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氨基羧酸盐螯合钴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四环素

    郑晓晓李兴发张峰潘寒风...
    2693-2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氨基羧酸盐为螯合剂制备了一种良好的金属基非均相催化剂。在室温和酸性pH条件下(pH~6),将氨基羧酸盐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IDS)螯合金属钴并接枝在壳聚糖(CS)上制备了复合催化剂(CSI-Co)。通过EDS能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结果表明,CS和IDS成功接枝形成酰胺键,同时金属Co也成功螯合到复合材料上。利用CSI-Co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H),在10mg/L TCH(初始pH~5。21),PMS投加量为400mg/L,CSI-Co投加量为200mg/L的条件下,反应10min TCH的降解率达98。52%,且重复使用4次后降解率仍达74。16%。在较宽pH范围内(3~11),多种阴离子(HCO3-,HPO42-,SO42-,Cr,NO3-)和腐殖酸(HA)存在下也有较好的催化效果,表明其优良的催化性能。通过自由基淬灭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对反应体系中的活性物种进行鉴定,证实PMS/CSI-Co体系降解TCH过程中主要活性物种为单线态氧(1O2),同时少量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HO·)参与降解。研究结果为金属基非均相催化剂降解废水中的抗生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表明所制备的CSI-Co在过硫酸盐催化反应及抗生素的去除中具有潜力。

    壳聚糖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螯合过一硫酸盐四环素

    金属螯合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对四环素的降解

    李兴发林嘉伟郑晓晓
    2704-2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螯合配体氨基羧酸与多巴胺接枝,然后螯合金属,得到固相铁基螯合类芬顿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对抗生素的催化降解实验表明,体系在pH3~10的范围内对四环素的去除均可达到87%以上,最高可达95。02%。在循环使用7次后,对四环素的去除仍可达到86。47%。在含有C1-、NO3-、HCO3-、SO42-、HPO42-等阴离子溶液中,在超纯水、自来水、河水、湖水等各种水基质下,反应体系仍能取得较好的催化降解效果。液质联用及生物毒性分析表明,四环素催化降解经历了 3条途径,中间产物的毒性先增大后降低最终达到无毒无害。将催化剂制备思路拓展到钴基催化剂,以过一硫酸盐(PMS)为氧化剂,对四环素在10min内可达到98。52%去除率。

    螯合类芬顿四环素多巴胺氨基羧酸

    基于氟吡菌酰胺残留量概率分布评估膳食风险

    韩文浩张明浩刘凤娇陈艺夫...
    2714-2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残留特征,全面评估了我国不同膳食消费人群的暴露风险。建立了黄瓜中氟吡菌酰胺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痕量分析方法,定量限(LOQ)为0。001mg/kg,保留时问为2。6min。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半衰期为2。6~6。7d,属于易消解农药。最终残留水平为<LOQ~0。130mg/kg,低于我国和国际已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通过概率性和确定性模型评估表明,氟吡菌酰胺不会对我国膳食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短期暴露风险(%ARfD,0。081%~2。527%),但存在不可接受的长期膳食风险(%ADI,105。740%~528。147%),其中黄瓜占比为0。325%~1。107%。此外,2~6岁儿童群体(367。156%~528。147%)的长期膳食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334。940%~105。740%)(p<0。05)。综上,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氟吡菌酰胺的多暴露途径和联合风险放大带来的健康暴露负效应,特别是对于弱势儿童群体。

