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江碧涛温广辉周佳玲郑德智...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无人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技术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无人系统技术竞争中的制高点.本文从我国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技术的发展需求出发,梳理了海空、空地以及海陆/海陆空等典型无人场景跨域协同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需求以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最后,从总体思路、体系架构、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4个层面,提出了推动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技术稳健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无人系统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智能无人集群系统跨域协同协同控制"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关键问题、方法和应用

    张圣宇况琨吕承飞李纪为...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端云协同智能计算是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发展的产物,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数据利用率,实现智能计算实时响应能力与服务鲁棒性的优势互补,而相应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具有复杂性.本文剖析了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应用价值,凝练了端学习效率优化、端少样本过拟合、端模型定制化、分布差异下虚假关联学习、通信开销与计算效率平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系统梳理了端云协同智能计算中主流方法研究进展,涉及作为应用基石的高效计算硬件、以端为中心的协同计算、以云为中心的协同计算、端云双向协同计算、可信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等主要方向;总结了推荐系统、自动驾驶、安防系统、教育模式等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垂直领域应用情况.着眼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的未来发展,需重点研究云资源在端模型个性化中的应用策略、端云协同多目标优化算法、端 ‒ 端与云协同计算的优化策略.

    端云协同大小模型协同计算端计算可信协同机器学习

    基于具身智能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发展研究

    兰沣卜赵文博朱凯张涛...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身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的战略性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重点竞争的前沿高地之一;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因其优秀的运动、规划、执行能力成为具身技术首选的硬件载体;基于具身智能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作为实现跨领域、多场景、多功能的自主具身智能平台,将成为引领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基于具身智能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了基于具身智能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该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涵盖多模态感知技术、世界认知与理解技术、智能自主决策技术、运动与操作联合规划技术等基于具身智能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共性关键技术.基于此,本文从国家政策倾斜、共性技术突破、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综合验证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具身智能发展浪潮下我国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长足发展.

    具身智能移动操作机器人任务和运动联合规划智能决策

    面向航天器自主维护的空间机器人发展战略研究

    赵亮亮李雪皑赵京东刘宏...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机器人能够适应空间极端环境,突破人类太空探索的极限,极大地提高空间操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提升空间科学技术水平的核心装备,可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本文详细阐述了发展航天器自主维护空间机器人技术对于推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促进国防科技发展以及引领变革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价值;从政策、技术、市场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空间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剖析了目前我国航天器自主维护空间机器人的技术挑战与面临问题;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基础及发展方向,论证了面向航天器自主维护空间机器人的发展体系和突破路径.研究建议:加快科技创新2030—在轨服务重大专项实施,加大空间机器人智能操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速构建政府 ‒ 企业 ‒ 高校协同发展创新机制,加强空间机器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高端人才.

    空间机器人航天器自主维护智能操控太空作业太空经济

    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的脉冲视觉研究

    张济远郑雅菁余肇飞黄铁军...
    16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驾驶是计算机视觉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纯视觉感知方案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同于传统相机,脉冲视觉传感器能更加灵敏地感受光子,具备比传统视频快千倍以上的成像速度,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动态范围、低数据冗余和低功耗等优势.本文面向自动驾驶场景,总结了脉冲相机的成像原理、感知能力与优势;围绕自动驾驶相关视觉任务,详细介绍了脉冲视觉影像重建原理与方法,讨论了基于传感器融合的影像增强技术路线;归纳总结了基于脉冲相机的运动光流估计、目标识别检测分割与跟踪,以及三维场景深度估计算法进展及技术路线;梳理了脉冲相机数据及感知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脉冲视觉的研究挑战;研究提出了潜在解决方案及未来研究方向.脉冲相机及其算法和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是未来计算机视觉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脉冲视觉脉冲相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

    车路协同感知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伊笑莹芮一康冉斌罗开杰...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自动驾驶研究逐步从聚焦于单车智能技术向车路协同技术转变,为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在车路协同感知领域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技术推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本文致力于深入探讨车路协同感知技术的发展动态,梳理了车路协同感知基础支撑技术的特性和发展现状,厘清了车路协同感知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技术发展趋势,并针对推动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研究表明,车路协同感知技术正朝着多源数据融合方向发展,主要集中在纯视觉协同感知技术优化、激光雷达点云处理技术升级、多传感器时空信息匹配与数据融合技术发展以及车路协同感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产业的迅速成长,研究建议,加大对多模态车路协同感知技术的研发投入、深化行业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感知数据处理技术标准并加速技术应用普及,以期推动我国在全球自动驾驶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自动驾驶行业稳定持续发展.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感知多源数据激光雷达视频摄像机标准体系

