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公共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

王宇

月刊

1001-0580

zgggws@vip.sina.com

024-23388443,23388479

110005

沈阳市和平区砂阳路242号

中国公共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5年由卫生部创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术报道与经验交流并重,着重反映我国预防医学领域新动态,新成果、新技术、以及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经验与技术。读者对象主要是本领域各级业务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基本数据集标准(T/CPMA 033-2023)

    中华预防医学会王丽敏
    257-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基本数据集标准》(T/CPMA 033-2023)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23年10月20日发布并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集的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属性.适用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体检和管理机构及科研院所开展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干预和评估等相关数据的采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团体标准

    T/CPMA 033-2023《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基本数据集标准》解读

    赵艳芳张梅魏文强孙可欣...
    26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T/CPMA 033-2023《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基本数据集标准》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23年10月20日发布并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成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集的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属性.适用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体检和管理机构及科研院所开展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干预和评估等相关数据的采集.该文对标准的要点内容进行解读,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深入理解和推广应用该标准提供指导.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团体标准

    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职责明确程度变化分析

    朱浩施培武沈群红蒲川...
    27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新冠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职责明确程度差异,探讨疫情对职责明确程度的影响.方法 系统收集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政策文件,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从职责覆盖、清晰、可考核3个方面量化分析各地职责明确程度,并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对疫情前后的指标差异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共收集3 864份文件.中国内地31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职责覆盖程度由2019年的80.93%(18.61/23.00)升至2020年的 89.62%(20.61/23.00),职责可考核程度由 26.16%(4.81/18.61)升至 30.93%(6.39/20.61),职责明确程度从44.00%升至5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责清晰程度无明显提升(P>0.05).分部门看,业务条线部门职责明确程度升至87.10%,关键支撑部门升至2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支撑部门无明显提升.结论 我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职责明确程度显著提升,但在部门职责可考核方面仍需强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重大疫情防控职责明确

    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服务能力变化分析

    王兰施培武沈群红陈政...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服务能力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防控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内地3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官方网站,结合北大法宝网补充,纳入2002-2020年重大疫情防控相关文件1 756篇,摘录服务提供有关字段,计算服务覆盖和可考核程度以及防控服务能力,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分析东、中、西部等地区新冠前后服务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国内地2019年重大疫情防控服务覆盖程度已达到100%,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可考核程度在新冠疫情前后分别由 50.54%、61.29%、37.10%提升至 65.59%、72.04%和 38.71%,提升幅度分别为 29.78%、17.54%和 4.34%.东部地区事前以及西部地区事中的服务能力在新冠疫情前后分别由78.79%、65.00%提升至89.39%、76.67%(P<0.05),事后阶段的服务能力提升不明显.重大疫情防控服务能力在新冠疫情前后由66.00%提升至73.78%(P<0.001).结论 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服务能力在新冠疫情前后有所提升,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仍需持续加强,其中事后评估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重点.

    重大疫情服务能力前后变化事前-事中-事后

    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内地重大疫情防控激励机制覆盖范围变化分析

    杨怡凡施培武沈群红张朝阳...
    285-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大疫情防控激励机制覆盖范围的变化情况,评价激励机制的现状和不足.方法 系统搜集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重大疫情防控相关文件3 864篇,摘录激励机制有关字段,计算正、负两种类型激励机制的覆盖程度及包括业务主管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内不同类型机构激励机制的覆盖程度,得到各地区的激励机制覆盖范围.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及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水平新冠疫情前后激励机制覆盖范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负激励机制覆盖程度从2020年前的74.19%上升到2020年的76.34%,提升幅度为2.90%(P<0.05).正激励机制覆盖程度从2020年前的0上升到2020年的22.85%(P<0.001).业务主管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平均水平覆盖程度均有一定提升,提升幅度分别为11.83%、30.77%、42.11%及89.66%,且新冠疫情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激励机制覆盖范围看,2019-2020年平均覆盖范围从37.10%上升至49.60%,提升幅度达33.70%(P<0.05).东部地区覆盖范围提升幅度为47.47%,中部地区覆盖范围提升幅度为27.54%,西部地区提升幅度为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冠疫情后中国内地31省(自治区、直辖市)激励机制覆盖范围明显提升,正激励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新冠疫情前后比较重大疫情激励机制中国内地

    中国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关系

    罗丽丽田雪赵宇晗刘露露...
    29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系,为制定认知障碍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2011年基线调查时无认知障碍的6 883名≥45岁中老年人群的相关数据,将2011年基线调查中TG/HDL-C比值按四分位数分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系,并采用限制立方样条(RCS)曲线拟合TG/HDL-C比值与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随访至2018年,基线调查时6 883名无认知障碍的≥45岁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生认知障碍者2 532例,累积发病率为36.79%;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分别为(3.08±4.69)和(3.64±6.28),认知障碍组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低于认知障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5,P<0.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血脂异常、是否心脏病、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尿酸、肌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HDL-C比值最高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为TG/HDL-C比值最低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的1.257倍(OR=1.257,95%CI=1.045~1.513);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x2=2.636,P=0.008),RCS曲线近似"J"形(x2=11.810,P=0.019).结论 TG/HDL-C比值升高是中国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认知障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比值)发病关系中老年人群中国

