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盐渍化农田排水沟水体溶存N2O浓度预测

    嵇晶晶佘冬立阿力木·阿布来提潘永春...
    5839-5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选取宁夏青铜峡灌区的典型盐渍化农田排水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采集的排水沟上覆水体关键水质参数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温(WT)、硝态氮(NO3--N)和电导率(EC),构建了参数优化后的N2O溶存浓度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GA)和蚁群算法(ACO)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以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EC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排水沟上覆水体中氧化亚氮(N2O)的溶存浓度的提升,NO3--N、EC与N2O溶存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WT、DOC则与N2O溶存浓度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利用排水沟上覆水体N2O溶存浓度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证实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中ACO-BP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0,最佳情况下R2达到了 0。79,平均相对误差(MRE)仅为7。26%。

    溶存氧化亚氮浓度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水质监测

    溴代阻燃剂与杀虫剂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

    沈洪艳刘雪薇李燕刘爱真...
    5847-5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溴代阻燃剂和杀虫剂对微藻的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为模型生物,研究了 3种溴代阻燃剂(BFRs)、3种新烟碱杀虫剂(NNIs)、3种有机磷杀虫剂(OIs)对其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BFRs、NNIs、QIs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均诱导斜生栅藻产生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Hormesis效应。Hormesis效应的产生与藻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密切相关,ROS水平的适度升高促进了微藻生长,甚至可能导致藻华的产生,而ROS显著升高则抑制微藻生长。9种污染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均落在Hormesis刺激作用区间内,说明采用剂量-效应曲线预测的PNEC值会高估上述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的风险。基于独立作用模型(IA)发现18种二元混合体系对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作用具有浓度依赖特征。

    溴代阻燃剂有机磷杀虫剂新烟碱杀虫剂斜生栅藻Hormesis效应

    砷和全氟辛酸对赤子爱胜蚓的联合毒性效应

    牛晓宇薛维纳李帅杨丽丽...
    5855-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砷酸盐(As(Ⅴ))与全氟辛酸(PFOA)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2种毒物的生物积累和蚯蚓体内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以评估As(Ⅴ)和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生物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As(Ⅴ)和PFOA的共存可以增加砷的生物积累量,同时减少PFOA的生物积累。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大多数生物标志物都表现出显著变化,表明蚯蚓生长受到抑制,并产生了氧化损伤。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来整合多种生物标志物响应,发现在As(Ⅴ)与 PFOA的单一及复合污染组中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之后,结合IBR和两种复合毒性指数,包括效应加和指数(EAI)和浓度加和指数(CAI),以评估As(Ⅴ)与PFOA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Ⅴ)和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取决于As(Ⅴ)的暴露浓度,As(Ⅴ)浓度较高时,复合污染在整个效应水平范围内表现为协同作用,而As(Ⅴ)浓度较低时的复合毒性则随着效应水平的增加表现出从拮抗作用到协同作用的变化特征。As(Ⅴ)是对蚯蚓生物标志物造成毒性影响的主要污染物,并影响了 As(Ⅴ)与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本文结果为As(Ⅴ)和PFOA联合毒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蚯蚓全氟辛酸生物累积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联合毒性

    真菌氯(胺)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特征

    李响吴戈辉田识琪万琪琪...
    5866-5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饮用水中常见的3种丝状真菌(黑曲霉、黄曲霉和波兰青霉)及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氯和氯胺作为消毒手段,探究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细胞成分及与消毒剂反应活性的差异,4种微生物形成DBPs的潜能不同,顺序为:黑曲霉>黄曲霉>青霉>大肠杆菌,氯消毒过程DBPs的产率分别为73。4,66。3,47。7,27。0μg/mgC,氯胺过程为17。4,14。5,10。4,7。7μg/mgC。曲霉氯消毒形成的DBPs更多来源于细胞壁,细胞壁成分中,黑色素对形成DBPs贡献远高于几丁质和葡聚糖,且对卤乙酸(HAAs)形成的贡献最大;青霉和细菌经消毒形成的DBPs更多来源于细胞内容物。曲霉氯(胺)消毒形成DBPs的种类和浓度受到消毒剂量、pH值、温度及溴离子浓度的影响。

