论秦始皇通过传国玺象征天命与汉代印制的礼制化进程.通过分析官印的钮制、绶制等,揭示官员等级与权力的体现形式,特别强调汉武帝时期官印制度以及色彩在玺印中的等级象征.最后指出秦汉玺印制度对后世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天命观玺印制度官员等级政治象征秦汉礼制

    魏晋"三交"格局下的印章新变初探

    张昊天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时期印章基本承袭汉制,虽显示出衰颓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部分新质.衰退主要表现为印文变细,盘曲无度,铸造不严谨等.而新质则是指随着丝绸之路南北互动、中西交流日益密切,本土印章作为信物沿丝绸之路传播外域,同时部分中亚地区印章亦传入中原地区.印章的制式、纹样、图案、印文等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受政治特点、民族特征、宗教因素等影响而形成了独特形制印章,极大地拓宽了篆刻艺术的取法范围.

    魏晋丝绸之路民族三交印章艺术

    从"巧拙之辩"到"不计工拙"——赵之谦"合宗论"暨十九世纪篆刻美学大论争发覆

    朱琪
    3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派是明清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浙派与徽(皖)派的双线并进发展,浙人赵之谦敏锐观察到浙派篆刻在形式技法上偏于用"巧"所引发的颓势,在同治初年形成"徽浙合宗"的艺术愿景并亲身实践.赵之谦经由魏锡曾为中间人而与吴让之论艺,以及提出的"合宗论"思想,在《吴让之印存》《赵撝叔印谱》两著中留下了隐秘的线索.对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及"合宗论"思想发覆,串联起晚清以降篆刻美学中"巧""拙"关系的论争公案,这场持久辩论中涉及到"工力""天赋""工拙"等美学观念,对近现代篆刻发展影响深远,并遥启了后世"写意""工稳"印风的分野.

    巧拙之辩不计工拙赵之谦吴让之徽浙合宗论

    南京历代碑刻刻工叙录——兼及刻工与印人的双重身份

    邵磊
    6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汇辑南京历代石刻刻工的过程中发现宋元以来文人用印多依托碑刻刻工镌制,如朱珪、卢奂、李文甫等等.以南京区域为例,梳理历代石刻刻工可窥篆刻史研究忽略的刻工与印人双重身份的从业者,文人印发祥地的南京历代碑刻刻工,不仅是早期文人篆刻潜在的"操刀"者,而且一直都是篆刻史上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作者群体.

    南京石刻刻工印人双重身份

    "丝印"之辨

    姜熊烽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印"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民间流行的一类古铜私印,除作为钤盖印外,还被随身携带把玩或当作某种信仰寄托.这类印在日本存世较多,早期有少量流入中国.长期以来最广泛的观点认为"丝印"是明朝向日本出口生丝时附在货物上作为"合同之证"的铜印,来自中国.厘清"丝印"各种命名缘由、辨析其国别属性,乃至重新命其名为"室町私印",对一类长期被模糊认识的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同时对中世纪东亚印系发展脉络的全面认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室町时代古铜印丝印室町私印

    苏州博物馆藏《潘祖荫日记》之印学价值

    程义
    9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祖荫日记钤盖有自用印八十余方,按性质可分为名号、斋号、词句、年号等,作者有赵之谦、吴昌硕、谢庸等名家,也有张迪先、祁瑞符等门人,亦有很多不知名者.根据钤盖次数,可以发现潘祖荫使用印章的简单规律.

    晚清潘祖荫日记印章赵之谦吴昌硕谢庸

    徐州博物馆藏西汉武职银官印

    仇文华
    114-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