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踝关节置换术专家共识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关节炎诊疗研究中心武勇
    86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踝关节炎(AA)是足踝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为踝关节融合术及全踝关节置换术(TAA).近年来,假体的升级迭代、手术技术的提高及个性化工具(PSI)系统的出现,使TAA的假体使用寿命延长,手术精度不断提高,预后不断改善.TA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AA的可选方案,其适应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关于TAA的适宜年龄、术前畸形程度对TAA选择及预后的影响、软组织松解和重建的判断及选择等临床常见问题尚无相关专家共识或指南.由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关节炎诊疗研究中心牵头,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围绕TAA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术中技术要点、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康复及随访计划,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及问卷调查,整理完成《全踝关节置换术专家共识》,供广大足踝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和应用.

    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技术要点围手术期管理

    基于X线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陈宝刚冀全博任鹏倪明...
    873-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基于X线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THA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上的骨盆高度.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期于该院行THA的45例患者,使用Mako机器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对其术前髋关节三维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建立骨盆的三维立体模型,分别测量骨盆标准0°位、向前倾斜(5°、10°、15°)位和向后倾斜(5°、10°、15°)位的骨盆高度.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骨盆高度与髋臼杯外径的关系.计算预测的髋臼杯外径与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的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所有86例患者骨盆高度与髋臼杯外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为:髋臼杯外径=24.82+(骨盆高度×0.13)(P<0.001).预测的髋臼杯外径和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的ICC=0.757(P<0.001),可重复性较好.骨盆前、后倾15°内的7个位置测量的骨盆高度差值最大为5.8 mm.结论:术前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的骨盆高度与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外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使用术前X线片的骨盆高度预测THA术中实际使用的髋臼杯假体型号是可行的;X线片中骨盆前后倾斜15°以内对使用本方法预测髋臼杯假体型号的影响很小.

    全髋关节置换术骨盆高度髋臼杯术前规划

    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预后的关系

    张双江陈浩贾璞包利...
    879-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5例OVCF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椎体裂隙征(IVC)分为IVC组和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HVCF)组.IVC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1~84岁,平均(74.0±7.2)岁;HVCF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2~85岁,平均(70.5±7.5)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通过腰椎侧位X线片和MRI确定IVC或HVCF的责任椎,确认胸椎后凸曲线和腰椎前凸曲线交点所在椎体,进而判断IVC或HVCF责任椎是否位于该椎体.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经过S1椎体前上角的矢状线与IVC或HVCF所在椎体中心的距离(简称"S1与骨折椎体距离")和骶骨倾斜角(SS).分析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判断与IVC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确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最佳分界值.结果:两组患者的S1与骨折椎体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C的发生和S1与骨折椎体距离相关(比值比=0.73,P<0.05).结论: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与OVCF患者预后有关,较大的S1与骨折椎体距离是OVCF患者发生IVC的危险因素.针对OVCF的治疗,应密切关注脊柱力线不良的患者.OVCF患者存在影响骨折愈合的脊柱骨盆参数相关的危险因素时,应定期检查并积极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椎体裂隙征脊柱骨盆参数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症

    骶骨闭合复位质量对Tile C1.3型骨盆骨折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

    刘春贵李东阳李大双樊志强...
    885-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骶骨闭合复位质量对Tile C1.3型骨盆骨折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7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CT评估复位结果,将骶骨残余移位最大距离≤1 cm的42例患者纳入骶骨闭合复位优良组,将骶骨残余移位最大距离>1 cm的55例患者纳入骶骨闭合复位不佳组.采用Gibbons分型系统评估术后骶神经损伤情况,采用Majeed评分评估术后骨盆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行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物失效情况;术后1年行CT检查评估骶骨骨不连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47个月,平均随访(35.7±5.3)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骶骨闭合复位优良组Majeed评分优良率为83.3%(35/42),高于骶骨闭合复位不佳组的58.2%(32/5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8,P=0.00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3).末次随访时,骶骨闭合复位优良组内固定物失效率为7.1%(3/42),低于骶骨闭合复位不佳组的27.3%(15/5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术后1年,骶骨闭合复位不佳组骶骨骨不连发生率为14.5%(8/55),高于骶骨闭合复位优良组的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残余移位最大距离>1 cm的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术后骨盆功能明显差于最大距离≤1 cm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且骶骨残余移位最大距离>1 cm的患者内固定物失效的风险及骶骨骨不连的发生率更高.

    骶骨复位骨盆骨折临床结果

    颈椎病患者项韧带钙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黄昌佳裴付来李步云唐晓磊...
    89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与颈椎椎间隙高度、颈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1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X线片、CT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项韧带钙化分为钙化组83例、非钙化组41例,对比两组患者颈椎各节段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颈椎曲度分型、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临床症状等指标,分析引起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钙化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钙化组、病程长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均小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C4~5和C5~6的局部Cobb角均小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直型颈椎曲度患者占比、VAS评分均高于非钙化组,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低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颈椎曲度呈直型、VAS评分高、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降低是颈椎病患者项韧带发生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减小、颈椎曲度呈直型会增加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的风险,通过矫正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有助于降低项韧带钙化风险.

