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源流(1911-2023年)

    黄珊琦刘志胜丁果王云...
    1333-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本文溯源1911-2023年,从雅礼时期公共卫生的发端、湘雅初创、湖南医学院卫生系的设立等多个时期的公卫大事进行总结,是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首次系统整理。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主要节点如下:(1)颜福庆博士是湘雅创办前后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的奠基人,公共卫生一词提出的第一人。(2)湘雅的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始于1916年,开课于1918-1919学年。(3)到1975年卫生系成立前,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课程一直是湘雅学生的必修科目。(4)1988年,卫生系改为预防医学系,同时建立了预防医学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4月,中南大学合并组建后更名为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湘雅公共卫生自发端以来,几乎参与国内所有的重大公共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和服务人民健康。

    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预防为主人民健康

    大鼠脓毒症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郑军祝木建李江东余涵聪...
    1344-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大鼠脓毒症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的相关性。方法 45只大鼠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模型组,模型组建立脓毒症肺损伤大鼠模型,sham组开腹后仅游离盲肠后关腹,不进行结扎和穿刺,对照组为健康大鼠。使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HNL;血气分析仪检测氧合指数;计算肺组织湿/干比;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计算肺损伤评分。结果 对照组及sham组12、24、36 h的IL-6、IL-1β、TNF-α、HNL水平、氧合指数、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12、24、36 h的IL-6、IL-1β、TNF-α、HNL水平、氧合指数、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结构正常,且未见水肿,sham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结构严重破坏,肺泡萎陷,炎症细胞严重浸润,但随着时间延长病理改善。脓毒症肺损伤大鼠中,HNL与IL-6、IL-1β、TNF-α、肺部湿/干比、肺损伤评分呈现正相关性(均P<0。05),与氧合指数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 脓毒症肺损伤大鼠中HNL显著升高,炎症反应严重,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加重,氧合指数降低,且HNL水平与IL-6、IL-1β、TNF-α水平、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呈正相关性,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脓毒症肺损伤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炎症因子氧合指数病理形态动物试验大鼠

    基于FMEA管理模式的风险评估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蔡玲郭康乐王燕张映华...
    1350-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ROB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风险及质量评价,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评分,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研究,42 815例患者,其中FMEA管理模式组21 784例,对照组21 0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MEA管理模式组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OR=0。31,95%CI(0。24,0。40)];与常规管理模式相比,FMEA管理模式组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OR=0。53,95%CI(0。36,0。78)]、呼吸系统感染发病率[OR=0。44,95%CI(0。35,0。56)]、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OR=0。45,95%CI(0。38,0。53)]及血液系统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8,0。45)]更低(均P<0。01)。结论 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在医院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

    风险评估FMEA管理模式医院感染管理感染防控Meta分析

    ICU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入院24小时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30天内预后的关系

    欧阳娜王花芹王敏吴俊...
    1358-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ICU收治的MDRO肺部感染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D-二聚体(D-dimer)、降钙素原(PCT)、超敏肌钙蛋白(TNTsh)、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血清学指标。采用单因素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学指标与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关联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275例MDRO肺部感染病例;年龄22~99岁;预后良好组181例(65。8%),预后不良组94例(34。2%)。预后不良组PCT、D-dimer、RDW-CV、RDW-SD、TNTsh、NT-proBN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CV[OR=19。011,95%CI(5。247~68。882),P<0。05]、RDW-SD[OR=13。693,95%CI(3。820~49。087),P<0。05]增高为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RDW-CV、RDW-S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6,最佳截断值为14。45%、49。60%。结论 本研究提示RDW值与MDRO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结局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其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实现提前干预和风险评估价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预后重症监护病房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机制的研究

    陈熙元王紫玲宋爽许波银...
    1365-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揭示其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首次分离的CZA耐药CRKP,采用基因扩增法和胶体金法检测blaKPC、blaNDM、blaOXA、blaVIM和blaIMP五种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KP)相对拷贝数以及表达量,采用全基因测序方法分析KPC突变株的突变位点,以分析CRKP流行特征及对CZA的耐药机制。结果 共分离73株对CZA耐药的CRKP,其中37株(50。68%)为KPC+NDM联产菌株,33株(45。21%)为单产NDM的菌株(单产NDM-5 23株,单产NDM-1 10株),3株单产KPC的菌株。发现菌株KP-2842为ST11型KPC-33突变株;菌株KP-2127和KP-2189为产KPC-2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相比,其blaKPC拷贝量分别上调1。04~3。86倍,而表达量分别增加6。66~12。93倍;胶体金法与PCR结合双向测序方法两者结果一致性良好,同时可以覆盖联产酶及KPC-33突变体的检测。结论 该院CRKP对CZA耐药机制主要由金属酶NDM介导,其中NDM、KPC联产是本地区CRKP的主要特点,部分菌株对CZA耐药可能由blaKPC-2高拷贝和高表达导致,并在江苏地区的ST11型CRKP中首次发现了 KPC-33突变体。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突变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肠道定植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杨剑税闵琦芬龚晓文戚志萍...
    1373-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肠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定植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将常州某三级医院2023年3-12月进行肠道CRE筛查的392例ICU患者按筛查结果分为定植组(n=42)和非定植组(n=350),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最后一次筛查前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42例CRE筛查阳性患者检出CRE 44株,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占65。9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91%)、阴沟肠杆菌(13。64%);定植组患者从入ICU到肠道CRE筛查阳性的平均时间为14 d;长期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1。47,95%CI:1。31~1。65),机械通气(OR=1。14,95%CI:1。06~1。22),存在肠杆菌目细菌感染(OR=10。10,95%CI:3。28~32。09)是肠道CRE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15 d(x2=167。52,P<0。001)和机械通气≥15 d(x2=101。03,P<0。001)的患者肠道CRE定植风险更高。结论 临床应提高病原学送检,及时进行抗肠杆菌目细菌感染治疗;慎重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缩短疗程;并积极评估机械通气指征,及时撤机。