    丝状真菌消毒消毒副产物细胞壁细胞内容物

    武汉市湖泊水体三种致腹泻病原菌的分布特征

    邓闵王昱人刘文晶李露...
    5875-5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武汉市及周边区域冬夏季节城市和农业湖泊水质,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 3种致腹泻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湖泊水体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uidA 基因[(1。86±1。15)x 109copies/100mL]和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ipaH 基因[(2。20±1。54)x 105copies/100mL]的平均丰度分别是农业湖泊的2倍和2。7倍(P<0。05),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夏季湖泊水体的大肠杆菌uidA基因丰度[(3。75±1。48)× 109copies/100mL]显著高于冬季湖泊[(1。45±1。07)× 109copies/100mL](P<0。01),而沙门氏菌和痢疾志贺菌没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指示菌,其uidA基因丰度与痢疾志贺菌的ipaH基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而与沙门氏菌的dam基因无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湖泊水体中大肠杆菌uidA基因和痢疾志贺菌ipaH基因丰度分别与叶绿素a、总磷和氨氮呈显著正相关。污水排放和地表径流导致收纳湖泊营养盐增加和直接排放病原微生物显著提高了城市湖泊病原菌丰度;夏季水体更高的悬浮颗粒(藻类为主)有利于大肠杆菌等病原菌附着生长;为准确反映水体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控制生物风险,需要增加环境水体病原菌的监测种类。

    大肠杆菌城市化季节功能基因叶绿素a指示菌腹泻

    交通信息化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域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格局

    石璟晶赵红星聂江龙何瑞春...
    5885-5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立2012~2022年"一带一路"交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交通信息化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地理探测器来研究交通信息化对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的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对外窗口区和开放先行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较为成熟,丝路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相对较落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917~0。4001,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介于0。008~0。060,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开放先行区,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丝路核心区,高-低集聚主要分布在对外窗口区和战略支点区,且分布在高-低集聚的省域逐年增多;交通信息化系统应用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整体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其决定力均值最大达0。53,不同省域间影响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且驱动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

    "一带一路"交通碳排放交通信息化时空异质性地理探测器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碳排放峰值预测与脱钩分析

    田泽源董治董治宇董小林...
    5901-5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1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CT)相关数据,在扩展STIRPAT模型基础上运用带有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的随机效应模型拟合,并以此预测未来年CT;采用Tapio模型对2007~2035年交通行业增加值(TGDP)与 CT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能源强度、TGDP、私人车辆拥有辆等是推动CT增长的主要因素;相反,可再生电力占比和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对CT增长有抑制作用,其中可再生电力占比是最主要的抑制因素;按低碳情景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CT可在2030年达峰;2007~2013年,CT与TGDP间脱钩e值在-0。62~3。01间波动,之后趋于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弱脱钩,2030年后实现较强脱钩。研究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要如期实现交通"碳达峰"目标,需优化能源结构来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控制汽车拥有辆。

    双碳目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STIRPAT情景分析

    基于钙添加的海水无机碳移除的增汇潜力研究

    李硕晨李学刚贺志鹏宋金明...
    5912-5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初始条件,通过改变海水初始pH值、Mg/Ca比值、施加晶核等方式,定期监测海水pH值、DIC和TA的变化,探讨向海水中添加Ca2+移除溶解无机碳增加海洋碳汇的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向海水中引入Ca2+,可以有效降低当前自然海水的镁钙比值(5。2),并增加碳酸钙的过饱和度,从而促进海水体系中无机碳的移除。此外,含钙化合物的无机碳移除效果与海水初始pH值呈正相关,但单纯提升海水pH值并不足以诱导碳酸钙的生成,需通过额外引入Ca2+来提升碳酸钙过饱和度以实现显著无机碳移除效果。同时,实验还发现通过添加特定晶核诱导非均相沉淀,能够进一步促进海水中碳酸钙的生成,从而提高海水的无机碳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45mmol/L的Ca2+和蒙脱土晶核、初始pH值达到8。5的条件下,碳酸钙生成量最高可达959μmol/L。海水无机碳移除后将在短期内吸收大气CO2增加海洋碳汇,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海洋碳增汇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海水无机碳碳酸钙沉淀海水碳移除海洋碳增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