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操作规范(草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翁习生王坤正
    769-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顺应我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的迅猛发展趋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专家团队基于Mako系统,历经2轮线上会议与函审,最终由王坤正教授审查定稿,制定了《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操作规范(草案)》(以下简称"本规范").本规范聚焦于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RA-THA)与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A-TKA)的操作,详细阐述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规划、手术操作流程、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确保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本规范旨在提升手术精确性与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为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指南,以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使患者受益.

    机器人辅助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规范

    关于quadrilateral plate/surface/area中文命名为四边体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损伤学部郭晓东...
    781-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Quadrilateral plate/surface/area均指髋臼窝内侧的四边形解剖部位,目前其中文名称主要是基于英文翻译,包括"四方区""四方体""四边区""四边体""方形区"等多个名称.中文名称不统一不利于病历书写、文献检索及学术交流.为了统一并规范这一学术名词,以利于文献检索、论文撰写、教学与学术交流等,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损伤学部组成专家组,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quadrilateral plate/surface/area的中文命名为四边体.

    四边体髋臼窝专家共识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林吉生吕芳硕李锦军费琦...
    786-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UBE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术前与术后第1日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及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术前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包括目标节段皮下软组织厚度、皮下脂肪厚度、椎旁肌肉厚度、椎旁肌肉厚度与皮下软组织厚度比;手术资料包括诊断、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行椎间盘切除、单侧/双侧减压、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日引流量.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UBE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UBE手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16.5(453.1,598.8)mL,显性失血量为58.0(40.1,72.3)mL,隐性失血量为342.6(285.6,412.4)m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行椎间盘切除与UBE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有关联(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身高、手术时间、术前HCT及Hb、Alb、D-二聚体、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UBE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有相关性(P均<0.05).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lb水平、椎间盘切除和手术时间是UBE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UBE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围手术期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术前Alb水平、椎间盘切除和手术时间可能是UBE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腰椎退行性疾病隐性失血危险因素

    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李石旦王绍川李又彬谢晓瑜...
    794-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中应用的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328例接受后路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7例患者采取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111例患者采取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及手术情况、血液学指标,同时比较手术医师对两组手术入路的主观感受评分.结果: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补液量、术后引流量更少,住院费用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中输血、术后转ICU、术后1年内感染、二期翻修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尿素、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CRP)异常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医师对后正中入路手术在主刀视野、助手视野、拉钩、放置椎弓根螺钉、放置连接杆及缝合方面的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肌间隙入路手术,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等方面优于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在术中手术医师操作的舒适度方面优于肌间隙入路.

    脊柱骨折脊柱后路手术肌间隙入路后正中入路

    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胡彦吴钒李立群洪泽亚...
    800-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骨折(AVC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297例.根据是否发生AVCF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合并基础疾病数量、病程时间、术前骨密度T值、术中出血量、术中手术融合节段数量、术后输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监护、术后外固定种类及外固定时间,对术后发生AVCF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VCF分为骨折组67例和非骨折组230例,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VCF的概率为22.56%.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术前骨密度T值、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进入ICU监护(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进入ICU监护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为χ2=8.009,P=0.5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一致性良好.结论:基于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进入ICU监护构建了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对于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对高风险患者制定针对性策略,以降低腰椎融合术后AVCF的发生风险.

    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邻近椎体压缩骨折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805页

    泰勒外固定器与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张洪亮万春友刘金伟张宁宁...
    806-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泰勒外固定器与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9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泰勒外固定器行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外固定组(41例),采用髓内钉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髓内钉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膝关节及踝关节疼痛情况、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外固定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外固定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均小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外固定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中位数均低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踝关节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外固定组患者AOFAS评分低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周、1年,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AOFA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外固定组患者满意度低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3个月、1年,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泰勒外固定器和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相比之下,采用泰勒外固定器治疗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术后膝关节疼痛轻,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更佳.

    胫骨骨折外固定器髓内钉固定骨折固定

    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徐闯杨可为孙思鑫朱志军...
    815-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患侧是否发生内固定物周围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8例)和未再骨折组(105例).收集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是否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情况、开始负重时间、尖顶距(TAD)、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及内侧壁复位状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TAD、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均为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患者再骨折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Ⅰ~Ⅲ级、TAD≥25 mm、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21 mm是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65(95%CI:0.927~1.000),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Ⅰ~Ⅲ级、TAD≥25 mm、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21 mm是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关键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精确评估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再骨折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围手术期加速康复临床路径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倪国玉张志武孟海白成瑞...
    823-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临床路径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UBE腰椎间盘切除术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49例为传统组,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1例为ERAS组,ERAS组核心要点包括4次患者宣教、疼痛管理、康复科参与指导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术能"的应用、早期下地活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与传统组相比,ERAS组患者术后4 h、24 h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更早、平均住院时间更短、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 h、出院当日VAS评分及术前、出院当日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AS临床路径管理下,U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早期减轻术后疼痛、提前术后首次下地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同时未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

    加速康复外科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微创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骰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附加术式治疗平足症的短期疗效分析

    丁楠樊晓晨鹿军梁晓军...
    83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骰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附加术式治疗平足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采用骰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附加术式治疗的14例平足症患者(14足)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2~38岁,平均(24.3±5.2)岁.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内侧足弓塌陷及外侧柱短缩.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患足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及后足Saltzman位X线片.于足站立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NCA),于足站立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于后足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Saltzman外翻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10例患者联合行跟骨内移截骨术,4例患者联合行弹簧韧带修补紧缩术,4例患者联合行胫后肌腱加强术,3例患者联合行距舟关节融合术,2例患者联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1例患者联合行跟腱延长术(腓肠肌腱膜松解术),1例患者联合行Cotton截骨术.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口服抗生素1周后愈合;2例患者出现骰骨外侧金属激惹疼痛,1例患者出现第5跖跗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3.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前降低,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提高,T1MT角、T2MT角、TNCA角、Meary角、Kite角、Pitch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骰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附加术式治疗平足症短期疗效良好,可以较好地改善平足畸形.

    平足症外侧柱延长截骨短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