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疗效

    蒋继乐何达李祖昌李楠...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LAC)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的47例多节段重度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1±14.5)岁.20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压迫组),27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重度压迫组).手术前后采用颈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7例患者随访108~182个月,平均(131.5±24.1)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颈椎mJOA评分增加(3.6±2.4)分,NDI降低(4.8±7.3)%;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mJOA评分降低(0.6±2.1)分,NDI增加(0.8±2.7)%.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重度压迫组患者颈椎mJOA评分改善62.5%,与压迫组的64.2%相当(P=0.757).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CL)由术前的14.4°±10.2°下降至12.1°±1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压迫组与重度压迫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LAC能够有效改善多节段重度颈椎OPLL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曲度.对于重度压迫的患者能够获得同样满意的疗效.

    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重度压迫长期随访

    颈前路可控前移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颈椎管狭窄的疗效

    菅强张博彦菅凤增陈赞...
    20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前路可控前移融合术(ACAF)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所致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采用ACAF治疗的17例OPLL所致颈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79岁,平均(60.0±12.2)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在CT轴位像横突孔节段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有效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面积,同时应用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神经功能、疼痛情况.结果:17例患者共前移椎体41个.1例患者出现椎动脉损伤;1例患者因ACAF手术提拉不足再次行后路椎板切除术;其余15例患者术中无神经和硬脊膜损伤发生.所有17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随访15~28个月,平均(21.4±4.8)个月.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8.9°±8.0°增加到19.7°±3.8°,有效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6.7±2.0)mm增加到(11.5±2.7)mm,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由术前的(13.2±5.1)mm2增加到(22.5±5.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66.7%(37.5%,100%),疼痛VAS评分改善率为80.0%(50.0%,100%).椎管减压充分,置入内固定稳定,未见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应用ACAF可以有效治疗OPLL所致颈椎管狭窄,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颈前路可控前移融合术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基因变异及表型分析

    陈欣张立周非非赵衍斌...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3例OPLL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WES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与OPLL相关的基因变异.结果:在2例OPLL患者中发现了 ENPP1基因的2个错义变异,其中患者1携带1个c.T802C(p.Tyr268His)杂合变异,患者2携带1个c.T253C(p.Cys85Arg)杂合变异和1个c.T802C(p.Tyr268His)杂合变异.2个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多种蛋白预测软件均预测变异有害或可能有害,表型分析发现2例患者均发生了颈椎、胸椎OPLL及黄韧带骨化症.患者2血清磷水平在正常低限,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正常值.结论:ENPP1基因变异可能是OPLL患者的致病原因.该研究丰富了ENPP1基因变异谱,也为今后OPLL患者应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分子诊断依据.

    后纵韧带骨化症全外显子组测序基因变异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

    颈前路减压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刘浩洪瑛孟阳王型金...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术(ACSS)后不放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未放置引流管的20例患者作为未放置引流管组,采用1:2匹配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性别相同、手术节段相同的条件选择40例放置引流管患者作为放置引流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临床疗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颈部血肿、颈部肿胀、吞咽困难)、术后康复(术后卧床及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60例行双节段ACDF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2~79岁,平均(53.8±9.3)岁.未放置引流管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63岁,平均(51.6±8.8)岁;放置引流管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79岁,平均(54.9±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JOA评分及颈痛、臂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1).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痛、臂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颈部血肿.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放置引流管组比较,未放置引流管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后满意度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ACSS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安全、可行,不增加术后血肿及吞咽困难的风险,可显著缩短术后卧床及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颈前路减压手术血肿吞咽困难引流管

    免打结抗菌倒刺线在肥胖患者颈后路手术切口缝合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漆伟张大伟张扬雷伟...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肥胖患者在颈后路手术切口缝合中使用免打结抗菌倒刺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颈后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管狭窄症肥胖患者(BMI≥28kg/m2)92例,均接受颈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2021年入院的53例患者为常规缝合组,采用普通慕丝线缝合深筋膜层、皮下层及皮肤;2022年入院的39例患者为倒刺线缝合组,采用免打结抗菌倒刺线缝合深筋膜层、皮下层及皮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皮下脂肪厚度、切口缝合时间、切口缝合速度、切口愈合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中发生脑脊液渗漏患者切口感染及切口开裂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NDI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倒刺线缝合组患者的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缝合组(P<0.01),缝合速度显著快于常规缝合组(P<0.01),切口愈合率高于常规缝合组(P<0.05),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缝合组(P<0.05).两组发生脑脊液渗漏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口开裂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缝合组(P<0.05).结论:免打结抗菌倒刺线在肥胖患者颈后路手术切口缝合中效果满意,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切口愈合.

