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珠江口盆地开平南大型深水深层油田发现与认识创新

    徐长贵高阳东刘军彭光荣...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平南获得了大型轻质油田勘探发现.为进一步指导勘探,分析了开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强伸展陆缘背景下发育的"拆离-核杂岩"型凹陷,裂陷期经历"断陷—拆离—断拗"3幕演化过程;②开平凹陷发育文昌组优质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潜力大,总体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③开平凹陷油气运移受"源-断-脊"耦合控制,开平凹陷南部3大鼻状构造带是油气有利汇聚区,总体具有"近源强势充注-断脊差异运聚-晚期快速成藏"的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型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开平凹陷勘探重大突破,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同时为"拆离-核杂岩"型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深水深层古近系开平南开平11-4开平18-1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秦皇岛27-3大型油田发现与地质新认识

    周家雄徐春强杨海风张宏国...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 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断裂斜坡区浅层油气运移、岩性圈闭刻画和油气成藏规律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认为:①研究区南北两侧被富生烃凹陷夹持,凸起边界大断层晚期强烈活动和陡坡带近源扇体普遍发育使凸起区成为规模性油气运聚的最终指向区;②凸起边界大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最小,馆陶组含砾砂岩输导层是石臼坨凸起之上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③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和切脊断层组合控制顺向斜坡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当坡度小于1°且断层长度大于2.50 km、成藏期断距大于40 m时斜坡区可产生规模性的油气垂向运移,突破顺向断裂斜坡区"过路不留"的传统认识;④在凸起斜坡区,与构造脊方向斜交的砂体有利于油气保存,同时,提出井约束谱蓝化整形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斜坡区岩性圈闭有效刻画,优选出保存条件较好的斜向砂体开展钻探部署.基于上述新认识、新技术,2023年在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斜坡区成功评价了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实现了勘探老区浅层挖潜的重大突破,为渤海湾盆地高成熟探区持续油气发现提供了借鉴.

    秦皇岛27-3顺向斜坡区油气运聚岩性圈闭刻画石臼坨凸起渤海海域浅层油田发现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来源

    刘华魏鑫欧阳冠宇刘景东...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具有多洼、多层系供烃的特征.为了揭示其复杂的油气来源,开展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分析原油地化特征,将原油分为3类,并确定每类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①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西构造带沙三段储层中,原油中C27与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接近,孕甾烷参数((孕甾烷+升孕甾烷)/规则甾烷)和甾烷异构化参数(C29甾烷20S/(20R+20S)、C29甾烷ββ/(αα+ββ))较高,具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共同输入特征,原油成熟度高,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②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西构造带东二段储层中,原油中C29规则甾烷含量具明显优势,孕甾烷参数和甾烷异构化参数均低,原油母质中高等植物具有明显优势,原油成熟度整体偏低,来源于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③Ⅲ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构造带东三段和西构造带东一段和明化镇组储层中,原油中C29规则甾烷具有一定优势,孕甾烷参数较低,甾烷异构化参数较高,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原油成熟度较高,为3套烃源岩的混合来源;④原油4-/1-MDBT和Ts/Tm指数具有沿断层向浅部层系减小的趋势,且原油甲基菲换算的镜质体反射率与下覆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致,表明研究区原油具有原地供烃的特点.本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的浅层精细勘探及深层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原油类型地化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原地供烃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来源

    王霆何长荣胡合健张铜磊...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原油总体上富含指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但平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重,二萜类丰富,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平湖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二萜类含量较高,且具有较低的伽马蜡烷;黄岩-天台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轻,二萜类含量低,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同时C27甾烷的含量也较高.②研究区发育煤系烃源岩(包括煤和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富含来源于裸子植物的异海松烷类和蕨类植物的16β(H)-扁枝烷,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的煤系烃源岩中16β(H)-扁枝烷含量增加;暗色泥岩二萜类含量低,16β(H)-扁枝烷相对于降异海松烷占优势,且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暗色泥岩中C27甾烷、16β(H)-扁枝烷增加.③平北地区原油主要为煤系烃源岩贡献,平湖地区原油为煤系烃源岩和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且煤系烃源岩的贡献较大,黄岩-天台地区原油主要为暗色泥岩贡献.研究成果对深化西湖凹陷油源认识及油气勘探部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西湖凹陷原油特征煤系烃源岩暗色泥岩二萜类化合物生油母质油源对比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成藏贡献