    面向环境司法智能审判场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探讨

    陈晓红陈姣龙胡东滨梁伟...
    190-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司法审判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而形成的AI大模型为环境司法审判工作转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审判体系提供了重大机遇.本文围绕推进AI大模型技术与环境司法审判工作融合、实现环境司法审判工作创新发展的主旨,探讨了AI大模型在环境司法智能审判中的赋能作用和应用实践,凝炼了当前环境司法AI大模型存在的数据质量"低劣""算法黑箱"引发偏见、深度应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以生态环境保护类案件应用为例,构建了基于AI大模型的环境司法智能审判系统,阐述了相应系统的架构设计以及涉及的技术要素.进一步提出了注重顶层设计、建设环境司法高端智库,建设环境司法数据中台、健全司法数据标准及规范体系,构建算法治理机制、促进环境司法审判公平正义,完善环境司法多元问责机制、筑牢司法监督管理体系等发展建议,以期丰富环境司法审判工作的前沿技术认知,加快环境司法的智能化、智慧化、现代化转型进程.

    环境司法智能审判体系AI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

    基于事件相机的敏感生物信息隐私保护研究进展

    沈艳晴董鹏飞张恙菁陈仕韬...
    202-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服务全面普及,大量的个人敏感生物信息被收集整理,导致隐私泄露风险增加;事件相机作为新型的生物启发式传感器,具有低延迟、高动态、无纹理等特性,可为解决数据端隐私保护问题提供全新的技术途径,也因其光敏工作原理而适用于家庭监控等私人场景.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泄露问题、事件相机在隐私保护中的优势两方面,深入分析了事件相机用于隐私保护的研究背景;系统梳理了基于人脸模板的隐私保护、基于去识别的隐私保护、基于点云混沌加密的隐私保护等传统的敏感生物信息隐私保护方法,包括行人重识别、手势识别、面部分析在内的面向隐私保护的事件感知方法以及两大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总结了强度图像重建、图像修复、视频重建等基于事件流的图像重建与修复新进展,完成了基于6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及其结果分析,证明已有重建算法对纹理信息的恢复能力有限,反向验证了基于事件相机的隐私保护技术可行性.针对事件相机未来的规模化应用,提出了降低硬件成本、改进算法网络、从市场角度推动等发展建议,以期为事件相机的隐私保护深化应用提供基础参考.

    智能系统事件相机隐私保护敏感生物信息

    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计秉玉孟霖束青林方吉超...
    216-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为中深层稠油的新型绿色低成本接替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方案.在分析稠油组分的基础上,细致剖析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包括化学降黏机理、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机理、提高驱油效果机理在内的提高采收率机理,以丰富理论认识.面向工程应用亟需,从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与合成、自组装调堵剂研发两方面出发,突破稠油绿色化学驱油体系.基于发展的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完成了3个稠油油田示范工程应用,在提高产油量、控制含水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梳理了分子采油理论与技术、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要点,以为深层稠油的绿色高效开发接替技术研究、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等提供启发和参考.

    深层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化学降黏机理降黏剂现场试验

    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哲学知识论研究

    瞿浩翔徐江孙守迁
    22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坚持思想创新,从哲学根源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现象学还原论和本体论的透视方法,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集成系统辩证逻辑推理,识别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难问题",基于科学知识论的立场洞察相应哲学本质.研究发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制造技术活动中,而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对人类主体存在不合理的"理性人"假设,忽视了其在制造系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此,通过本体技术反思,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知联网、身联网"的笛卡尔式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径,进而建立了基于"行为导向、指示表征、具身嵌入"的海德格尔式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由此溯源推因,构建了面向"难问题"消解的"数据驱动、功能表征、具身融合"三阶段递进发展的人机协同知识范式.为了高效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可构建知识工程分类评估体系,应用理论认知模型来推动技术难题解决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多侧应用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知识流通与整合应用.

    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技术哲学知识论知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