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对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陈丁华李超凡牛越张利...
    257-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新型冠状病毒(抗新冠)治疗,试验组采取常规抗新冠治疗联合F61注射液。给药后随访15 d,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部CT,分析F61注射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2例受试者(试验组7例,对照组5例),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临床进展或死亡病例。对照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平均转阴时间为3。2 d,试验组为1。57 d(P=0。046);试验组用药后第3天及第5天的COVID-19相关目标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根据临床分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0分等级疾病进展量表,两组受试者病情均有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未出现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两组受试者表现出不同程度血糖升高、尿葡萄糖升高、尿胆原升高、尿管型阳性及心律失常,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61注射液在治疗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时初步展现出安全性和临床获益,国产药物的临床可及性好,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选择。

    F61注射液新型冠状病毒肾损害有效性安全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重庆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雷蓉蓉隆红霞罗翠红易本菊...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采用x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LTB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密切接触者2 591例,男女性别比为0。69∶1,平均年龄(35。72±16。64)岁。检出LTBI 1 058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患有慢性病或大手术史,是否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以及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是否≥250 h者,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率随年龄和BMI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45~54 岁(OR=1。951,95%CI:1。031~3。693)、55~64 岁(OR=2。473,95%CI:1。279~4。781)、其他职业(OR=0。530,95%CI:0。292~0。964)、教师(OR=0。439,95%CI:0。242~0。794)、学生(OR=0。445,95%CI:0。233~0。8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412,95%CI:1。025~1。944)、BMI<18。5 kg/m2(OR=0。762,95%CI:0。586~0。991)、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OR=1。621,95%CI:1。316~1。997)、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250 h(OR=1。292,95%CI:1。083~1。540)是LTBI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需重点关注高龄、农民、与患者接触程度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结核潜伏感染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影响因素肺结核

    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

    杨琰冯建文季波袁进...
    27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23。8%、15。8%。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清热解毒中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中药

    中段尿培养检出B群链球菌的临床意义

    蔡兴龙曹小利刘静静高硕...
    27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段尿培养中分离出B群链球菌(GBS)的临床意义和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尿路感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搜索2020年2月—2022年12月南京某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段尿培养分离出GBS的菌株信息,筛选资料完整者,查阅病例资料、尿常规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中段尿培养标本共检出非重复细菌9 081株,其中GBS 425株,占比4。7%,位列第6。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共纳入365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69例(46。3%),女性196例(53。7%),平均年龄(55。4±15。2)岁。365例检出GBS的患者来源于17个科室,泌尿外科(237例,64。9%)占比最高。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136例,糖尿病95例,泌尿系统结石120例,泌尿系统肿瘤98例;211例患者接受了泌尿系统手术,术前均使用了抗菌药物,205例在术后留置导尿管;9例在妊娠中晚期尿液中检出GBS。GBS菌落计数≤104 CFU/mL占36。4%(133例),104~105 CFU/mL占38。9%(142例),≥105 CFU/mL占24。7%(90例)。有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占24。9%(91例),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占75。1%(274例)。男性中有尿路感染症状者低于女性(19。5%VS 29。6%,P<0。05)。随着尿培养GBS菌落计数增加,有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比例呈升高趋势(P<0。05)。尿培养送检当日尿常规白细胞、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阳性比率分别为53。2%、50。1%、3。8%。有症状尿路感染患者中尿潜血、白细胞酯酶、白细胞、尿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均P<0。05)。未发现GBS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在40%左右,对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60%。结论 尿液中分离出GBS在非妊娠成人中比较常见,有尿路感染症状者仅占少数。尿培养、尿常规结果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尿液中GBS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B群链球菌尿培养尿常规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菌尿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认知现状调查

    丁贤荦孙钟铭姚子琰张浩军...
    284-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的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甘肃省14个地级市及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中与抗菌药物诊疗相关的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抗菌药物过敏判断标准、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相关操作知晓度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程度等。结果 共收集到8 670名医务人员的有效问卷,其中医生3 300名,护士 5 024名,药剂师328名;正高级职称160名,副高级职称775名,中级职称2 123名,初级职称5 612名。87。66%的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培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近2年来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68,P<0。001)。正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中接受相关培训的占比最多(93。75%),不同职称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82,P<0。001)。50。98%的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判断不清楚,其中大部分为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占68。52%;25。19%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清楚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其中副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有225名,占总副高级职称人数的29。03%;有6。11%的医务人员无皮试操作经验;有46。94%的医务人员表示所在医疗机构没有或不清楚医疗机构是否有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结论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判断及抗菌药物应用的认知程度不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过敏管理整体水平较差,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普及率不高,急需加强督查、管理、培训等工作。

