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镨循环利用供给的量化及提升策略研究

    葛建平姚钰洁王艺博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镨是支持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矿产,全球对镨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是全球镨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未来依然可能出现镨供给缺口,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是解决镨潜在供需受限问题的重要方案.本文采用动态物质流方法,结合循环利用率指标,估算了2011-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的镨循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累计有7.902×104 t镨进入镨循环,其中1.639×104 t来自循环利用;从钕铁硼磁体生产废料中累计回收利用了1.369×104 t镨,其循环利用率稳定在17%左右;理论上,报废产品可以供给2.7×103 t镨,其循环利用率从0.04%增长到5.17%.针对实现报废产品中镨循环利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逐步建立相关产品的消费者责任制、引导行业制定循环利用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等镨循环利用提升策略.

    循环物质流分析循环利用率

    铂族金属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现状及展望

    张深根何学峰史志胜丁云集...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铂族金属(PGMs)是汽车、石化、能源、国防装备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金属资源,但PGMs矿产资源极度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开展PGMs循环利用是保障PGMs安全供应、支撑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PGMs的供给和应用情况,明确了当前PGMs市场的供需态势;全面梳理了PGMs湿法回收(含氰化法、盐酸+氧化剂工艺),火法回收(含铅捕集、铜捕集、锍捕集、铁捕集工艺)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着重从焙烧 ‒ 浸出、铁捕集 ‒ 酸浸、低温铁捕集 ‒ 电解 ‒ 离心萃取工艺等方面阐述了PGMs火法 ‒ 湿法联合回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其中,低温铁捕集 ‒ 电解 ‒ 离心萃取成套工艺延续了低温铁捕集研究思路,通过低熔点渣型设计将铁捕集温度由1800℃以上降至约1400℃,富集得到Fe-PGMs合金后经电解进一步富集PGMs,再经离心萃取提纯依次得到Pd、Pt、Rh,实现了短流程分离提纯PGMs,具有绿色、高效、低成本的诸多优点.着眼PGMs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围绕"PGMs富集、分离提纯、污染防控"全流程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建设PGMs循环利用全链条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环境,全面开展业务流程的"互联网+"能力建设以实现"回收 ‒ 处理 ‒ 再利用"全流程的智能化.

    铂族金属循环利用低温铁捕集‒电解‒离心萃取联合工艺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关键金属供应分析

    梁扬扬刘丽丽贺克斌黄斐...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居世界首位,保障关键金属材料供应、进行更精准的新兴固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行业的历史数据和规划目标,设定了不同的发展情景;应用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寿命分布模型,评估了我国新能源行业关键金属的需求、废弃和供应情况;重点识别了银、铜、镓、银、钢铁、钕等金属的供应压力,为2060年前构建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格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在基准情景下,2035年的风电、光伏发电行业退役量分别为4.6 GW、28.3 GW;2035年、2060年的风电、光伏发电设备退役量(按质量计)分别为2.54×106 t、1.048×107 t.从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关键金属供应压力来看,2030-2060年,钢铁为低风险(≤5%),钕为中高风险(25%~50%),铜、银为高风险(50%~100%),镓、铟因需求峰值过高而被列为极度危险等级.改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多样性,既需要确保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也需要开展回收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此建议将风电、光伏发电退役设备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管理,将风电、光伏发电企业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加快完善分布式新能源固废回收体系,切实提高新兴固废回收技术水平.

    新兴固废风电设备光伏组件关键金属供应风险

    战略矿产海运通道安全研究——以铁矿石为例

    薄艾谢永顺何兆阳王成金...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矿产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展的基石,保持海运通道畅通是保障战略矿产进口安全的关键举措.本文梳理了我国战略矿产进口及海运通道整体格局,以铁矿石海运进口网络为例,对重要海运通道进行重要性评价和失效影响评估,最后总结了重要海运通道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战略矿产进口对海运通道的依赖性极强;在铁矿石海运案例研究中,识别出了海运通道的重要性及失效影响情况,建议构建差异化、精细化应对策略,重视对好望角、龙目海峡等运输通道的保护,重点关注大尺寸船舶的航运安全.我国战略矿产海运通道的风险主要来自航道通行、国际争端与战争威胁、非传统安全等3个方面,对此可实施多领域应对策略,包括打造多元战略支点、构建多维预警系统与替代航线响应机制、加强跨境铁海联运通道建设、开展预防性外交工作、完善海上保障体系、实施等级化和差异化的风险应对措施等.

