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基于肘关节正侧位 X 线及 CT 三维重建等影像学资料,采用定量化的评估方法,分析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的形态特点.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3 年 1 月至 2019 年 11 月,就诊于我院创伤骨科的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患者,排除不具备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格式的术前肘关节正侧位 X 线及肘关节 CT 资料的患者.将 X 线及 CT 数据导入 Mimics 20.0,通过该软件测量并计算 X 线正位片中内侧/外侧骨折线高度,内/外上髁高度,骨折线内侧/外侧髁上高度,骨折线-关节面倾角及骨折线-内外上髁倾角(均取锐角,夹角开口向尺侧则为正值,开口向桡侧则为负值);测量 X 线侧位片中的侧位骨折倾角(肱骨前缘线与近端骨折线的背侧夹角);测量模拟骨折复位后 CT 三维重建下骨折线分割鹰嘴窝的上下部分占比.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第 25 百分位,第 75 百分位)描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51 例,年龄 74(56,79)岁,范围 14~94 岁,男女比例 15:36,右肱骨伤 30 例,左肱骨伤 21 例.骨折线内侧髁上高度[5.26(3.79,6.97)mm]显著大于骨折线外侧髁上高度[1.05(0.24,2.28)mm](P<0.001),骨折线-关节面倾角[11.21(6.40,15.14)°]及骨折线-内外上髁倾角[5.60(3.00,7.75)°]均显著>0°(P<0.001),侧位骨折倾角[123.98(119.45,129.11)°]显著>90°(P<0.001).骨折线分割鹰嘴窝的上部分占比[64.3(57.50,68.01)%]大于下部分占比[35.63(31.99,42.50)%](P<0.001).上述指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述测量指标的观察者内信度均>0.75.结论 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骨折线呈现"内高外低"和"前高后低"分布,绝大多数表现为"类屈曲型"损伤,且骨折线贯穿鹰嘴窝的中间偏下部分.不同性别间骨折线的分布特征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