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等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陈浩李石纯

半月刊

1002-4417

010-62243806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中国高等教育/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探讨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交流各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工作经验,介绍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贯彻落实学位法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
    1页

    学位法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马怀德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完善.学位法在若干领域推动了制度变革与创新:增设专业学位类型,丰富学位类型体系;确立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的地位和职责,完善学位管理体制;细化学位授权规定,优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规定程序性权利和权利救济途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完善学位质量保障制度,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学位法学位类型学位授予学位管理

    本期聚焦:学位法立法精神与制度创新

    4页

    以良法善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的回顾与前瞻

    秦惠民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良法促进和保障善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法律的价值与功能,有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学位立法,从学位条例引领中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到崭新面貌的学位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开辟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境界.

    学位法学位条例良法善治教育强国建设

    学位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法治基石

    周详申素平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法的通过是我国学位制度建设与教育法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其核心立法精神内核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回应社会民生关切,以良法推动善治.学位法总则部分立法目的指向服务三大强国战略,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单独援引宪法确立了其独特地位.学位法规定了学位分类制度和三大工作原则,总结了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的中国实践,将为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学位法学位制度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实质性解决学位争议的进阶之路

    王敬波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争议经历了从单一解决途径到多元解决途径,从不可诉到可诉的发展历程.学位法弥补了学位条例的空白,构建起学位争议解决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学位争议解决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校内申诉和校外救济相衔接,学术复核和学位复核相结合的学位争议解决体系.实施学位法还需做好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的制度规则和程序规范,更好发挥校内申诉的作用,坚守司法最终原则,促进学位争议的实质性解决.

    学位条例学位法学位争议实质性解决

    构建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王云鹏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协同 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对引领全球科技变革、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关键是在深化校企协同、促进工程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通过强化融合育人、打造一流平台、健全认证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校企协同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

    24页

    开辟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以清华大学的探索为例

    姜培学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卓越工程师具有能力素质的拔尖性,是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清华大学在继承发扬优良教育文化传统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快速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开展高质量的学生思政工作,强化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建立创新性选拔与评价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作出贡献.

    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融合"又红又专"

    地方工科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5I"新路径探析

    邱学青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工科大学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坚持组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培养过程以产学融合为支撑、培养途径以模式创新为特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产业需求、学科支撑、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等维度,实施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个性培养、创新创业和区域协同"5I"路径,提升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个性培养创新创业区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