    战略矿产海运通道安全风险失效影响铁矿石

    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发展研究

    王怀远刘政宇曲福明王连成...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石品位是衡量矿产经济价值的核心指标,相应在线检测能力事关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生产智能化水平.本文论述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分类情况,从放射性检测、光学检测、电磁检测、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方向出发,梳理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辨识了相关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涵盖技术研究层面的精度瓶颈与干扰因素、信号解析与优化难题、模型构建与数据依赖关系,实际应用层面的辐射安全与成本效益考量、适应多样矿石特性的技术突破、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与即时反馈.进一步阐述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融合与智能感知技术前沿探索、智能感知与数据处理算法迭代升级、微型化/远程化/智能化设备研发、实时动态监测网络系统构建与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内容,深度学习促进微观与宏观特征融合分析、量子计算与生物启发算法、智能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前瞻探索内容.建议在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标准制定与规范建设、"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深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行动,以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提升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放射性检测光学检测电磁检测机器视觉检测

    我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形态与路径分析研究

    徐双庆张哲张绚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互联网是实施能源革命战略、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工作之一,已实现从技术到系统再到产业的跨层面、多维度发展;然而涉及技术、政策、商业等领域且覆盖面较宽,加大了理论探讨产业内部复杂协调关系的难度.本文辨识了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系统、产业三重指代含义,提出了能源互联网产业的技术-机制-模式分析模型以及合理简化的"吊钟"模型,归纳出模式探索型、政策引导型、技术研发型、模式成熟型、政策缺位型、技术优势型等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形态以及相应的产业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应用"吊钟"模型分析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重点讨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氢能产业的发展案例,提出了技术补强、机制补强、模式补强等具体发展路径建议.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逻辑,可为深化能源互联网应用探索、壮大能源互联网发展规模提供有益参考.

    能源互联网产业形态政策机制商业模式路径分析

    新发展阶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彭芳乐乔永康董蕴豪闫治国...
    17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城市建设和国土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新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本文通过剖析新发展阶段的新需求和新问题,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发展策略.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绿色、低碳、韧性新理念以及土地存量更新的新模式等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分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新生问题,包括国土空间资源禀赋调查评价不足、承载能力概念不清,城市地下空间的绿色低碳韧性挖潜不充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机理机制不明确等.在此基础上,从治理体系建设、资源智慧管理、规划理论方法、数据驱动范式、深层空间利用、存量空间重构、新区一体化开发及地铁域控制等8个方面阐释了新发展阶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和发展建议,以期为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立法为本、规划引领、建设有序和智慧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城市地下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低碳韧性存量更新智能规划

    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研究

    刘晓峰胡高强范兆媛隋秀峰...
    186-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下的科技革命,加剧了我国科技安全风险,构建我国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维护科技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博弈加剧风险、技术自主可控风险、技术应用失当风险、科技人才发展风险,解码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运作的内在逻辑,通过技术手段赋能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并提出保障策略.研究认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需以制度支持、跨域合作、信息共享、智力参与、产业治理、科技赋能六个方面作为逻辑前提;在系统论视角下,通过设立指标体系、明确监测预警流程、搭建分模块模型,来构建科技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为保障监测预警体系的有效实施,国家需完善相关法规与落实行业标准、拓展新技术的融入方式、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与协同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指导机构、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安全的融合发展,以确保监测预警体系高质量运行.

    科技安全科技安全风险风险监测预警科技创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研究

    张寒冰李智鑫荆一楠王晓阳...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进入深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协调包括管理部门、企业、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形成协同共治机制;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复杂、潜在危害突出的金融风险问题,构建并提升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以切实保障金融安全,是金融业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等方式,分析了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新型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特征,梳理了国内外主流的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进展,研判了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面临的风险表征识别、风险传导追踪、风险推理评估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新研究方法、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风险具有更新迭代更快、风险频次更高、隐蔽性更强等新特征,现有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在应对新型金融风险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着风险难表征、难追踪、难评估等诸多挑战.为此建议,加强行业协同、构建金融数据跨业共享标准,总结历史经验、形成金融风险知识表征范式与金融风险跨业传导机制,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构建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大模型,以提高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数字社会身份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于锐邓晨赵洋陆洪波...
    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正全面迈入数字社会,对国家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身份管理作为新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和社会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个人安全.本文研判了数字身份支撑数字社会管理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剖析了数字身份管理的基本现状与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社会身份管理能力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数字身份体系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心化管理+分布式认证"混合架构的数字身份管理体系,强化数字身份监管能力,加强参与方规范管理,推动生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此推动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助力数字社会管理行稳致远.

    数字身份数字社会密码学技术大模型分布式数字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