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方法体系及其应用

    周晓纪张永伟马守磊孙粒...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研究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作为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预见更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大势,研判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工程科技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为提高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本文在2040技术预见中,组织开展了技术预见方法应用与预见成果影响两方面的技术预见效果评估,按照强调需求牵引、愿景驱动,强化专家研判与多源大数据智能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中国工程科技2040技术预见的方法体系,开发了工程科技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构建了以专家为核心、数据为支撑、交互为手段的规范流程,推进了技术预见的实施.研究形成了包含11个领域900余项技术的备选技术清单,开展了两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研判提出了110项领域核心技术、25项关键共性技术和21项颠覆性技术,为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工程科技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2040年效果评估

    临近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君琳蒋崇文祝明王自力...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近空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地,是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重要载体,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空域.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临近空间的突出地位与重要意义,研判了全球临近空间发展的新形势,总结了我国临近空间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临近空间发展的措施建议.研究认为,目前全球临近空间技术发展迅速,世界各国临近空间管理探索不断创新,全球临近空间治理加速推进;我国在临近空间发展水平从技术实力、应用实力和保障实力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还面临一些风险挑战.研究建议,从临近空间发展战略、临近空间关键技术发展与管理、临近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创新、临近空间法治保障、临近空间风险应对、临近空间国际治理、临近空间实验室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我国临近空间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临近空间临近空间发展形势法治保障治理体系风险应对

    临近空间竞争格局与应对策略

    杨君琳杨静帆刘东旭张文清...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近空间是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各国竞相发展.本文阐述了临近空间的特点及国际社会对临近空间划分界定的主张,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临近空间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其竞争力,剖析了我国临近空间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国家安全风险、飞行安全风险、技术迟滞风险、技术突袭风险,飞行器技术挑战、经济可持续挑战、政策法规挑战等,并提出了我国在临近空间领域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建议,加强临近空间防御技术研究、加快制定飞行安全标准规定、破解飞行器研发应用卡滞点、加大颠覆性创新技术攻关应用等,力争我国在全球临近空间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

    临近空间战略博弈临近空间应用临近空间划界

    临近空间网络零信任架构设计与应用前瞻

    刘樵吴昆隆曹进高子逸...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近空间位置特殊,临近空间网络以各类临近空间飞行器为核心节点,是"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临近空间网络进行大量高价值、高敏感数据的传输、处理、存储,其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临近空间网络构成、关联的其他节点、可开展的网络应用情况,在梳理临近空间网络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辨识出身份认证、数据安全、网络可用性、飞行器控制等方面的临近空间网络安全需求.零信任架构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应用趋势,拓展应用至临近空间网络安全防护具有科学合理性,据此提出了临近空间网络零信任架构,详细讨论了总体架构、评估模型、访问控制模型、策略定义框架等层面的构成要素与应用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临近空间网络零信任架构面临的初期信息汇集处理工作量大、策略制定与维护复杂度高、网络架构不明确加大部署难度等应用挑战,进而展望了临近空间网络零信任架构部署过程中的新技术应用价值、发展理念与实施要点等.

    临近空间网络零信任架构网络安全信任评估访问控制

    我国商业航天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马万卓钟兴董科研付颜玮...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航天领域正在加快向商业化转型,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等因素吸引更多的企业涉足航天信息产业,航天信息产业市场化、竞争化趋势鲜明;我国航天领域进展良好,整体市场初具规模,加快发展商业航天信息产业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面向我国商业航天信息产业发展实际,以空间应用为主要切入点,梳理了产业总体架构以及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基本格局,总结了产业主要发展趋势,着重识别出星载深度融合卫星制造、先进光电载荷研制、高速率及高安全性通信、高级遥感数据产品与服务等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梳理我国商业航天信息产业现状并凝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扶持下游数据处理与应用企业、深化航天信息业务化应用、推动行业人才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等建议举措,以精准驱动我国商业航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商业航天信息产业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制造光电载荷

    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进展评价及对策建议

    宋洪远郑兆峰江帆彭洁锞...
    16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拓展现代化空间、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重要支撑.本文在构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业产业韧性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仍需加强、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较弱、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和农村建设水平不高等主要问题.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本文从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韧性、提升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农业强国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

    基于稳产视角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宋洪远江帆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稳产视角,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有所提高,粮食生产重心不断北移,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以及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但是,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产量进一步提升面临较大压力、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性供需矛盾凸显、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问题突出、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滞后等问题.鉴于此,研究提出,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提高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水平、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等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耕地保护新型经营主体

    我国森林草原食物资源潜力及实现路径

    田晓堃江锡兵吴红军汪阳东...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品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至关重要;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开发森林草原食物资源,支撑我国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新时期我国森林草原食物资源的概况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森林草原食物资源的发展潜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森林草原食物资源发展潜力的实现路径.研究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食物观背景下的全国食物资源布局体系,全面摸清底层资源现状;加强森林草原食品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支撑,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突出市场化发展方向,构建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森林草原食物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完善森林草原食品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此实现"藏粮于林""藏粮于草",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多元食物供给、促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森林草原食物资源大食物观潜力分析木本粮油林下经济

    新形势下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挑战与应对策略

    刘青芸邬沛伶王湘如曹胜波...
    199-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20年来,多种新发人兽共患病疫情先后波及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安全,开展人兽共患病防控是持续性的重要任务.本文梳理了新发人兽共患病不断涌现、原有人兽共患病疫情反弹、全球一体化加快人兽共患病传播、世界新格局影响人兽共患病防控等全球防控态势,总结了我国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人兽共患病有效防控、血吸虫病等主要常在常发人兽共患病有效控制或消灭、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技创新发展和政策法规支撑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效;凝练了我国在人兽共患病防控领域面临的新病频发、老病常发、外来病传入风险加剧且耐药性问题严重,防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创制不足,源头防控力量薄弱、基层防控机制不够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受限等问题.论证形成了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技创新体系,覆盖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病原结构与功能、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诊断试剂、新型疫苗、新药创制、抗病育种、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等主要研究方向,以增强我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的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策略,建议实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棘球蚴病等重大人兽共患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净化和消灭计划,逐步净化消灭一部分老病;密切监测疫病流行动态、加强防控技术储备、高效应对突发传入病例,严防新发和突发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科技创新净化根除疫病监测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研究

    王桥刘绍民王国强阿膺兰...
    21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虽建成规模庞大、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但不足以满足减污降碳、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等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需求,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环境监测应用等方面梳理了相关体系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凝练了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缺失、自主先进的协同监测装备缺乏、指标研发滞后且数据处理与共享不足、一体化协同及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论证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自主化、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应用一体化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重点任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建立新型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技术与服务体系,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健康发展,启动科技重大项目与示范工程并率先开展典型区域监测应用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建议.相关内容可为我国"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设、应用等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监测"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技术与装备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