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

李国刚

双月刊

1002-6002

010-84943034;84943035;84943036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中国环境监测/Jour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内唯一一份中央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贯坚持学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以宣传总局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广泛交流环境监测的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使《中国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和欢迎。本刊所载文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办刊特色。《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具有稳定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全国环境监测行业4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近10万名监测技术人员以及各环保科研机构、各部委及企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济南市大气颗粒汞的浓度特征及污染来源解析

    聂晓玲潘齐侯晨晓李雅馨...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冬季采暖对济南市大气 PM2.5 中汞浓度的影响,在济南市城郊开展了为期超过两年的 PM2.5 样品采集工作,共计采集有效样品 481 个,测定并分析其中的颗粒汞(PHg)浓度和汞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大气 PHg 在采暖期的浓度均值为 583.1 pg/m3,约为非采暖期的 1.4 倍,在国内外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济南市大气 PM2.5 对PHg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且在采暖期更强,可能与燃煤等活动排放了更多的超细颗粒物有关.在采暖期,大气 PHg 浓度主要受煤炭燃烧源和交通排放源影响,两者分别贡献了总方差的 39.2%和 16.7%;在非采暖期,气象条件季节性变化、交通排放源、煤炭燃烧源的影响显著,三者分别贡献了总方差的 32.4%、15.8%、12.0%.高浓度 PHg主要来源于分布在采样站点东北偏东方向上的众多燃煤工业企业.此外,济南市大气 PHg还主要受来源于鲁西南地区的区域污染气团的影响,途经污染较重的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气团对济南市 PHg浓度也有较大贡献.在非采暖期,济南市 PHg 还受到来自东南和西南方向的清洁海洋气团的显著影响.

    大气颗粒汞(PHg)PM2.5采暖期污染特征来源解析

    合肥市颗粒物和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

    赵旭辉张付海王含月朱余...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2019-2021 年合肥市气象参数、颗粒物浓度、颗粒物化学组分、颗粒物散射系数、颗粒物粒径谱等的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2021 年,合肥市能见度呈逐年上升的总体特征,并且在季节变化上呈现为夏高冬低,在日变化上呈现为午后最高、夜间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程度比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程度高15.5%~219.2%.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合肥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温度、风速对能见度的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能见度与颗粒物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见度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程度高于与碳质组分的相关程度;当能见度处于较低水平时,能见度与 PM2.5 主要组分浓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相对湿度、超细颗粒物占比、水溶性离子含量和碳质组分含量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逐渐凸显;在较高 PM2.5 浓度环境条件下,颗粒物散射系数的显著变化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小粒径颗粒物对合肥市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应优先大幅度降低 PM1.0 浓度.

    能见度相对湿度大气颗粒物消光特性

    滁州市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过程气象与传输特征分析

    王雷周颖龚年祖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 年 6 月 8 日至 17 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3)污染过程,O3 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 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 O3 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 25.5~34.7℃,风速整体小于 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 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3 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 月 9 日夜间至 10 日上午的O3 浓度异常高值,与 9 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 9 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 O3 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 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 100 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 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臭氧气象污染输送潜在贡献源区滁州

    《中国环境监测》第四届编委会名单

    117页

    典型生态功能区臭氧生成敏感性及气象驱动力解析——以千岛湖地区为例

    余传冠刘旭宋美真蒋晓婷...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岛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生态功能区.当前,臭氧(O3)正频繁成为影响千岛湖地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对于与此相关的千岛湖地区 O3 生成敏感性,研究人员目前仍未了解清楚.利用 2019-2021 年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运用 O3 生成敏感性指示剂方法,即甲醛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和二氧化氮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比值(FNR),量化解析了千岛湖地区 O3 生成敏感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 FNR 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杭州市主城区.千岛湖地区氮氧化物(NOx)控制区逐年扩张,自 2019 年开始,由西南向东北逐步蔓延.截至2021 年,NOx 控制区已基本覆盖整个千岛湖地区.千岛湖地区 O3 生成敏感区在夏季基本属于 NOx 控制区,在其他季节属于 NOx 控制区或协同控制区.结合气象再分析数据发现,FNR 与温度呈强正相关(r= 0.8),与相对湿度呈较弱正相关,与风速和云液态水含量呈较弱负相关.当温度大于 7.0℃、风速小于 6.2 m/s、云液态水含量小于 5.5×10-5 g/m3、相对湿度大于 57.5%时,O3 生成趋向于受 NOx 控制.此外,与杭州市相比,千岛湖地区 O3 生成对气象参数变化更为敏感.研究成果对我国典型生态功能区 O3 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千岛湖地区TROPOMI臭氧(O3)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

