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跃川彭越惠尚懿白卓松...
    485-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探讨3D打印技术推动脊柱外科手术发展的潜在价值.方法:以"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为主题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Ovid这3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全部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去重和筛选.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提取筛选后全部原始文献的第一作者姓名、国籍、研究机构、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和关键词,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对该领域内4个子主题和总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4年3月,共检索到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领域的有效原始文献340篇.201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逐年增多态势.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150/340),同时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献篇均引用频次为9.44次,为全球最高;World Neurosurgery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期刊(34/340);该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利用3D打印技术提高螺钉定位的准确性.结论: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是手术置入物.

    3D打印技术脊柱外科手术文献计量学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0 T磁共振成像在大鼠脊髓全截断模型中的应用

    郭问侯波张健刚张栋...
    497-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即CUBE序列)3.0 T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鼠脊髓全截断模型中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6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构建T9脊髓全截断实验动物模型,监测术后运动功能,术后第1周和第8周在3.0 T场强下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和CUBE序列对脊髓截断部位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成像效果,同时计算脊髓缺损体积,并基于CUBE序列进行脊髓三维重建.结果:与FSE序列(层厚1.00 mm)相比,CUBE序列的层厚更薄(0.20 mm),可在14~18层图像上显示脊髓截断部位及中央管、神经根等邻近正常脊髓等结构.基于超薄层厚的CUBE序列实现了对脊髓截断节段的三维重建.功能恢复方面,脊髓缺损体积变化与大鼠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一致.结论:CUBE序列3.0 T MRI较FSE序列更适用于大鼠脊髓全截断模型的高分辨率超薄层厚成像和三维重建.

    脊髓损伤大鼠磁共振成像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三维重建

    精确截骨技术在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余沐洋徐溢明王英杰杨兴东...
    504-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金标准".机械学对线(MA)一直以来被认为是TKA术中"黄金"对线原则.但是,尽管假体设计和手术精度在不断进步,MA-TKA的功能结果却没有明显改善.运动学对线(KA)旨在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自然解剖结构,以促进恢复生理性运动,被认为较MA可进一步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但也有研究指出,与MA-TKA相比,KA-TKA术后临床疗效无明显改善,这或许与传统TKA难以实现KA-TKA理论上需要的精确截骨有关.近年来,随着个体化截骨导板(PSI)、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CANS)、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多种新技术相继应用于TKA,KA-TKA截骨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但KA-TKA的临床结果是否得到改善尚不明确.本文对精确截骨技术在KA-TKA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运动学对线个体化截骨导板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骨科机器人

    黏脂贮积症Ⅲ型α/β累及双髋病变1例报道

    刘福泽邸嘉瑞李晔王海...
    511-515页

    黏脂贮积症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心肌病变

    成人低磷性佝偻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杜辉李恒李兴赖良鹏...
    516-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5例(48侧)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女22例,男3例;年龄16~46岁,平均(27.1±7.3)岁;体重指数21.9~38.7 kg/m2,平均(28.5±4.2)kg/m2.下肢内翻的43侧作为内翻组,下肢外翻的5侧作为外翻组.测量手术前后的髋膝踝角(HKA)、关节线倾斜角、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股骨远端后侧角(PDFA)、胫骨近端后侧角(PPTA)和胫骨远端前侧角(ADTA)等影像学指标,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采用Likert满意度量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25例患者获得12~81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6±18.7)个月.有41侧下肢使用外固定器治疗,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3.6~12.9个月,中位数(四分位数)为6.8(5.2,7.8)个月,其余 7 侧下肢单纯使用内固定治疗.内翻组术后HKA、LDFA、MPTA、LDTA、PDF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外翻组术后HKA、LDF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DFA和MPTA术后均值略高于正常值.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31.3°±7.7°降至术后124.9°±11.2°(t=5.432,P<0.001);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3.1°±6.1°降至术后49.8°±7.9°(t=3.441,P=0.001).LEFS由术前(60.7±2.4)分升高至术后(70.3±1.3)分(t=-27.219,P<0.001).Likert满意度结果非常满意21人,满意3人,一般1人.结论:成人低磷性佝偻病的下肢畸形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得到安全有效的矫正,其中结合股骨急性矫正和胫骨逐步矫正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低磷性佝偻病Ilizarov技术六轴外固定器髓内钉单臂外固定器

    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发生院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宁程开源李新萍朱仕文...
    525-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及围手术期特征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发生院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收治的1 263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围手术期特征及临床结果,包括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类型、数量、发生率及死亡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通过加权逻辑回归和敏感性分析确定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患者的死亡率为0.079%(1/1 263),39.75%(502/1 263)的患者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回归分析发现,低蛋白血症(OR=2.603,95%CI=1.479~4.572,P=0.001)、半髋置换术(OR=1.992,95%CI=1.130~3.514,P=0.017)、心脏疾病(冠心病、永久性心房颤动、瓣膜病、心功能不全)(OR=1.617,95%CI=1.158~2.280,P=0.005)、Charlson共病指数(CCI)升高(每增加1分)(OR=1.191,95%CI=1.010~1.402,P=0.035)、术前等待时间增加(每增加1 h)(OR=1.002,95%CI=1.001~1.004,P=0.012)是发生院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依然较高,包括低蛋白血症、半髋置换术、心脏疾病、CCI指数升高及术前等待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增加院内并发症的风险.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低蛋白血症的常规筛查、改善低蛋白血症及缩短术前等待时间的治疗流程优化可能会降低院内并发症的发生率.