    氟吡菌酰胺残留特征浓度差异概率性模型风险评估

    双酚AF对海水青鳉仔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毒性效应

    周天洋陈月碧高佳豪王中铎...
    2724-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木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 μg/L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 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探究了 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82。91 μg/L BPAF暴露显著降低了仔鱼的存活率;7。96和82。91 μg/L BPAF暴露均显著抑制了仔鱼的生长、游泳行为和心率,恢复7d后仔鱼的生长得以恢复,但游泳行为和心率仍被抑制;在分子水平上,7。96μg/L BPAF暴露导致神经系统基因ache、心血管统基因tbx2b和抗氧化系统基因ca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47%和56%,恢复后对ache和cat的抑制效应消失,而82。91μg/L BPAF暴露则显著下调了神经系统基因 syn2a(80%)、shha(58%)、xdh(59%)、gap43(47%)、elav13(54%),心血管统基因,atp2a1(44%)、crhr1(84%)、tbx2b(60%)、arnt2(32%)、tbx6(68%)的表达水平,恢复7d后elav13的表达恢复正常水平,而gap43的表达则显著上调,抗氧化系统基因cat、sod、cox和gpx的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低61%、71%、51%和53%。木研究为BPAF的海洋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和水质基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水青鳉BPAF仔鱼行为发育毒性

    双酚G对斑马鱼神经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刘再腾罗麟洁王天彩汪星宇...
    2733-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双酚G(BPG)慢性染毒成年斑马鱼,以评估其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0μg/LBPG染毒组显著降低了斑马鱼的移动距离和上下水层切换频率,在底部累积时间增加了 22。7%,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异常;5和50μg/L染毒导致社交距离分别增加了 126。8%和151。2%,社交累积时间分别减少了80。1%和 73。7%,表现出显著的社交障碍。切片染色显示脑结构和肠道绒毛受损以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和粘液分泌增加,表明潜在的肠道炎症以及神经疾病的发生。进一步的靶向代谢组学显示肠脑神经递质水平紊乱,色氨酸、GABA、谷氨酰胺、去甲肾上腺素、胆碱和组胺等水平显著改变;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是主要受影响通路且存在性别差异,这些通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转运和稳态,调控斑马鱼行为。BPG染毒,斑马鱼表现出显著的神经行为毒性效应和肠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肠脑调节可能参与介导该效应。

    双酚类污染物双酚G神经毒性肠道代谢神经行为影响

    3种N-DBPs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作用及贡献度

    桂一心张瑾张颖曾健平...
    2742-2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种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溴乙腈(BAN)、二溴乙腈(DBAN)和二氯乙酰胺(DCAM)为研究对象,运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 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BAN-DCAM、DBAN-DCAM)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DCAM),采用时问毒性微板分析法(t-MTA)系统测定3种N-DBPs及其混合物体系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应用浓度加和模型(CA)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采用剂量减小指数(DRI)来表征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对毒性相互作用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BAN、DBAN和DCAM对Q67的浓度效应曲线为"S"型,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均高于急性毒性(BAN-pEC50-0。25h=4。16<BAN-pEC50-12h=4。93;DBAN--pEC50-0。25h=4。36<BAN-pEC50-12h=4。84;DBAN--pEC50-0。25h=1。41<BAN-pEC50-12h=1。61);BAN-DCAM混合物出现拮抗作用,BAN-DBAN出现协同作用,而DBAN-DCAM与BAN-DBAN-DCAM既出现拮抗作用又出现协同作用;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除BAN-DCAM外,暴露初期均表现为不同强度的协同作用;在BAN-DBAN-DCAM体系中,DRImax,DBaN(=258。706)>DRImax,BAN(=3 8。166)>DRImax,DCAM(=2。658),故推测 3 种组分对协同作用的贡献度为:DCAM>DBAN>BAN。

    含氮消毒副产物青海弧菌Q67联合毒性相互作用剂量减小指数

    2015~2022年重庆市近地面臭氧的暴露风险及环境影响

    骆雨茜陈静郝宇杭黄威...
    2754-2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评估近地面臭氧(O3)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的暴露风险,及其对二次颗粒物形成的环境影响,本文研究了重庆市2015~2022年O3长期变化特征,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表征O3暴露对健康、经济和植被的长期影响及短期持续污染的暴露风险,并探讨O3对夜间硝酸盐生成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近地面O3呈总体上升趋势,夜间O3浓度逐渐增长,春季的高O3事件不容忽视。相应的各类O3长期暴露风险指标均总体呈现2015~2019年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短期的O3持续暴露风险相较污染前后显著增加。夜间O3的升高会增大NO3自由基生成速率(PNO3),从而促进N2O5异质水解及夜间硝酸盐的形成,且在高湿伴随的污染条件下更为显著。可见,夜间O3变化的潜在暴露风险及对二次无机盐的生成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近地面臭氧臭氧暴露风险臭氧持续污染夜间高臭氧夜间硝酸盐生成

