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

李国刚

双月刊

1002-6002

010-84943034;84943035;84943036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中国环境监测/Jour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内唯一一份中央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贯坚持学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以宣传总局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广泛交流环境监测的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使《中国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和欢迎。本刊所载文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办刊特色。《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具有稳定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全国环境监测行业4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近10万名监测技术人员以及各环保科研机构、各部委及企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淮安地区臭氧浓度预报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孙达云王腾飞郭伟震王蓓元...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 2016-2019 年淮安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建立臭氧浓度预报模型,并利用2020 年数据对预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有利于高浓度臭氧形成的气象条件是适宜的地面气压和高层位势高度,较高的地面温度和高层温度,适宜的地面相对湿度和高层露点温度差,地面和高层有较小的风速和特定的风向,适宜的总辐射辐照度、较低的总云量和低云量以及长时间的日照.定义高浓度臭氧潜势指数(HOPI)和风向指数(WDI),并结合地面和高层气象因子,建立多指标叠套的臭氧浓度预报方程.利用 2020 年数据对臭氧浓度预报方程进行检验,发现其预报值与实况值的相关系数为 0.83,说明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可预报性.

    臭氧气象因子臭氧预报多元回归

    阳泉市COVID-19期间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及来源分布

    任皓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 年初,COVID-19 在国内暴发,在相关管控措施下研究了区域性大气污染特征与传输之间的关系.选取山西省阳泉市的 6 个大气环境质量国控站点,获取了 2019-2021 年主要大气污染物(NO2、PM2.5 和 O3)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重点评估了 2020 年 2 月管控措施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并结合 HYSPLIT 模型模拟的 48 h 后向轨迹以及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量化了该研究时间段内阳泉市 3 种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及贡献.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NO2 和 PM2.5 平均浓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2021 年 NO2 浓度较 2020 年稍有回升,但整体水平低于 2019 年.O3 浓度则逐年上升,推测是 O3 在对流层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2019 年 2 月和2021 年 2 月,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东部气团的输送,而 2020 年则主要来源于西部.NO2 和 PM2.5 在聚类轨迹上的平均质量浓度与聚类轨迹呈正相关关系,O3 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合 2 月污染物平均浓度特征来看,管控措施使得2020 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而 2021 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则归因于当地与周边地区实施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NO2 和 PM2.5 的潜在源分布呈现逐年区域化的态势.NO2 的潜在源主要是阳泉市本地、晋中市和太原市,而 PM2.5的潜在源分布则呈现山西本地、山东、京津冀、河南以及陕西区域贡献的特征.O3 的潜在源主要来自阳泉市本地和石家庄市的贡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来源于本地光化学反应的说法.

    NO2PM2.5O3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浓度权重轨迹法

    2009-2018年拉萨市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

    索娜卓嘎赵矿陈旭王彩红...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9-2018 年采集的拉萨市 270 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溯源方法,探讨了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拉萨市降水年均 pH 变化范围为 7.34~7.87,平均值为 7.56,呈弱碱性;电导率变化范围为 1.24~5.64 mS/m,平均值为 3.91 mS/m,低于北京市、西安市等大部分城市.降水中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 Ca2+>SO2-4>Cl->K+>Mg2+>NO-3>Na+>NH4+>F-.近年SO2-4、Cl-、NO-3 等阴离子浓度占比迅速升高的趋势需要格外警惕.来源分析表明:阴离子的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阳离子 Ca2+和 Mg2+主要来自地表土壤和浮尘,它们对降水 pH起到了中和作用.

    特征分析降水化学组成长期观测拉萨市

    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评估

    刘琪涂响王山军王恩瑞...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选取长三角地区 107 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 2017-2022 年 6 种重金属(铜、锌、铅、砷、汞、镉)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开展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6 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低.砷、铜、锌在河流型水源地中的浓度水平均高于湖库型水源地,而镉、汞、铅在湖库型水源地则相对更高,水源地重金属浓度水平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砷、汞的生态风险较低,锌、铅、镉处于中低风险水平,铜主要处于中风险水平,但是每年均有部分水源地出现高风险.铜、锌、铅、汞、镉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风险,但是砷可能产生潜在的非致癌风险.砷、铅的致癌风险指数为 10-6~10-4,可能具有潜在致癌风险.镉与污水排放有一定的相关性,砷的来源可能主要与自然地质等因素有关.综上,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铜、砷、铅.

    重金属污染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风险健康风险

    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及特征分析

    李建勋李明万刘晓雨杨丽...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明晰污染物空间分布,以精确评估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采用产污系数法与等标污染负荷法核算渭河流域陕西段 2021 年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量、等标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运用自然断裂法和 ArcGIS 软件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 4 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1 年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排放量为 325.6 万 t,其中 COD、TN、TP 排放量分别为 142.2 万、129.1 万、54.3 万 t;COD、TN、TP 排放强度分别为 2 936、2 665、1 121 kg/km2.渭河流域陕西段内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以农田化肥源和畜禽养殖源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从高到低、以中部县(区、市)为中心的环状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为当地生态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

    农业面源污染产污系数法等标污染负荷法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

    磷石膏渣场中有害杂质的赋存形态分布规律及浸出特性

    何敏杰张婷瞿广飞王军...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石膏中磷、氟和重金属等元素的存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分析磷石膏渣场不同空间位置的 pH 及磷、氟、重金属分布情况发现: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H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碱性后酸性的趋势,不同深度含水率不同,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不同,含水率上升导致磷、氟及重金属浸出毒性升高,对氟、锰、铅 3 种元素的影响最明显.研究发现:在不同土壤深度处重金属各种赋存形态的含量变化规律不仅取决于磷石膏本身的特性,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及重金属本身的性质差异影响.该研究为分析磷石膏的污染特性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并为磷石膏的定向处理提供参考.

