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业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金碚

月刊

1006-480X

zggyjjbjb@cass.org.cn;gjbjb@sina.com

010-68032678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工业经济/Journal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工业经济和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及企业管理干部、经济理论作者为主要对象。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国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得到政府决策部门、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经济理论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要素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转型与生产率提升

    郭凯明王钰冰杭静
    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关键区别之一.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将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产生重大影响,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基于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性特征,从数据要素改变产业规模报酬属性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宏观经济层面系统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对产业结构转型、分配结构演化和生产率提升的变革性影响.本文提出,数据要素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不同要素密集程度的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规模效应,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转型并提升劳动生产率,甚至可以促使结构转型路径发生方向性转变,形成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对数据要素局部外部性越强的产业,政府应实施更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或减税降费,在常态化监管中注重引导创新发展;对数据要素局部外部性越弱的产业,政府应实施更大力度的数据权属保护或数据隐私保护,并适度加强再分配收入调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规模效应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又一重要经济力量,这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结构转型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政府发挥"有为"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数据要素产业结构转型新质生产力劳动收入份额数字经济

    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垄断势力:非中性技术进步环境下的识别与估计

    尹恒李辉张道远
    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力市场垄断(即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工资定价权)不仅妨碍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还会扭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使用微观数据对劳动力市场垄断进行定量研究,在非中性技术进步环境下其结果可能存在严重偏误.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考虑非中性技术进步的结构估计方法,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与估计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垄断势力.基于2008-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相当程度的买方垄断势力:劳动折价率加权均值为2.08,即员工只得到其边际产出的大约48%.样本期内劳动折价率保持稳定,意味着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分配关系并未明显改变,资本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本文发现,忽视非中性技术进步可能影响劳动折价率估计结果,从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得到误导性结论.本文从微观视角刻画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垄断状况的整体图景,为新时期破除劳动力市场垄断障碍、完善初次收入分配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支撑.

    劳动力市场垄断劳动折价率非中性技术进步结构估计

    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自主可控水平

    王伟光韩旭
    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性技术创新作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路径.本文以2010-2021年1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样本,从企业与政府研发目标的匹配性视角阐述了战略性技术创新内涵,并提出了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的测度方式,探究了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对产业 自主可控水平的促进作用及其主要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产业 自主可控水平提升.机制分析表明,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可以通过缓解创新融资约束的基本机制、促进组织边界延伸的关系强化机制、推动技术迭代升级的资源集成机制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对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存在显著的中长期影响,民营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对产业自主可控水平的短期作用更强.非战略性技术创新对产业自主可控水平也存在正向影响,国有企业的战略性与非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本文丰富了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战略性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经费产业自主可控专精特新企业

    走出产品"舒适区":企业数字化与出口产品转换

    盛斌刘宇英
    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品转换升级既是出口企业应对外部市场冲击的理性选择,也是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硬件数字要素投入和软件数字要素投入双重视角构建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衡量指标,考察数字化对出口产品转换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逻辑.研究发现,数字要素投入越多的企业越倾向于调整出口产品种类,且在三种互斥的产品转换模式中,数字化促使企业选择"淘汰旧产品的同时增加新产品"的转换策略,但该影响仍以提高新增产品率为主,最终导致出口产品范围呈多元化演进态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主要通过生产层面(创新驱动和生产率优化提升)与交易层面(出口信息成本削减)强化企业产品转换倾向,但对于转换模式与产品范围,上述三条渠道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通过产品转换推动企业出口产品向差异化、高技术密集度和低替代弹性方向迭代升级,且不同类型数字要素投入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ICT产品的促进效果强于机器人设备,邮电通信的促进效果强于信息技术服务.本文完善了数字化助力企业摆脱"低端锁定"的逻辑链条,凸显了数字化在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工作中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为中国外贸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数字化出口产品转换差异化技术密集度

    政府环境治理如何"以点带面"——基于自愿型环境规制的非约束性机制研究

    刘海建胡化广
    8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规制是政府开展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考虑到环境规制是针对被规制企业的约束性力量,既有研究往往将环境规制视为成本负担,并将其影响局限于被规制企业.本文将中国本土自愿型环境规制——绿色工厂认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手工整理的2783家绿色工厂企业信息,考察了绿色工厂认证对未获认证(未被规制)企业的非约束性影响.研究发现,绿色工厂企业的出现使本地同行业内未获认证企业的环保投资显著提升,产生了"以点带面"作用.这种影响导致不同污染程度行业中企业环保投资结构的偏向性变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工厂认证基于预期认证收益形成的拉力、加剧竞争挤压形成的推力以及知识溢出形成的辅力,提高了未获认证企业的环保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工厂认证对已获认证(被规制)企业的约束性环境治理机制处于失效状态,同时其非约束性力量随被规制企业数量的增多呈现倒U型变化.此外,上述非约束性机制与强制性环境规制的约束性机制构成了长短互补的有机整体.本文为发挥环境政策"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激发广大企业的绿色转型内生动力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加快推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环境治理自愿型环境规制非约束性机制绿色工厂环保投资

