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学习-多元线性回归预测铜的水生态基准

    杨晓玲王梦晓李晓娟袁雅文...
    3976-3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铜和我国代表性水生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原有生物配位体模型(BLM)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筛选和评估环境要素(硬度、pH 值和溶解有机碳)的特征重要性,建立多变量耦合的多物种水生毒性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毒性预测值进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分析,构建适合我国水环境特征的铜淡水生态基准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基于 3 门 5 科水生毒性数据建立的三参数耦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RFx,2。0)比BLM模型提升了42%;以Sigmoidal-logistic1模型拟合SSD曲线的效果最佳(0。922<R2<0。991,0。0267<RMSE<0。0767,P>0。05),进而计算出我国流域水环境中铜的短期水生态基准推荐阈值为0。07350~15。38µg/L;基于机器学习的特征重要性分析定量识别了DOC在金属水生态基准制定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众多环境影响因素的集约化处理提供直接证据。与以 BLM 模型为代表的国外技术相比,研究工作在开发适用于中国水环境特征和管理需求的金属"原位"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不仅节约了环境监测和管理成本,也体现了水环境管理的区域化和精准化。

    DOC水质基准模型校正物种敏感度分布机器学习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王怡冰李成亮张鹏侯蕾...
    3986-3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 1980~2020 年 6 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 InVEST 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 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 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 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InVEST模型碳储量的影响

    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周夏飞周胜森徐翔宇解明礼...
    3999-4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021 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 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 22534。1km2,占比 2。3%;中风险区面积为 105239。1km2,占比 10。7%;低风险区面积为 857694。4km2,占比 87。0%;②从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陇南市东南部、绵阳市中部、南充市北部、阿坝州东南部、雅安市南部、凉山州中部、德阳市西部等;③从重点河流沿岸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重庆段,金沙江攀枝花段,嘉陵江陇南段、南充段,岷江成都段、阿坝州段,雅砻江凉山州段等。

    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水污染风险网格

    诺氟沙星在黄河上游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影响因素探究

    张晓珍何蕊刘哲炜吴嘉丽...
    4009-4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诺氟沙星(NOR)为目标污染物,以黄河上游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批平衡方法,研究NOR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初始浓度、离子强度及类型、pH值、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来探究其吸附/解吸规律,结合相关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来探究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6),表明吸附和解吸过程均为多种作用控制的复合机制,且解吸有明显的滞后现象。热力学结果显示,Freundlich 模型拟合结果最好(R2>0。981),Linear模型次之(R2>0。937),表明非均相表面的多分子层吸附和疏水分配作用均影响NOR在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关键机制,且温度升高加速NOR在水相的迁移风险。随NOR初始浓度增大,吸附量随之增加,且平衡时间相应延长;pH表现为酸性促进NOR吸附,碱性情况下迁移风险增加;共存可溶性离子对NOR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离子共存时,浓度越大,NOR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抑制作用越强;不同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主要与共存离子特性有关,如离子半径、阳离子交换能力及水解性等,价态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研究结果将为控制黄河上游水体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诺氟沙星沉积物吸附/解吸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影响因素

    基于PLUS模型的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

    周满意王承武
    4021-4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LUS模型,选取了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在内的15项驱动因子,模拟了乌鲁木齐市 2030 年在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生态保护、综合优化 4 种情景下的"三生"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 2000~2020 年间草地处持续缩减的状态,缩减了614。06km2;耕地表现为先小幅度增加后大幅度减少,共计减少了226。39km2;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程度最剧烈。从多情景模拟结果来看:在四种情景演变预测中生活空间面积均呈扩张趋势,扩张程度最大可达85。86km2;在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情景下生产空间面积分别扩张了3。13km2、38。17km2,生态空间面积则分别缩减了30。11km2、124。03km2;在生态保护和综合优化情景下,生产空间面积有所缩减,最大缩减程度为149。8km2;综合优化情景下的用地类型空间变化趋势与生态保护情景的模拟的结果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变化趋势较为缓和。总体来看,综合优化情景下模拟的结果更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乌鲁木齐市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乌鲁木齐市

