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体位下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尹本敬卢钰吉富涛邱荣能...
    599-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比较不同体位下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三维模型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收集1例48岁LDH女性患者(身高163 cm,体重53 kg)的腰椎CT图像,使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Solidwords等软件建立L4,5节段LDH患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水平位置、前屈30°、后伸10°体位下的按压手法,在施加按压力之后,观察不同体位下按压手法对椎间盘、神经根各个组织的应力、应变、位移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L4,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分别在水平位置、前屈30°、后伸10°体位下进行按压手法时,纤维环应力大小分别为0。732、5。929、1。286 MPa,髓核应力大小分别为0。190、1。527、0。295 MPa,纤维环应变大小分别为0。097、0。922、0。424,髓核应变大小分别为0。153、1。222、0。282;椎间盘在Y方向上的整体位移距离分别为-3。707、-18。990、-4。171 mm,神经根在Y方向上的位移距离分别为+7。836、+5。341、+3。859 mm;神经根和椎间盘在Y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距离分别为11。543、24。331、8。030 mm。结论:按压手法能使突出的椎间盘产生收缩和回纳趋势,通过增加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距离,达到减轻神经压迫症状,达到对LDH的治疗目的,其中在前屈30°时按压手法作用效果更佳。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有限元按压手法不同体位

    机器人辅助骶髂贯穿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确性及临床疗效研究

    王学霖吴征杰曾焰辉李灿辉...
    605-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准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行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的骨盆后环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1~73(49。29±14。48)岁;骨折按照Tile骨盆分型,B型13例,C型11例。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采用Gras标准评估螺钉置入效果。末次随访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3(6。00±3。28)个月。总计置入骶髂贯穿螺钉36枚,S1贯穿螺钉18枚,S2贯穿螺钉18枚;依据Gras标准,优29枚,良7枚。总螺钉调整次数0。00(0。00,0。75)次。末次随访时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5例,中1例;最大位移距离2。55(0。00,5。65)mm。Majeed评分总分(84。37±8。38)分,优15例,良7例,中2例。结论:机器人能够精准、安全地辅助完成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促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骨盆骨折机器人骶髂贯穿螺钉微创治疗

    糖尿病足导致跟骨骨髓炎继发跟骨病理性鸟嘴样骨折的治疗效果

    李炜峰高彦军王士波阮培灿...
    609-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内固定治疗糖尿病足导致跟骨骨髓炎继发跟骨病理性"鸟嘴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例糖尿病足导致跟骨骨髓炎继发跟骨病理性"鸟嘴样"骨折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48~60岁;糖尿病病程5~13年;糖尿病足病程18~52d;按Wagner分级均为Ⅲ级。所有患者根据病情Ⅰ期实施清创术,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负压吸引术;Ⅱ期使用万古霉素硫酸钙加内固定治疗跟骨病理性"鸟嘴样"骨折。记录患者手术切口、骨折愈合时间,观察骨髓炎复发情况,评价术后12个月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ankle Society,AOFAS)及渗出等并发症情况。结果:5例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未出现下肢血管闭塞。5例获得随访,时间16-36个月。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时间16-26d,所有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6~27周。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65-91分;其中优2例,良2例,可1例。其中1例术后5个月因烫伤导致足背部皮肤溃疡(非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2例出现伤口渗漏并发症,经换药后伤口痊愈;所有患者未再发骨髓炎及骨折。结论: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内固定治疗糖尿病足导致跟骨骨髓炎继发跟骨病理性"鸟嘴样"骨折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可促进骨折愈合,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足病理性骨折骨髓炎万古霉素骨水泥万古霉素硫酸钙

    改良Frosch入路在累及后外侧柱的Schatzker Ⅱ型骨折中的应用

    杨少伟郑玉堂徐新如
    616-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Frosch入路在累及后外侧柱的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共收治累及后外侧柱的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1~49岁,采用侧卧位改良Frosch入路,后外侧骨折块采用支撑钢板或由后向前螺钉固定,前外侧采用常规胫骨平台外侧锁定钢板固定。X线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d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术后即刻内翻角、后倾角分别为76°~86°、6°~10°,术后12个月分别为79°~88°、6°~10°。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伸0°~5°,屈曲106°~13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为74~94分,优8例,良3例。结论:经改良Frosch入路在累及后外侧柱的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单一切口完成2个部位骨折显露固定,避免采用联合切口,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术中应熟悉掌握胭窝结构,注意保护腓总神经,避免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后外侧改良Frosch入路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治报告1例

    邹斌缪陈芳刘成招凌广烽...
    622-625页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骨质破坏

    腰椎椎管内Castleman病1例

    王永英曾伟强邵香香马未节...
    626-628页

    Castleman病腰椎病例报告

    水凝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秦春孔令同许硕贵
    629-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临床常见创伤性疾病之一,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IN)由于损伤后再生速度缓慢,常会引起神经疼痛、异常反射、自主神经紊乱等,甚至出现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机体功能。即便作为治疗金标准,自体神经移植也存在供区有限、供体损伤等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效果。因此,制备适合临床实践的人工神经移植物成为PIN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修复损伤缺损和促进神经再生也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人工神经导管(nerve guidance conduits,NGCs)在神经再生修复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支架材料和内填充物作为神经导管的核心要素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新材料应用、包埋干细胞/前体细胞、开发负载营养因子及载药缓释系统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探讨了水凝胶及其相关衍生材料在PIN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推动组织工程和临床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水凝胶周围神经损伤人工神经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