    客户数字化转型、供应商碳减排与碳信息披露迎合

    杨刚强王海森岳子洋李纲...
    9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以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依托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构建了基于上下游间纵向透明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利用2008-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系统分析了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企业碳减排、碳信息披露迎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在客户企业具有低碳意识的前提下,客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有效激励供应商的主动性碳减排.其关键机制在于,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引致供应链透明度的提升,增加了可供筛选的"供应商池",加剧了供应商之间的横向竞争,部分供应商迫于制度压力会主动进行碳减排,存在明显的"反牛鞭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供应链集中度越高,供应商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迎合行为越少,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碳减排的激励效应越低.供应商企业在面对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时并不总是选择积极响应,而是采取"顺从""欺瞒""务实""懈怠"四种行为来应对.此外,当供应商企业的产品可替代性越大时,其碳信息披露迎合行为越明显.本文为激励供应链碳减排提供了新机制,为健全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提供了新启示.

    数字化转型碳信息披露迎合供应链碳减排动态博弈模型

    碳价格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投资与信用风险——基于预期收益与违约成本的权衡分析

    牛华伟曹玲玲
    11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绿色投资及风险管理策略受预期碳价格变动的影响,且绿色投资最优规模需要企业权衡投资不足的机会成本和绿色债务无法偿还的违约成本.考虑外部融资风险和随机流动性冲击,本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碳价格对企业绿色投资规模和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碳资产可被质押使得碳价格在直接影响违约边界的同时,通过影响绿色投资规模间接影响企业的违约边界,且由于碳价格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的非对称影响,碳价格对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碳价格的提高能降低绿色投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存在碳价格的高、低双重门槛决定企业的最优绿色投资决策,当碳价格低于影子价格时,随着碳价格提高,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增加,而当碳价格处于显著大于影子价格的较高水平时,碳价格的提高反而降低最优绿色投资规模.此外,当碳价格大于(小于)高(低)门槛值时,企业绿色债券信用利差随着绿色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减少).本文有助于深入理解碳定价机制对企业绿色投资决策和绿色债券定价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与绿色投融资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绿色投资碳价格信用利差影子价格绿色债券

    公共数据开放如何提振企业有效投资——基于产能利用视角

    王海叶帅尹俊雅
    13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优化产能利用是提振企业有效投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产能利用视角,以中国各省级、市级公共数据平台陆续上线为契机,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不同层级公共数据平台上线对企业有效投资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省级公共数据平台上线能够助力企业优化自身产能利用,提振其有效投资,而受制于财政支出水平和政府行政能力,市级公共数据平台并未助力企业高效利用产能.机制检验表明,省级公共数据平台上线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竞争环境、缓解信息摩擦,进而推动企业高效利用产能,为其扩大有效投资夯实基础.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共数据平台对产能利用的优化作用在正面新闻报道较多和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相对较弱,侧重于开放公共服务类和经济建设类主题以及开放主题较为分散的公共数据平台更有利于企业实现产能高效利用.研究还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在地理和行业层面均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能够更为广泛地优化企业产能利用.本文研究结论在丰富公共数据开放相关研究的同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继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公共数据开放产能利用溢出效应有效投资

    数据资产化能否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何瑛陈丽丽杜亚光
    15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资产作为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资产,能够发挥降本提质、交易增值和信用担保的作用,并有助于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数据资产文本词典,并提取企业年报中的关键词,刻画出企业数据资产化程度,实证考察了数据资产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资产化显著缓解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将数据资产划分为 自用型数据资产和交易型数据资产两种类型,均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数据资产化可以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提高资金流动性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基于TOE框架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企业技术能力和客户关系能够增强数据资产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数据资产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替代关系.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数据资产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尤其促进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式创新.本文丰富了数据资产微观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证据和经验借鉴.

    数据资产化融资约束信贷资源配置资金流动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如何实现开源式创新

    解学梅郭潇涵
    17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源式创新正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尤其在开源起步较晚的新兴经济体情境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如何实现开源式创新值得深入探索.本文聚焦中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开源式创新的领先者——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构建了"驱动逻辑→行动模式→开源机制→开源结果"的开源式创新过程的整合性逻辑框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是一个由积势蓄能期、混合流变期和整合成熟期三阶段构成的演进过程,分别经历了"竞争优势驱动""高效迭代驱动"和"价值最优驱动"三种驱动逻辑的动态更迭.受不同驱动逻辑引导,开源式创新行动者依次呈现出三种差异化的行动模式:"工具型行动模式""螺旋型行动模式"和"生态型行动模式".上述过程中的开源式创新机制,既包括位于阶段内的"惯例变革机制""自适应聚变机制"和"聚合共生机制"三种联动机制,又包括位于阶段间的"开源社区化演变机制"和"开源商业化演变机制"两种演变机制,由此分别形成了"开源流程协同""开源范式转换"和"开源系统共创"三种开源结果,实现了由低阶到高阶的开源式创新的动态演进.综上,基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后发开源情境,本文系统构建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的过程理论模型,挖掘了适用于该情境的预设性开源式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机制,进而比较该种预设性开源式创新与非预设性开源式创新的异同点,从而丰富了开源式创新的理论探索,同时提供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开源建设的实践启示.

    开源式创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过程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