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外侧韧带重建与前外侧复合体修复治疗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合并前外侧韧带损伤的比较

    贾雪峰吴青华邓同博沈晓震...
    1101-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前外侧韧带重建术与前外侧复合体修复术对合并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存在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合并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损伤患者49例。其中29例接受ACL重建联合前外侧复合体修复为修复组,男23例,女6例;年龄20~37(27。5±4。8)岁;左侧13例,右侧1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20例接受ACL重建联合ALL重建术为重建组,男17例,女3例;年龄20~38(27。1±4。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轴移试验、KT 2000)、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辛辛那提体育活动量表(Cincin-nati sports activity scale,CSAS)评分及Tegner运动水平评分。结果:49例均获得随访,修复组随访13~20(15。3±1。8)个月,重建组12~21(16。0±2。2)个月。两组患者术前轴移试验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修复组中0级24例,1级5例;重建组中0级18例,1级2例,两组患者轴移试验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T 2000胫骨位移值分别为(9。39±0。77)mm(修复组)和(9。14±0。78)mm(重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修复组中KT 2000胫骨位移<3 mm有24例,3~5 mm有5例;重建组中<3 mm有18例,3~5 mm有2例;两组患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建组KT 2000胫骨位移(1。30±0。86)mm小于修复组的(1。99±1。11)mm(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健侧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修复组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范围要小于重建组(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Lysholm及C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Lysholm及CSAS评分均相比术前有明显改善,而重建组Lysholm及CSAS评分要优于修复组(P<0。05);Tegner评分显示修复组16例恢复伤前活动水平,重建组17例恢复伤前水平,后者明显优于前者(P<0。05)。结论:相比前外侧复合体修复,ALL联合ACL重建治疗对合并高度轴移的ACL损伤患者能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这有利于减少A-CL重建失败的风险。

    前外侧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高度轴移

    双前皮下内固定支架与前皮下内固定支架联合骶髂螺钉固定骨盆C1型骨折的稳定性比较

    崔栋清卫锦杰孙海钰
    1107-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评估双前皮下内固定支架(anterior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ion,INFIX)在骨盆C1型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与INFIX联合骶髂螺钉比较判断其是否足够替代前后环联合固定。方法:将1名43岁女性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导入至计算机并使用Mimics、Workbench等软件构建正常骨盆模型和骨盆C1型骨折模型,并对后者分别使用双INFIX和INFIX联合骶髂螺钉进行固定,首先验证正常骨盆模型在解剖标志和应力传导及位移分布上的有效性,然后对两种内固定模型施加500 N垂直向下的载荷力并分别模拟人体站立位和坐位,采集前后环骨折端的位移、内固定的应力及骨质中钉道的应力等数据。结果:模型通过了有效性验证。站立位双INFIX组的前环和后环骨折最大移位分别为0。861 mm和4。128 mm,均大于联合固定组的0。152 mm和0。293 mm;坐位双INFIX组的后环骨折移位是3。757 mm,大于联合固定组的0。560 mm,而前环骨折最大位移是0。221 mm与联合固定组的0。194 mm差距不大。站立位双INFIX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大于联合固定组,坐位则相反,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790 MPa。站立位和坐位双INFIX组的钉道最大应力均小于联合固定组,所有钉道应力均低于骨质的强度极限290~540 MPa。结论:前后环骨折中双INFIX固定的稳定性整体上不如INFIX联合骶髂螺钉固定,单纯的双INFIX固定虽能为后环分担一部分负荷,但后环依旧会产生较大的移位,因此后环的固定很重要。此外,双INFIX在前环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要优于INFIX,当INFIX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来稳定前环骨折时,双INFIX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前后环骨折前皮下内固定骶髂螺钉有限元分析