    2008-2018年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姜茂敏涂爱仙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8年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及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2014和2018年相关数据,应用Mplus 8.3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LGM),采用无条件最小二乘法测量不包含协变量的社区为老服务需求的变化轨迹,并构建有条件的LGM分析2008-2018年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老年人2008、2011、2014和2018年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得分分别为(4.89±2.27)、(5.49±1.94)、(5.38±2.06)和(5.21±2.05)分,不同年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条件LGM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函数无条件LGM为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发展轨迹的最优模型,且社区为老服务需求的初始水平显著>0(截距=4.91,P<0.01),在2008-2011年呈上升趋势(斜率=0.38,P<0.01),而2011-2018年则呈下降趋势(斜率=-0.12,P<0.01).有条件LGM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026)、婚姻状况的截距(β=0.260)、居住地(β=-0.567)和教育年限(β=0.224)对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的截距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其中年龄和教育年限对斜率1均呈正向预测(β1=0.021,0.018,均P<0.05),对斜率2的预测均不显著(均P>0.05);婚姻状况截距和斜率对斜率1均呈正向预测(β1=0.118,0.021,均P<0.05),对斜率2亦均呈正向预测(β2=0.146,0.049,均P<0.05);居住地对斜率1和斜率2均呈正向预测(β1=0.707,β2=0.046,均P<0.05).结论 中国老年人2008-2018年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呈曲线增长的变化轨迹,初始水平及增长速度均存在个体差异,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和教育年限是中国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水平及增长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区为老服务需求变化轨迹影响因素潜变量增长模型(LGM)老年人中国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与老年认知障碍关系

    朱雨筱乔亚南杨慧孙嘉鸿...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与老年认知障碍的关系,为老年认知障碍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2-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924名年龄≥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认知障碍定义为MMSE得分<24分.按照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的三分位数分组并比较各组间的基本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与老年认知功能水平和认知障碍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92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81.21±11.14)岁,49.89%(461人)为女性,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水平为(408.93±197.60)pmol/L.经多因素调整后,以血清维生素B12水平Q1组为参照,Q2(β=1.12,95%CI=0.40~1.85)和 Q3(β=1.34,95%CI=0.52~2.16)组的 MMSE 得分均升高;并且 Q2 组和Q3组人群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分别是Q1组的0.52倍(OR=0.52,95%CI=0.32~0.86)和0.56倍(OR=0.56,95%CI=0.33~0.94).按性别亚组分析,.女性结果与总体相似,男性中关联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我国老年女性人群中,血清维生素B12缺乏与认知障碍存在正相关关系.

    认知障碍血清维生素B12老年人群

    慢性病共病对中国老年人就医机构选择行为影响

    黄冬梅亓霏付凯云杨辰啸...
    307-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病共病对中国老年人就医机构选择行为的影响,为优化就医秩序、增强基层慢性病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中4508名≥60岁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应用Stata 17.0统计软件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慢性病共病对中国老年人就医机构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国4508名≥60岁老年人中,慢性病共病者748例,慢性病共病率为16.59%;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者2 536人(56.26%),选择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者1 972人(43.74%).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月退休金、就医满意度、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与子女的感情、子女是否提供经济支持、子女是否提供照料支持、自评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情况、近2周是否身体不适和是否能自我照顾等倾向、使能、需求因素后,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慢性病共病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β=-0.130,95%CI=-0.237~-0.022);慢性病共病对老年人就医选择的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使用K近邻匹配、核匹配和半径匹配3种方法进行匹配的ATT值分别为-0.052、-0.048和-0.047(均P<0.05),慢性病共病可降低老年人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就医概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慢性病共病对女性(ATT=-0.078~-0.063,均P<0.05)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ATT=-0.058~-0.052,均P<0.05)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对男性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慢性病共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老年人就医机构的选择行为,且在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老年人中的影响存在差异.

    慢性病共病选择行为就医机构影响老年人中国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与动脉硬化及其进展关系

    樊高杰刘晴毕嘉宁秦西雅...
    315-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与动脉硬化及其进展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8月—2019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湖北省武汉市同济医院抽取5 536名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臂踝脉搏冲传导速度(baPWV)检测,将其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和baPWV信息完整的2 683名无心血管疾病史者作为动脉硬化研究对象,并于2019年6月—2022年2月对其进行第2次baPWV测量,将其中372例有2次baPWV测量值的基线非动脉硬化者作为动脉硬化进展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与动脉硬化及其进展的关系.结果 2 683名无心血管疾病史体检者中,有动脉硬化者854例(31.83%);372例有2次baPWV测量值的基线非动脉硬化者中,进展为动脉硬化者76例(20.43%).2683名无心血管疾病史体检者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为较差、一般和理想者分别为478人(17.81%)、1 292人(48.16%)和913人(34.03%);372例有2次baPWV测量值的基线非动脉硬化者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为较差、一般和理想者分别为51例(13.71%)、159例(42.74%)和162例(43.5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一般者和理想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分别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较差者的 0.64 倍(OR=0.64,95%CI=0.51~0.81)和 0.28 倍(OR=0.28,95%CI=0.21~0.37),进一步调整基线baPWV测量值,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理想者发生动脉硬化进展的风险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较差者的0.29倍(OR=0.29,95%CI=0.11~0.73).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评分与动脉硬化及其进展均呈负相关,通过早期干预改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动脉硬化进展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