    颈椎病项韧带钙化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Cobb角

    关节镜下逆行胫骨平台骨软骨自体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

    黄培朔刘丹平夏楠吴志文...
    898-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逆行胫骨平台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AT)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6月于锦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关节镜下逆行胫骨平台OAT治疗的10例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ysholm评分评价患者膝功能,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膝功能及疼痛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血栓形成、移植物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下逆行胫骨平台OAT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软骨损伤软骨移植关节镜胫骨平台

    扩大前外侧入路在外翻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杨康勇赖志斌朱永展沈国栋...
    904-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扩大前外侧入路在外翻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37例外翻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1~55岁,平均(38.6±6.4)岁.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43C1型6例,43C2型11例,43C3型20例.均行扩大前外侧入路手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6~136 min,平均(108.2±12.1)min;术中出血量53~110 mL,平均(78.2±15.3)mL;住院时间12~22 d,平均(15.2±2.6)d.术后3 d复查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骨折复位质量优14例(37.8%)、可22例(59.5%)、差1例(2.7%),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7.3%.术后第15日,患者手术切口甲级愈合34例(91.9%),乙级愈合3例(8.1%).骨折愈合时间(13.8±1.1)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5.9±2.5)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情况.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0~2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1)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4~92分,平均(85.1±5.1)分,其中优12例(32.4%)、良23例(62.2%).结论:外翻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采用扩大前外侧入路可提供良好的术野范围,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Pilon骨折外翻腓骨骨折前外侧手术入路

    Sanders Ⅱ B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郑昊妍丰波代光明王永军...
    909-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Sanders Ⅱ B型跟骨骨折5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志愿者,通过Mimics 21.1、Geomagic wrap 2021等软件建立Sanders Ⅱ B型跟骨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跟骨外侧解剖接骨板(LAP)、钉中钉系统(NIS)、结合型跟骨解剖接骨板(CIP)、前突跟骨骨板+钉中钉系统(CMP+NIS)、跗骨窦螺钉+钉中钉系统(STS+NIS)共5种内固定方式进行跟骨骨折的处理,并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比较.结果:①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LAP>NIS>STS+NIS>CMP+NIS>CIP;②骨折块位移:CIP<LAP<CMP+NIS<1 mm<STS+NIS<NIS;③骨折块最大等效应力:STS+NIS>NIS>LAP>CMP+NIS>CIP.结论:LAP、CIP、CMP+NIS进行Sanders Ⅱ B型跟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为理想,推荐临床应用.

    SandersB型跟骨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

    Q热合并脊柱感染患者的外科管理

    孙瑞府宫晓进彭磊刘伟...
    915-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术治疗Q热合并脊柱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3年7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Q热合并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单纯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组),4例患者采用抗感染药物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体温恢复、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并随访观察其感染复发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1.9±4.7)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疼痛缓解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早,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感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热合并脊柱感染采用抗感染药物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术治疗,能够尽早地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减轻脊柱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Q热脊柱感染椎间孔镜

    虾青素调控tRF-ValAAC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朱春晖刘刚陈伟翟晨骏...
    92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虾青素调控tRF-ValAAC对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常州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9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OA患者及膝关节损伤且无OA患者各10例,胰酶消化法提取上述患者骨关节软骨细胞,分别作为OA组和无OA组;另取OA患者骨关节软骨细胞用20 μmol/L虾青素处理,作为OA+AST组.OA组软骨细胞分别转染tRF-ValAAC模拟物(tRF-ValAAC-mimic)、tRF-ValAAC抑制剂(tRF-ValAAC-inhibitor),并在用20 μmol/L虾青素处理过的OA软骨细胞中转染tRF-ValAAC-inhibitor.处理结束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tRF-ValAAC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Ⅱ型胶原蛋白(COL2)、聚集蛋白聚糖(ACA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水平.结果:与无OA组比较,OA组软骨细胞内tRF-ValAAC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应用虾青素干预可上调其表达(P<0.05).与对照组比较,OA组软骨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均<0.05);与OA组比较,OA+AST组软骨细胞增殖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均<0.05);转染tRF-ValAAC-mimic后,OA软骨细胞增殖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均<0.05);在用虾青素处理过的OA软骨细胞中转染tRF-ValAAC-inhibitor后,细胞增殖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A组IL-6、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与OA组比较,OA+AST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均<0.05);转染tRF-ValAAC-mimic后,OA软骨细胞IL-6、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均0.05);在用虾青素处理过的OA软骨细胞中转染tRF-ValAAC-inhibitor后,IL-6、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A组MMP-13蛋白水平升高,SOD1、GPX4、COL2、ACAN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OA组比较,OA+AST组MMP-13蛋白水平降低,SOD1、GPX4、COL2、ACAN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转染tRF-ValAAC-mimic后,OA软骨细胞MMP-13水平降低,SOD1、GPX4、COL2、ACAN水平升高(P均<0.05);在用虾青素处理过的OA软骨细胞中转染tRF-ValAAC-inhibitor后,MMP-13蛋白水平升高,SOD1、GPX4、COL2、ACAN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tRF-ValAAC过表达可促进OA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虾青素可能通过上调tRF-ValAAC减轻OA软骨细胞损伤,发挥对OA关节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虾青素tRF-ValAAC软骨细胞细胞损伤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