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柱融合术的现状与思考

    伍骥郑超杜俊杰
    743-745页

    脊柱融合术内固定植骨

    腰椎融合术选择策略及发展趋势

    程志坚贺西京
    746-749页

    腰椎融合术前路腰椎融合后路腰椎融合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张凯范喜荣赵常春许广慧...
    750-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47~73(58。5±8。1)岁,病程2~12(6。6±2。8)个月,手术节段L4,516例,L5S1 10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治疗。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Branti-gan-Steffee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09(150。8±24。1)min,术中失血量 35~88(55。5±16。4)ml,切口长度 1。4~3。5(2。3±0。8)cm,术后引流量 15~40(28。5±7。8)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15~30(22。8±4。5)h,术后住院时间3~7(4。2±1。3)d。2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6(14。0±1。3)个月。VAS和ODI术后1周[2。96±0。72)分、(41。63±4。79)%]、术后 12 个月[1。27±0。60)分、(13。11±2。45)%]较术前[6。69±0。93)分、(59。12±5。92)%]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11。95±1。47)mm和腰椎前凸角(57。46±7。59)°较术前[(6。67±1。20)mm、(44。08±7。79)°]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及融合器的移位,椎间均成功融合。根据Brantigan-Steffee分级:D级17例,E级9例。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早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

    内窥镜微创脊柱外科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骨科机器人腰椎间盘突出症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术后再手术原因与策略

    曾忠友何登伟倪文飞陈平泉...
    756-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8。80)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6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4例。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 16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融合节段:单节段17例,2节段2例,3节段4例。均于初次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再手术方法:予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予后路椎板间隙开窗并融合器调整神经根松解2例、内镜下关节突成形神经根松解1例、后路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松解1例、椎弓根螺钉调整1例、椎间孔内镜下探查减压术1例;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翻修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比再次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现象,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对比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再次手术前、再次手术后3~5 d、再次手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28。1±7。3)个月。初次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及术后神经症状未缓解病例其神经症状于3~6个月完全缓解或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在初次术后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出现早期的快速丢失,经再次手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部分丢失。腰痛VAS由再次术前的(6。20±1。69)分至末次随访时的(1。60±0。71)分(P<0。05);ODI由再次术前的(40。60±7。0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14±2。66)%(P<0。05)。结论:OLIF术后存在因失败而需再次手术风险,再手术原因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方式、术中的终板损伤、术中的神经损伤、术后融合器的明显沉降、术后融合器移位等。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OLIF术后再手术多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需加强预防。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并发症再手术

    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

    寇贤帅舍炜马贵福普星宇...
    764-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Ⅰ期行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腰椎布鲁菌病性脊柱炎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例术后10个月失语,最终纳入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3~63(52。00±6。89)岁,行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1±4。45)个月,手术时间70~155(116。59±24。32)min;术中出血量120~520(275。00±97。53)ml。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RP、ESR、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SIA脊髓损伤分级术前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优21例,可1例,且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切口少、手术时间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预后符合临床要求,能够有效控制布鲁菌病性脊柱炎。

    腰椎布鲁菌病病病灶清除脊柱内固定术

    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李明阳张大鹏崔志栋
    772-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术后1周椎间植骨面积进行测量,依据测量结果中椎间植骨面积/平均终板面积进而得到植骨面积占比分为3组:椎间植骨面积不超过一侧椎弓根区域为A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6。0±11。5)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一侧椎弓根但未达到对侧椎弓根为B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2。0±14。0)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对侧椎弓根为C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9。5±12。8)岁。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记录每次随访时椎间融合Brantigan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与ODI,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 1周、末次随访时VAS、ODI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均有所恢复;末次随访时,B、C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少,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3、6个月,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术后12个月,B、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3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术后6、12个月,B、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可显著改善患有腰椎退行性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随着植骨面积的占比增加,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评分均明显提高。

    腰椎融合术椎间植骨腰椎退行性疾病

    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

    董伟鑫储振涛胡勇赖欧杰...
    779-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徒手置钉和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38例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均表现为慢性颈痛,根据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不同分为导板组和徒手组。导板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1。30±13。20)岁;病程(22。18±7。59)个月。徒手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49。46±11。92)岁;病程(19。52±9。17)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等指标。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椎置钉准确率。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量表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结果:所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5。31±1。21)个月。导板组的手术时间(112。00±20。48)min短于徒手组(124。29±15。24)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导板组和徒手组VAS[(2。88±0。86)分,(2。90±0。83)分]和 JOA 评分[(14。94±1。82)分,(14。62±2。19)分]较术前[VAS(4。71±0。92)分,(4。86±0。79)分;JOA(12。18±2。30)分,(11。95±2。31)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是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IA评级在术后1年均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在寰椎椎弓根进行置钉的准确度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但是两组在枢椎的置钉准确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中,3D打印导板辅助技术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实现和徒手置钉相似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板徒手准确性内固定

    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张津申建军海祥刘川源...
    786-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更优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大转子后半截骨组(试验组)及标准K-L入路组(对照组)。试验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00±4。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75±1。15)d。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1。00±5。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09±1。2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髋关节外展肌力、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术后两组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外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标准K-L入路法,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对术后髋关节外展肌力恢复更好,术中对涉及髋臼后壁较为粉碎的骨折或臼顶骨折暴露视野更加,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为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提供新的思路令另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大转子后半截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髋臼后壁骨折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

    肩关节脱位伴肩袖巨大撕裂镜下修复1例

    严正马佳金哲峰崔胤哲...
    792-795页

    肩关节脱位肩袖巨大撕裂肩关节镜逗号征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彭硕黄菲菲夏丽伟黄坚汉...
    796-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外侧壁骨折块后的效果。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31例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15例单纯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 A)固定,男3例,女12例;年龄(75。87±7。46)岁;另16例采用PFNA内固定后再应用预弯好的3。5 mm螺孔锁定钢板内固定外侧壁骨折,男4例,女12例;年龄(76。15±9。47)岁。术后随访观察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尖顶距(tip-apical distance,TAD)、术后负重站立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7(12±5)个月。两组术后即刻颈干角为111°~132°(119。3±8。3)°。骨折复位效果:PFNA组,优11例,可2例,差1例;PFNA+锁定钢板组,优12例,可3例,差1例。PFNA组1例发生螺旋刀片经股骨头切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D及术后负重站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可较好恢复外侧壁完整性,提高PFNA内固定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不稳定型骨折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