    景观生态风险演变及其对驱动因素的响应——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例

    高林赵中秋宋东阳裴小龙...
    4031-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30a间北京生态涵养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究,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与耕地为主,199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的趋势。近30a间,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区分别下降8。45%、13。66%、8。13%,低、较低生态风险区分别增加2124。34,1247。96km²,在空间尺度上呈现正相关性。单因子探测中,人为干扰度、NDVI、高程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全部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人为干扰度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 30a 间北京生态涵养区土地利用格局与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探究了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驱动因素,为北京生态涵养区保持生态稳定、促进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土地利用北京生态涵养区地理探测器

    大清河流域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优控源解析

    元如雨张奇李橙吴亦红...
    4042-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重金属不同污染源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影响,本文以大清河流域下游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 36 个沉积物样品重金属 Cu、Pb、Ni 和Cr 的含量,采用传统分析法量化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同时,在 PMF 源解析的基础上,结合重金属毒性和环境背景值等因素,运用PMF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模型(ERI)、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HHRA)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解析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以河北省土壤重金属本底值为标准值,研究区 4 种重金属 Pb、Ni、Cu 和 Cr 均为轻微污染。PMF 解析表明,重金属污染源有工业源(43。26%)>农业-交通源(34。97%)>交通-自然源(21。77%)。污染源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显示,交通-自然源(39。21%)>农业-交通源(34。07%)>工业源(26。72%),交通-自然源为潜在生态风险优控源;污染源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显示,工业源(43。98%)>农业-交通源(26。90%)>交通-自然源(29。12%),工业源为人体健康风险优控源,且Cr为人体健康风险优控污染物。

    大清河流域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污染源风险

    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汞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彭绪亚杨艳丁立虎安俞炜...
    4053-4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填埋场内甲基汞污染控制是目前环境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跟踪填埋场汞污染及汞甲基化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汞及甲基汞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的空间分布,对填埋场中的汞进行了物料平衡核算;总结了填埋场微生物汞甲基化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机制;同时针对填埋场的生化特性,分析了影响微生物汞甲基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填埋场内汞甲基化研究方向,为填埋场汞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新思路。现有研究集中在填埋场表层圾和渗滤液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浓度水平表征、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而填埋场中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主导的汞甲基化机制鲜有研究,为了实现对填埋场中汞甲基化污染风险的进一步管控,需要从机制研究和工程实践两方面入手,在明晰填埋场中微生物汞甲基化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防控和抑制。

    填埋场汞甲基化hgcAB基因

    低温对异养硝化菌Acinetobacter sp.生长代谢及群体感应影响研究

    王乙舒李圆侯连刚陈慧萱...
    4063-4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究低温条件下HN-AD菌氮素转化机理及其群体感应系统对低温响应机制,采用GC-MS测定HN-AD过程中释放的信号分子,结果表明菌株JQ1004至少分泌包括C6-,C8-,和C10-HSL在内3种高丝氨酸内酯(AHLs),其浓度变化均随细菌浓度增加不断累积,呈现显著密度依赖性。当温度由30℃降低至10℃时,C6-和C8-HSL呈不断下降趋势,而C10-HSL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并在20℃达到最大值10。89nmol/L,表明C10-HSL在菌株适应低温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低温添加10nmol/L C10-HSL可显著缩短细菌迟滞期,提高脱氮速率。20℃和10℃时添加C10-HSL使amoA表达量分别提高了35%和22%,napA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4%和9。4%。C10-HSL通过提高luxR调控的受体蛋白活性来提高菌株群感能力。低温添加C10-HSL可促进胞外蛋白分泌,降低多糖含量,提高生物膜活性,进而强化其对低温恶劣环境适应能力。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群体感应低温AHLs

    几种主要水化学因素对典型重金属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分析

    王昕噶玛扎西石文卿程英豪...
    4071-4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水化学条件对水体中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pH值、硬度、温度和有机碳(OC)四个主要水化学因素对 4 种典型重金属引起不同类别水生生物急、慢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水化学因素对不同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硬度和OC的升高会使得鱼类的水生生物毒性降低;温度的升高则会增加鱼类、昆虫的水生生物毒性。对不同类别的生物,单一水化学因素的毒性影响不同。考虑综合水化学因素的影响时,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受到的影响效果显著不同;综合因素中OC可能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子。

    重金属水生生物水化学因素毒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