    刘培彭光荣熊万林杨兴业...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 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化验分析数据基础之上,重新认识本地区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及主要成藏贡献区.研究表明:惠东地区恩平组主体发育三角洲—浅湖相沉积,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具有早期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盆地模拟计算原油地质资源量近3×108t,天然气资源量近500×108m3,资源潜力较大;油气源对比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来源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惠东地区,惠东地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方向为邻近烃源岩的深层恩平组圈闭以及"源-断-脊-圈"匹配较好的浅层珠江、珠海组圈闭.

    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资源潜力成藏贡献惠东新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远源成藏模式

    孙阳子张向涛雷永昌邱欣卫...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 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油气运移远源成藏

    中国湖底扇研究现状与建议

    谢晓军刘丽芳唐武沈朴...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底扇是中国国内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了解了中国国内湖底扇的研究历程,梳理了湖底扇概念、成因分类、相带划分等不同观点,总结了湖底扇层序发育位置、主控因素和储层物性等方面的整体认识.综合分析基础上认为,湖底扇是指沉积物以重力流方式堆积在湖盆浪基面之下的地质体;可划分为滑动/滑塌型、碎屑流型、浊流型、洪水型(或异重流型)和混合型(重力流-牵引流型)5种成因类型;4个亚相和10种微相的相划分方案相对合理;按断陷、拗陷和前陆三种盆地类型总结了湖底扇发育的主控因素;指出不同地区湖底扇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性;并就湖底扇形成机理、有利砂体和有利储层综合预测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对未来湖底扇深入研究及指导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湖底扇中国国内研究现状成因相带主控因素储集性

    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实验

    石先亚郐婧文王冠华丁名臣...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系简单实用,形成的微气泡(平均直径26.7 μm)能较均匀地分散于常规高效二元体系中,具有注入性好,提高阻力系数能力强,残余阻力系数高等特点.除存在一般二元复合驱的采收率机理外,微气泡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以及微气泡对稠油的协同乳化携带作用,能显著增加体系的波及能力和洗油效率.在模型非均质条件下,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高效二元复合驱,可以再增加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为普通稠油化学驱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思路.

    普通稠油二元复合驱微气泡协同效应提高采收率

    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

    田敏刘海锋伍勇何磊...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陆相沉积气藏储层普遍存在非均质性,常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难以准确评价井间地层压力.本文以均质地层中的点源解为基础,采用边界元思想,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计算的半解析方法.基本思想是将非均质储层进行分块处理,分别建立单个均质区域的压力方程,通过各区交界面处的压力和流量连续条件,将各区压力方程耦合求解,并将求解结果回代至单个区域的压力方程,从而计算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建立了理论模型,对所提出的井间地层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并将其应用于长庆靖边气田某区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半解析计算方法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仅在早期和井筒附近存在微小差异;半解析方法能很好地预测实际气藏中单井及井间的地层压力变化,与实测数据趋势一致.

    气藏井间地层压力非均质半解析源函数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层相控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

    韩如冰高严张元峰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大,孔隙-喉道结构复杂,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较低,渗透率预测难度较大,常规以线性关系为主的预测方法结果不理想.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层渗透率综合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方法主要分3步.首先对岩心数据和测井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然后结合地质特征,优选预测测井曲线参数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综合多来源资料,进行预测结果质量控制.将该方法应用于中东地区碳酸盐岩A油藏,渗透率预测结果较好.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复杂,孔、洞、缝均发育,岩心塞的渗透率测量只能代表局部位置,而试井资料的动态有效渗透率测量范围较大,可以体现储集空间特征,加之储层黏土矿物含量低,不存在储层敏感性问题和各向异性较弱等因素,最终导致试井动态渗透率数值一般高于岩心渗透率.

    神经网络碳酸盐岩渗透率预测质量控制动态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