    磷石膏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转化

    上海市涉铝行业现状及土壤风险管控限值研究

    方奕汤琳刘丹青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上海涉铝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涉铝行业企业产排污环节,梳理现行铝污染排放限值或环境质量标准,计算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铝筛选值.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针对铝污染排放尚无完善的标准和管理体系,现行污染控制标准已落后于当前涉铝行业规模发展水平,对土壤中的铝没有浓度限值要求.随着风险管控管理水平的发展,涉铝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排放标准体系亟待建立.结合案例区典型特征参数,考虑经口摄入表层土壤和呼吸吸入表层土壤颗粒物2 个可能的暴露途径,推导土壤铝风险控制值.建议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参考该市"七五"背景值(6.65%)或调查区域背景值,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参考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筛选值(12.5%).旨在为今后污染行业企业周边相关土壤环境中铝的风险管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完善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土壤铝的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及毒性与其化学形态也息息相关,建议加强不同铝形态的测定方法研究及相关管控标准的制定.

    风险管控土壤背景暴露参数

    中国33个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与潜在风险

    陈景辉郭毅杨博屈撑囤...
    15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整理了中国 33 个城市的表层土壤重金属(As、Co、Cr、Cu、Mn、Ni、Pb、Zn、Cd、Hg)含量,城镇化指标(GDP、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大气环境监测指标(空气质量指数 AQI、PM2.5、PM10、SO2、NO2、CO 和 O3),研究了 33 个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各个城市土壤重金属 As、Co、Cr、Cu、Mn、Ni、Pb、Zn、Cd、Hg的平均含量分别是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的 1.12、1.75、1.21、1.69、1.16、1.13、1.75、1.66、4.18、2.87 倍.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Igeo)均值排序为 Cd(1.48)>Hg(0.93)>Pb(0.23)>Co(0.22)>Cu(0.17)>Zn(0.14)>Cr(-0.31)>Mn(-0.37)>Ni(-0.41)>As(-0.42).中国八大社会经济区域内梅罗污染指数顺序为西南地区(7.07)>长江中游地区(6.84)>北部沿海地区(6.81)>东部沿海地区(4.09)>南部沿海地区(3.82)>东北地区(3.12)>黄河中游地区(2.76)>大西北地区(3.73).不同重金属元素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 Cd>Hg>As>Pb>Co>Cu>Ni>Cr>Mn>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 665.15.城市土壤中 Cu、Mn、Pb和 Zn之间相关性较好,但是与城镇化指标、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主成分分析城市土壤

    便携式GC-FID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苯系物

    邓继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便携式 GC-FID方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苯系物的适用性,选择 3 款不同设备(2 款进口、1 款国产)开展实验室分析及现场测试.研究测试苯系物的目标物具体包括苯、甲苯、乙苯、邻/间/对二甲苯、苯乙烯、1,3,5-三甲苯、1,2,4-三甲苯以及 1,2,3-三甲苯.实验研究了各设备对苯系物的分析周期、检出限、精密度以及准确度.结果表明:便携式 GC-FID 方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苯系物具备较好的适用性,能够满足固定源废气中苯系物管控及监测要求;国产设备性能指标均可以达到甚至超越进口设备的水平,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方法标准.

    GC-FID苯系物分析周期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

    环境氨气被动采样法的适用性研究及在城市观测中的应用

    韩文叶周敏冯馨蔚梁波...
    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境 NH3 为观测对象,对 ALPHA被动采样法的采样吸附膜制备、样品保存和采样时间开展适用性研究,并与主动采样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上海市不同功能区开展了实地观测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酸浸渍法制备的吸附膜 NH4+含量均值为(0.27±0.13)μg,比未处理吸附膜的 NH4+含量高约 8%,且可在膜液比(张/mL)为 1:4~8:4 范围内增加膜的单次浸渍数量以降低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使用量,酸浸渍法的制备流程及不同膜液比处理方式对空白吸附膜的 NH4+含量影响不大.当采样温度为 20℃,采样时长为 168 h 时,该被动法测定环境 NH3 的方法检出限为0.08 μg/m3.密实袋双层密封、4℃冷藏、保存时间小于 30 d的保存方式未显著增加空白膜的 NH4+含量,适用于空白吸附膜和样品膜的保存.采样时间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使用 ALPHA被动采样法测定环境 NH3 时,采样时间不少于 6 d且至少在 30 d内进行连续采样.使用 ALPHA被动采样法与主动采样方法观测 NH3 浓度时,观测结果变化趋势较一致,测量结果吻合良好(相关系数为 0.87,斜率为 1.16),进一步证明了该研究采用的被动 NH3 采样方法对环境NH3 浓度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实际观测结果显示,2022 年上海市夏季环境 NH3 平均浓度为(10.01±5.22)μg/m3,受 2022 年夏季极端高温气候影响,NH3 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功能区的 NH3 浓度排序为农业区[(13.36±5.24)μg/m3]>工业区[(11.22±5.24)μg/m3]>城区[(10.35±4.39)μg/m3]>生态区[(4.28±2.4)μg/m3],说明虽然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监测站点 NH3 浓度高值显著,但城区和工业区的非农业源排放对 NH3 浓度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ALPHA被动采样方法能较好地捕捉城市不同功能区的 NH3 浓度特征,可满足城市环境 NH3 浓度观测应用,适用性验证及实际应用结果可为区域和城市 NH3 的精准测量提供参考.

    NH3被动采样法适用性城市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