    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的疗效分析

    吴肖南胡巍然马浩浩高延征...
    1113-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患者,男3例,女5例,手术时年龄6~15岁,半椎体位于左侧4例,位于右侧4例;半椎体位于L2,3节段1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2例,L5S1节段3例;完全分节半椎体4例,不完全分节半椎体4例。将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建模,随后将模型数据导入3-Matic软件,选择需要置钉的椎体模拟出最佳的螺钉置入角度及长度,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及术中导引。所有患者均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下行矫形手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的影像学参数评价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腰骶部半椎体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主弯Cobb角、近端代偿弯Cobb角、C7中心至骶骨中垂线(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以及置钉准确率、侧凸矫正率。结果: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3~31个月;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8枚,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等级A、B、C、D、E级螺钉的数目依次为38、46、10、4、0枚,以A、B级螺钉定义为螺钉位置良好,置钉准确率为85。7%(84/98)。8例患者主弯Cobb角术前21°~38°,术后1周5°~11°,术后1年7°~12°;近端代偿弯Cobb角术前16°~39°,术后 1周7°~12°,术后1年7°~14°;矫正效果保持良好,无矫正丢失。冠状位平衡指标C7PL-CSVL术前20~35 mm,术后1周11~18mm,术后1年10~16 mm,患者冠状面失衡情况有所改善。侧凸矫正率术后1周65。6%~84。2%,术后1年61。9%~81。6%。结论:在腰骶部半椎体截骨矫形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畸形,是辅助腰骶部半椎体截骨矫形手术的一种可靠方法。

    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

    改良型胫骨髓外定位技术应用于Link-Sled假体膝单髁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胡天野林道超
    1120-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型胫骨髓外定位技术应用于膝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2月,采用改良型胫骨髓外定位技术UKA治疗的75例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3例,女42例;年龄52~73(64。0±6。0)岁;病程0。5~11。0(3。2±2。7)年;左侧31例,右侧37例,双侧手术7例。采用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价假体位置,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术后1年采用遗忘关节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FJS)评价患者的遗忘程度。结果:7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3。0±1。5)个月。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为切口浅表感染,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1个月出现关节腔内出血,予关节镜清理手术后好转。VAS由术前的(6。4±0。9)分降低至术后1年的(2。3±0。3)分(P<0。01),HSS评分由术前的(65。2±7。5)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2。8±5。3)分(P<0。01)。FJS术后1年为(70。5±2。3)分,表示患者对手术后膝关节的感觉接近本体感觉。结论:UKA对于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主要手术方式。运用改良型胫骨髓外定位技术可以在术中更加方便、准确地定位截骨方向及假体位置,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膝单髁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临床疗效

    组织工程技术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王彦军孔令同许硕贵
    1126-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病,传统修复技术鲜能完全恢复肌腱原始结构与功能,如何加速并优化损伤肌腱的愈合,增加新生肌腱强度及防止肌腱粘连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严峻挑战,肌腱组织工程整合了材料工程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涉及使用多种因素的组合来产生功能性结构,逐渐成为下一个有前途的修复技术。如何发挥这些元素最大的组织再生能力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的探索应集中在发现细胞、生物信号和支架的最佳组合上,从而产生模仿天然无损伤肌腱的再生组织。本文将从肌腱组织支架的构建、种子细胞的选择、愈合相关生物信号调控策略、总结与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深化对组织工程技术在肌腱损伤修复领域的理解,并为提出新的组织工程应用方案提供思考。

    肌腱损伤与修复组织工程支架种子细胞生物信号

    膝关节置换术后利伐沙班抗凝并发左侧腓肠肌出血形成巨大血肿1例

    王晓凤孙永生吕卫新金秀均...
    1131-1134页

    膝关节置换利伐沙班腓肠肌出血血肿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外踝韧带损伤中药外治方案专家共识

    张磊胡跃林华英汇王雪松...
    1135-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外踝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运动损伤类型,随着近年来运动人群的增加,患病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急性韧带损伤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可能出现慢性疼痛、关节不稳等症状,严重者需考虑手术治疗。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韧带损伤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实践中,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诊疗方式相互结合。针对急性韧带损伤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阶段组织损伤及修复特点,专家组总结相关研究证据,形成中药三期论治方案,并首次提出"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和营生新"三期中药外治方案。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急性韧带损伤的诊疗水平,实现急性外踝韧带损伤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基于临床研究证据、临床经验,采用德尔菲法结合专家讨论,最终形成专家共识。

    急性韧带损伤中药外治三期论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