    厦门地区气溶胶液态水含量特征及其对硝酸根生成的影响

    张杰儒张燕茹苏捷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气溶胶中包含大量吸湿性组分,其可吸收液态水,进而改变气溶胶的尺度及环境、气候效应,因此,需要对气溶胶液态水(ALW)开展研究.厦门地区环境空气中的水汽丰富,ALW在气溶胶中占比较大,但关于其特征和影响因素,目前仍缺乏相关报道.利用 ISORROPIA Ⅱ热动力学平衡模型,对厦门地区 PM2.5 中主要吸湿性物质的含量和特征,以及气溶胶液态水含量(ALWC)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影响 ALWC 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地区二次离子对气溶胶吸湿性的贡献最大,冬季浓度最高.春梅雨季 ALWC 的平均值最高,达到了113.5 μg/m3.各季节 ALWC占气溶胶总质量浓度的比例为 37.1%~86.6%.厦门地区能见度和 ALWC 呈现负相关,ALWC水平决定了大气能见度整体状况.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硫酸根浓度对 ALWC 的影响显著,二者呈线性关系;硝酸根在低浓度的时候与 ALWC也呈现线性相关,而当其浓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对 ALWC 的影响不明显;温度变化对于ALWC几乎没有影响;相对湿度对 ALWC的影响呈现指数变化.ALW对硝酸根的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硝酸根生成速率和ALWC的比值发现,在单位质量浓度条件下,白天ALW对硝酸根的生成的促进能力比夜间更强.此外,从季节角度,秋季单位浓度 ALW对硝酸根的生成的促进能力最强.

    厦门气溶胶液态水影响因素硝酸根

    北京市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郭玉婷王玮敏吴琳琳郭昌胜...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体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研究了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沿岸污水处理厂、支流、干流的水质参数及其 DOM 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榆河-北运河水系干流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与各支流接近,总磷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氨氮和总磷污染严重.水体 DOM 共存在 2 类(4 种)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组分(类腐殖酸,C1;类富里酸,C2)和类蛋白组分(类色氨酸,C3;微生物代谢产物,C4).污水处理厂出水汇入各支流后,水体 DOM 中的类腐殖质组分的比例上升.荧光比例显示,各河流 DOM 以 C3 组分为主,占比为 24.76%~40.27%.水体荧光指数(1.58~1.72)、自生源指数(0.96~1.17)及腐殖化指数(0.74~0.81)计算结果指明,该水体的 DOM 组成具有内源和外源的双重特性,整体腐殖化程度低且自生源特性强.DOC与 C1、C2 和 C4 组分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荧光组分可用于动态跟踪河流有机物;总氮与 C1、C2 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类腐殖质组分会对氮污染物浓度产生重要影响;总磷与自生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现为 DOM 腐殖化程度越高,总磷浓度越低.

    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温榆河-北运河水系

    污染治理前后小清河上游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与水质评价

    杨青唐厚全张水燕田勇...
    15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小清河污染治理前后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分别于 2015 年(治理前)和 2020 年(治理后)在小清河上游进行采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5 年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 6 门 35 种,2020 年样品中共检出 4 门 31 种.配对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污染治理前后的浮游植物种类、密度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治理前,治理后的硅藻门和绿藻门相对丰度分别上升了 51.6 个百分点和 13.3 个百分点,蓝藻门下降了 62.9 个百分点,小环藻(Cyclotella spp.)取代微囊藻(Microcysitis spp.)成为绝对优势种,群落类型由蓝藻型演替为硅藻型.相似性分析结果和相似度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清河上游群落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显示,治理后的 S2 与 S3 采样点群落特征表现出差异,S4与 S1 采样点群落特征相似.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治理后,TP、DO 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减弱,TN、NH3-N、pH 是目前影响群落特征的主要指标,主城区氮磷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范围由 S2、S3、S4 采样点缩小到 S2 采样点.治理前后的小清河上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 Marglef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治理后的小清河上游水质处于 α-中污染状态,较治理前有明显改善.

    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污染治理水质评价

    基于自动监测网络的湘江流域衡阳段铊污染原因分析

    陈阳丁华吕明郭卉...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自动监测网络与实验室验证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测定湘江流域衡阳段干流与支流铊浓度,分析铊浓度与溶解氧含量、氨氮浓度及叶绿素 a浓度等水质指标的关系,进而对湘江流域衡阳段铊污染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 8 月上旬,湘江流域衡阳段干流铊污染的来源主要为多支流污染汇入.其中,松木下游断面铊污染极有可能来源于支流上游企业排放,江东水厂断面铊浓度异常的原因主要为溶解氧降低、死藻富集.该案例可为我国铊污染应急监测及污染原因分析提供借鉴.

    自动监测藻类原因分析铊污染

    《中国环境监测》2022 年度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