    髋部骨折危险因素并发症老年人

    术前单次高剂量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在全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何舰叶斯哈提·木拉提别克贺海艳郭万首...
    53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术前单次高剂量静脉滴注甲泼尼龙(MP)在全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共4个数据库中关于全关节置换术前单次高剂量静脉滴注M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时间范围为从建库开始至2023年12月.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904篇,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包括583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MP组患者术后6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6 h:平均差(MD)=-2.66,95%置信区间(95%CI):-4.63~-0.69,P=0.008;术后24 h静息状态:MD=-0.91,95%CI:-1.56~-0.25,P=0.006],术后24 h、48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MD=-0.40,95%CI:-2.34~1.54,P=0.680;术后48 h:MD=-0.46,95%CI:-1.40~0.48,P=0.340);MP组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OR=0.12,95%CI:0.03~0.43,P=0.001);MP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值比(OR)=0.08,95%CI:0.01~0.43,P=0.004],术后24 h、48 h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术后48 h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OR=0.58,95%CI:0.18~1.93,P=0.370;术后48 h:OR=0.13,95%CI:0.02~0.78,P=0.030);MP组患者昂丹司琼使用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OR=0.18,95%CI:0.05~0.61,P=0.006);MP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MD=-1.01,95%CI:-1.99~-0.03,P=0.040);MP组患者术后0 h、24 h、48 h、72 h 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0 h:MD=-15.08,95%CI:-27.83~-2.32,P=0.020;术后24 h:MD=-22.13,95%CI:-32.77~-11.50,P<0.001;术后48 h:MD=-59.25,95%CI:-78.44~-40.05,P<0.001;术后72 h:MD=-53.70,95%CI:-77.33~-30.07,P<0.001).MP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9,95%CI:0.08~4.61,P=0.610).结论:术前单次高剂量静脉滴注MP可以有效减轻全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和安全性,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甲泼尼龙全关节置换术疼痛管理meta分析

    头盆环牵引联合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短期临床疗效

    张哲平赵钇伟陈阳杜悠...
    54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头盆环牵引(HPT)联合后路截骨矫形术(PSF)与单纯PSF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2020年行HPT联合PSF的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作为HPT+PSF组(19例),纳入同期行单纯PSF的患者作为PSF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脊柱矫形参数及畸形改善率、牵引前后肺功能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FVC)、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和FEV1%]、围手术期指标、身高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6.4±3.5)个月.牵引前,两组患者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C7PL-CSVL、S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引后,HPT+PSF组患者FEV1,FEV1%,FVC,FVC%均高于本组牵引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T+PSF组患者平均手术出血量少于PSF组,手术时间短于P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截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T+PSF组患者手术增加高度低于PSF组,总增加高度大于P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T+PSF组患者出现牵引相关并发症6例、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PSF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结论:HPT联合PSF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通过头盆环牵引可改善患者术前肺功能,在降低手术难度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畸形改善,但需注意避免牵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脊柱侧凸头盆环牵引截骨矫形肺功能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修复骨/肌腱外露创面的早期临床疗效

    彭祥高玥姜文华李浩...
    552-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修复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行骨/肌腱外露创面修复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40.9±11.8)岁.2022年1-10月收治的20例患者采用人工真皮治疗,作为真皮治疗组;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6例采用人工真皮联合PRP凝胶治疗,作为联合治疗组.记录两组患者植皮成活情况及植皮区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植皮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植皮愈合后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5±1.3)个月.联合治疗组植皮成活情况明显优于真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植皮区术后愈合时间(24.4±3.5)d较真皮治疗组(29.7±2.3)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联合治疗组植皮区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明显低于真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PRP凝胶修复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的早期临床疗效显著,植皮成活率高,可缩短植皮区愈合时间,降低患者植皮区瘢痕增生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工真皮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难愈性创面修复

    脱水淫羊藿素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代谢的影响

    崔鹏雷绳月阳吴成爱何达...
    558-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AHI)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NP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采用CCK-8法检测AHI对NPMSCs增殖的影响,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AHI对NPMSCs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加入TNF-α诱导体外建立NPMSCs退变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PMSCs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和CDK6 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DK2、CDK4和CDK6的蛋白水平,观察AHI对CDK的影响及NPMSCs的增殖机制.采用RT-PCR检测NPMSCs中COL2A1、SOX9和ACAN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OX9和ACAN蛋白水平,观察AHI对ECM合成代谢的作用机制.结果:AHI促进NPMSCs增殖,增强NPMSCs集落形成的数量.AHI上调CDK2,CDK4和CDK6 mRNA的表达,且CDK2,CDK4和CDK6蛋白水平增高.同时AHI促进COL2A1、SOX9和ACAN的表达,SOX9和ACAN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结论:AHI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通过调控CDK2、CDK4和CDK6促进NPMSCs增殖,通过调控SOX9和ACAN促进ECM合成代谢.

    脱水淫羊藿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