    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肠道定植危险因素

    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42例临床特征及菌株药物敏感性

    朱真骙刘晔华王策于洪志...
    1379-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试验数据。结果 10年内共分离出罗尔斯顿菌属80株,其中非重复皮氏罗尔斯顿菌42株(52。5%)。42株皮氏罗尔斯顿菌中,64。3%分离自男性患者;分离自痰、导管、血、咽拭子、引流液标本的菌株分别占38。1%、28。6%、19。0%、4。8%、2。4%;临床来源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病房(ICU)占比最高(52。4%);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先升后降,之后呈小幅波动,各科室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氏罗尔斯顿菌对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敏感率为78。3%~90。9%;而对复方磺胺甲唑、头孢唑林则完全(100%)耐药,对氨曲南、黏菌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同样具有较高的耐药率(80。0%~97。4%)。对21种抗菌药物在不同年份间的耐药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皮氏罗尔斯顿菌主要来自ICU,感染人群以成年男性居多,从痰和导管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最多;菌株呈现多重耐药,应注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加强细菌耐药动态监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实施早期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皮氏罗尔斯顿菌临床特征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多重耐药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新冠发病率的Meta分析

    王丽宇吴市委徐梦旗刘保光...
    1384-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长新冠)发病率。方法 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使用相关检索词分别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截至2024年发表的无语言限制的研究。中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数据库,外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三步法筛选纳人文献,应用Stata 17。0软件分析。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至少出现一种后遗症的发病率为29。62%;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19。10%)、关节或肌肉疼痛(11。06%)、记忆力减退(9。71%)、脑雾(8。80%)、咳嗽(8。42%)、头痛(7。26%)和咽喉痛(6。6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个月VS 6个月),嗅觉或味觉改变的发病率明显降低(7。22%VS 0。78%);女性占比(<50%VS 50%~65%VS>65%)越高,关节或肌肉疼痛发病率越高(1。09%VS 4。62%VS 19。53%);中位年龄(≥45岁VS<45岁)越大,胸痛或胸闷发病率(0。90%VS3。86%)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新冠发病率较高,可引起各种症状,随访时间、中位年龄和性别占比对一些症状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影响。

    奥密克戎长新冠Meta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肺炎衣原体与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及其对机体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李佳艳袁丽萍罗庆凯雷晔飞...
    1391-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肺炎衣原体(Cpn)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共感染的特征及其对SARS-CoV-2诱导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20日郴州市某医院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按COVID-19严重程度将重型和危重型作为重症组,轻型和中型作为轻症组,再依据患者年龄(≥18岁为成年,<18岁为未成年)分为成年重症组、成年轻症组、未成年重症组、未成年轻症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对重症组、轻症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进行1∶1匹配。收集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咽拭子及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pn IgG/IgM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IL)-8等12项常见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型和危重型(重症)患者61例,轻型和中型(轻症)患者41例;年龄≥18岁的患者71例,年龄<18岁未成年患者31例。成年重症组患者39例,成年轻型组患者32例,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30对;未成年重症组患者22例,未成年轻型组患者9例,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8对。COVID-19患者中Cpn IgG、IgM阳性率分别为36。27%(37例)、8。82%(9例),其中1例Cpn IgG和IgM同为阳性。成人重症组合并Cpn Ig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干扰素(IFN)-α水平高于IgG阴性患者(P=0。037),两组患者BALF、血清标本中其他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轻症组合并Cpn Ig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IL-8和IL-17水平均高于Cpn IgG阴性患者(均P<0。05)。未成年轻症组合并Cpn IgM阳性患者BALF及血清标本中IL-8水平均高于Cpn IgM阴性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n IgG阳性和IgM阳性都不是导致COVID-19发展成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Cpn感染不是导致COVID-19患者发展成重症的危险因素,Cpn感染对SARS-CoV-2导致的炎症因子分泌影响有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衣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炎症因子CpnCOVID-19SARS-CoV-2

    主动干预模式在提高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聪李占结
    1398-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主动干预模式在提高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产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病原学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实施主动干预措施,2022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23年1-12月为干预后阶段。对比分析主动干预前后相关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主动干预后产科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8%)低于干预前(11。87%);抗菌药物治疗前指向性病原学标本送检占比在主动干预后(54。63%)高于主动干预前(8。04%),其中,干预后血培养(24。67%VS 5。15%)、尿培养(4。41%VS1。65%)、胎膜培养(11。01%VS0。41%)、宫颈分泌物培养(5。29%VS0。41%)和羊水培养(9。25%VS 0。41%)占比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干预后产科微生物培养送检标本合格率(91。13%)高于主动干预前(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主动干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指向性病原学送检的意识,也实现了微生物培养送检合格率的提高,有效提升了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主动干预送检质量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