    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认知程度医务人员现状调查

    上海市74所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相关分析

    潘红平韩梦鸽史庆丰胡必杰...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与依从性,为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2017-2021年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4所医疗机构105个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为79。24(44。88~258。63)mL/(床·日),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从2017年的65。75 mL/(床·日)增至2021年的87。55 mL/(床·日),呈逐年增加趋势(P<0。00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2。13%,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86。59%),医技最低(48。90%),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卫生实施的方式中,采取流动水洗手占39。86%,速干手消毒剂擦手占42。27%,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13。22%,戴手套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4。65%,不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3,P<0。05)。结论 上海市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逐年增加,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和手卫生依从率存在差异,可通过连续监测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评估手卫生执行情况。

    手卫生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依从性医务人员ICU

    某三级甲等医院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调查分析

    邹明君谭莉徐敏许川...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为手卫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2023年4月,专职感染监控人员对该院17个ICU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填写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监测表。结果 使用隐蔽观察法共观察874次手卫生时机,执行手卫生时机501次,依从率57。32%,正确执行273次,正确率54。49%。不同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差异较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洁员的手卫生依从率(31。97%)低于护士(63。83%)、医生(58。77%)和其他人员(58。14%);保洁员的手卫生正确率(30。77%)低于护士(58。17%)。不同岗位人员及不同手卫生时刻未执行手卫生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患者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84。75%)高于接触患者前(41。27%)、清洁无菌操作前(30。00%)、接触血液体液后(45。4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66。67%)高于接触患者前和清洁无菌操作前。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及时间不够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人员的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82。35%)高于医生(52。63%);医生(82。46%)及护士(78。18%)手卫生时间不够的比率高于保洁员(51。85%)。结论 在ICU,不同职业的人群、不同时刻手卫生执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综合其特点进行干预。

    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

    普雷沃菌血流感染:一项为期10年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周祎王权鹏范国峰
    305-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拓宽诊疗思路。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23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来源、感染菌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共纳入23例确诊为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共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大部分患者血流感染前有相关诱发因素,如手术操作(11例,47。8%)、恶性肿瘤(10例,43。5%)、糖尿病(9例,39。1%)、导尿管置入(10例,43。5%)等。感染菌种共9类,主要为颊普雷沃菌(6例,26。1%)、二路普雷沃菌(5例,21。7%)和中间普雷沃菌(4例,17。4%)。感染来源主要为肝胆系统(6例,26。1%)、腹腔及胸腔(4例,17。4%)和泌尿生殖道(4例,17。4%)。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4例(17。4%)并发感染性休克,18例(78。3%)患者经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当怀疑不典型病原菌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时,应尽早去除诱发因素,积极留取血液送培养,依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普雷沃菌血流感染药敏试验

    三种干预方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及临床经济学评价

    王东莉范继燕周蕾靳丽霞...
    310-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蜂蜜、低温氧气雾化及常规漱口水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性口腔黏膜炎(CIOM)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方法 选取2023年2-5月宁夏银川市某三甲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9例ALL患者,随机分为蜂蜜组、低温氧气雾化组和常规漱口水组,每组43例。化学治疗期间,蜂蜜组用蜂蜜涂抹于口腔黏膜表面;低温氧气雾化组以粒细胞刺激因子为雾化液,经低温氧气雾化吸入;常规漱口水组用医嘱漱口水漱口。结果 蜂蜜组、低温氧气雾化组和常规漱口水组分别有7例(16。28%)、9例(20。93%)和20例(46。51%)患者发生CIOM,三组患者CIOM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1。598,P=0。003)。蜂蜜与低温氧气雾化对ALL患者CIOM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漱口水(均P<0。05),但蜂蜜与低温氧气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蜂蜜组的成本低于低温氧气雾化组及常规漱口水组(均P<0。05),低温氧气雾化组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成本远高于蜂蜜组与常规漱口水组(均P<0。05)。结论 蜂蜜对ALL患者CIOM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蜂蜜低温粒细胞刺激因子氧气雾化费用口腔黏膜炎

    血液肿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疑似暴发调查与控制

    曾妮罗光英李晶晶王清青...
    31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疑似暴发事件进行追踪调查,为有效控制CRKP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2年6月在某教学医院成人血液科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取CRKP感染患者特征及造成事件传播的危险因素,采用血营养琼脂培养基现场接种法对病区进行环境采样寻找目标菌(CRKP),比较采取控制措施后环境微生物清除状况及感染控制效果。结果 CRKP造成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共6例,罹患率1。29%(6/464),与2021年同期(0)相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环境卫生学监测中,CRKP检出率为2。27%(1/44),来自感染患者居住床单元床帘表面,与2例患者检出的CRKP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3株CRKP的16s RNA完全相同,相似度100%;3株CRKP的7个管家基因均相同,均属ST11型。采取综合控制措施:适当关闭病区、集中隔离患者、病区终末消毒、固定医务人员并相对限制其活动区域,采取措施后病区微生物菌落数合格率较采取措施前提高(2。27%VS 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干预后未再出现CRKP感染病例,控制措施有效。结论 本次暴发事件由我国常见CRKP中的ST11型引起,层流床床帘是病原菌传播的载体。推测清洁消毒不规范、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传播的主要原因。而采用适当关闭病区策略、集中隔离患者能快速有效阻止传播蔓延。

    医院感染暴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液科CRKP血液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