    鄂尔多斯地区气传花粉与过敏性鼻炎特征分析

    郝玉珠郭春燕王佳
    2766-2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7~2022年4月1日~9月 30日花粉浓度、AR患者就诊量和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鄂尔多斯市花粉浓度有两次高峰期,分别是4月1日~4月30日和7月20日~9月10日,其中夏秋季花粉影响较重,AR患者集中爆发在8月。2017~2022年花粉年均浓度呈逐年降低趋势,花粉浓度年超标日数由 76d降至38d,而AR患者逐年就诊量未见减少。通过花粉、AR患者就诊量与气象因子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与花粉浓度呈正相关,植被指数的花粉贡献率为38。3%,相对湿度越大、日照时数越小、风速越小,植被生长越好,花粉浓度也随之增大,气象因子的影响贡献了 46。3%的花粉浓度变化,植被和气象条件是导致花粉浓度变化的主要因子。而花粉浓度的爆发与积温、地表积温、日照时数的累积量有关,积温、地表积温、日照时数需分别达到1958℃、2296℃、757h条件。当花粉浓度致敏阈值达到80粒/1000mm2,2d后AR患者出现倍增。基于花粉浓度对AR患者的响应关系,构建花粉浓度变化模型预估患者数量,可为当地医疗、环境部分提前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AR患者就诊量花粉浓度高峰期花粉超标日数相关性研究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Ag-Cu/TiO2-CS复合光催化剂灭活生物气溶胶的实验研究

    赵璐瑶张佳丽张轲李彦鹏...
    2777-2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大肠杆菌和杂色曲霉菌作为代表性细菌和真菌以制备生物气溶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壳聚糖(CS)修饰的Ag-Cu/TiO2-CS复合光催化剂,使用自制线管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协同光催化剂对生物气溶胶进行灭活实验研究,考察初始浓度、放电功率、单一及协同处理对生物气溶胶的灭活影响,并通过SEM、胞外蛋白质与电解质测定探究了生物气溶胶灭活机理。结果表明:Ag、Cu掺杂比为2:2mol%时光催化剂灭菌效果最好,处理时间为10。5s时对大肠杆菌的灭活率为0。61-lg。相比介质阻挡放电单一处理,协同光催化处理后,菌体结构破损加重,胞内物质外泄增多,灭菌效率明显提升,在60W/催化灭活条件下,细菌、真菌的灭活率分别为2。89-lg、2。87-lg,且有效抑制生物气溶胶的复活,灭活后48h内细菌、真菌的复活率分别为-3。40-lg、-3。39-lg。

    生物气溶胶灭活光催化介质阻挡放电协同效应

    人地关系视角下北京市"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

    帕茹克·吾斯曼江艾东冀正欣段文凯...
    2786-2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生"空间转型的碳储量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是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动态度模型、变化轨迹方法探析了北京市"三生"空问分布格局和转型特征,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揭示了北京市1980~2020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和"三生"空间转型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人为诱导和自然转化两种转型方式呈现相互演替趋势;②1980~2020年北京市"三生"空间结构主要以生态空间为主,农业生产空间呈持续减少趋势,城镇生活空间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六区;③40年间"三生"空间转型剧烈,人为诱导引起的转型变化占所有转型变化面积92。68%;④1980~2020年北京市碳储量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涵养区,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转向林地生态空间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反,城镇和农村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生"空间转型碳储量变化轨迹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