    切口感染颈后路手术倒刺线

    局部应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预防腰椎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疗效分析

    徐胜杰柳晓林史金鹏施进兴...
    228-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预防腰椎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1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方案(常规组);122例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方案联合局部应用0.5g万古霉素粉剂(0.5 g万古霉素组,62例)或1.0g万古霉素粉剂(1.0g万古霉素组,60例).观察患者术后SSI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g万古霉素组患者术后未发生SSI,0.5g万古霉素组1例(1.6%)患者术后发生非葡萄球菌感染,常规组5例(8.6%)患者术后发生SSI,常规组与1.0g万古霉素组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0.5 g和1.0g万古霉素组患者CRP水平、ESR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均<0.05),且1.0g万古霉素组与0.5 g万古霉素组患者CRP水平、E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0.5 g和1.0g万古霉素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均<0.05),腰椎JO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均<0.05);万古霉素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腰椎融合术中局部应用0.5 g、1.0g万古霉素粉剂能够显著降低SSI发生率,局部应用1.0g万古霉素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术后炎症水平,改善术后疗效.

    万古霉素腰椎融合术手术部位感染

    骨填充网袋技术在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对骨水泥渗漏的影响

    洪泽亚吴钒梁德吴志高...
    234-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有椎体内裂隙征(IVC)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对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且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椎体内裂隙征(IVC).根据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手术记录分为单纯PKP手术组和骨填充网袋PKP手术组.评估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渗漏部位,并对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高度压缩比、伤椎局部后凸角(LKA)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91例伴IVC的OVCF患者,其中单纯PKP组48例、骨填充网袋PKP组43例.随访资料显示26例患者发现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骨填充网袋PKP组渗漏率(11.63%)低于单纯PKP组渗漏率(43.75%)(P<0.01),两组术后第1日、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第1日、6个月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骨填充网袋PKP组术后12个月的ODI优于单纯PKP组(P<0.01);两组术后第1日的伤椎高度压缩比、伤椎L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骨填充网袋PKP组术后6、12个月的伤椎高度压缩比、伤椎LKA均优于单纯PKP组(P均<0.05).结论:使用骨填充网袋技术在PKP治疗伴有IVC的OVCF患者中,对骨水泥向椎间隙及椎旁组织渗漏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对术后伤椎的椎体高度丢失与LKA丢失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压缩骨折椎体内裂隙征骨填充网袋骨水泥渗漏

    脊柱关节病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分析

    李春敏李宏超满斯亮王玲艳...
    240-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脊柱关节病(SpA)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并分析SpA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门诊就诊的435例SpA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数据、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康复治疗依从性态度评价采用18项康复训练态度评估问卷(EAQ).以50分作为依从性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依从性良好组和依从性不佳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所得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结果:EAQ评分为48.1(40.7,55.6)分,其中249例(57.2%)判定为依从性不佳.两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以下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就诊年龄(P<0.001)、诊断年龄(P=0.004)、疾病病程(P<0.001)、诊断延迟(P<0.001)、长期居住地农村(P=0.021)、合并银屑病(P=0.012)、合并炎性肠病(IBD)(P=0.012)、血红蛋白(HGB)水平(P<0.001)、红细胞沉降率(ESR)(P=0.006)、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16)、白蛋白(ALB)水平(P=0.001)、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P=0.005)、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P<0.001)及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P=0.018).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pA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不佳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IBD(OR=3.132,P=0.047)、使用 NSAIDs(OR=1.998,P=0.002)、BASDAI(OR=1.148,P=0.012)、疾病病程(OR=1.061,P<0.001)和ESR(OR=1.014,P=0.009).结论:SpA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不佳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IBD、使用NSAIDs、BASDAI升高、长病程及ESR升高.

    脊柱关节病康复治疗依从性

    3D打印技术联合机器人导航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

    张丹龙梁少博魏巍庄岩...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机器人导航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手术组和机器人导航组各45例.常规手术组实施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导航组实施3D打印技术联合机器人导航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器人导航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机器人导航组高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状态、活动范围、握力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优于术前,且机器人导航组高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联合机器人导航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和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腕舟骨骨折3D打印技术机器人导航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距下关节制动术与外侧柱延长术治疗扁平足疗效的meta分析

    何海洋陈刚艾克热木王成伟...
    252-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距下关节制动术(SA)与外侧柱延长术(LCL)治疗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SA与LCL治疗扁平足的相关文献.由两名作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ager 5.4软件对术后足部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T1MT)、足部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距舟覆盖角(TCA)、跟骨倾斜角(Pitch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4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SA组与LCL组在T1MT、TCA、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组在矫正Pitch角结果上优于SA组(MD=-1.87,95%CI:-3.49~-0.25,P=0.02),LCL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A组(MD=2.17,95%CI:1.16~4.08,P=0.02).对于<18岁的患者,SA组与LCL组在TCA、Pitch角、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组在矫正Meary角结果上优于SA组(MD=-0.79,95%CI:-1.57~-0.02,P=0.04),SA组与 LCL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9,95%CI:0.64~2.69,P=0.50);对于≥18岁的患者,S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CL组(MD=5.61,95%CI:1.49~21.13,P=0.01).结论:LCL和SA矫正扁平足畸形均可获得满意疗效,LCL相比SA治疗扁平足畸形较严重者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不推荐SA用于成人扁平足的治疗,因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LCL的应用则无明显年龄限制.扁平足的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合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扁平足距下关节制动术外侧柱延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