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海盆地X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突破

    张迎朝陈忠云刁慧常吟善...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剖析了构造演化对成藏组合时空展布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油气差异富集研究,构建了 X凹陷主要成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界划分为上部(柳浪组、玉泉组、龙井组)、中部(花港组)、下部(平湖组)成藏组合;②X凹陷具有4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背斜带南部有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局部"富集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北部无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整装"背斜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西部中—小背斜翼部岩性圈闭"断-砂"耦合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③凹中背斜带南部强挤压区上部和中部成藏组合"局部"富集背斜、凹中背斜带北部中强挤压区中部成藏组合"整装"背斜、凹中背斜带西部弱挤压区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断-砂"耦合背斜-岩性圈闭、西部斜坡带下部成藏组合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勘探方向.近年来,在以上认识指导下新发现了凹中背斜带南部N271气田、凹中背斜带西部H11S、X31气田等,西部斜坡带X137、X251E、X196S/E、TX63等油气田,勘探成效显著.

    成藏组合成藏模式勘探方向油气勘探突破东海盆地X凹陷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新认识与勘探实践

    徐建永赵凯黄胜兵杨海长...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因分布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发育规模不明确,导致勘探潜力被忽视.以煤系烃源岩发育区惠北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利用地震、钻井和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煤系烃源岩分布主控因素,据此确定煤系烃源岩发育规模和资源潜力,从而有效指导勘探.研究表明:①纵向上,从恩四段到恩一二段沉积期,惠北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古水深逐渐变浅,古构造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恩一二段和恩三段有利于煤层的发育和聚集,恩四段沉积期煤层不发育;②横向上,受古沉积条件的控制,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惠州14洼北部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的河漫沼泽和洼陷带滨浅湖内的湖沼范围内.基于煤系烃源岩分布规律,预测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资源量约2亿方油当量,带动了惠北地区周边勘探,也展示了珠江口盆地煤系烃源岩勘探前景.

    煤系烃源岩分布规律主控因素恩平组惠北地区珠江口盆地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渐新统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武爱俊徐建永杨海长李宏义...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莺歌海盆地莺北区中新统烃源岩资源潜力有限,制约了油气勘探.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莺北区渐新统三角洲识别与含煤性分析、资源潜力评价和不同构造单元成藏条件比较等工作,明确了莺北区渐新统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①莺北区渐新世具备发育大型(扇)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和构造条件,崖城组—陵水组继承性发育大型煤系三角洲,形成崖城组三角洲平原煤系和陵水组陆源海相泥岩2类烃源岩;②莺北区渐新统煤系三角洲是莺北区主力烃源岩,主要处于高成熟—过成熟度大规模生气阶段,天然气资源量达1.13万亿方;③莺北区凹陷带、东部斜坡带中组合是有利勘探方向,构造脊、鼻状构造等具有良好汇聚背景上的大型岩性、地层圈闭是发现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领域.本项研究成果指导了莺北区的勘探突破.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渐新统煤系三角洲资源潜力勘探方向

    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岩相组合特征及其对含油性的影响

    李思佳唐玄昝灵花彩霞...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油勘探取得了 一系列突破.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矿物组成占比接近,且岩相单层厚度薄、垂向上变化十分频繁,依靠传统矿物组成的岩相划分方法在本地区应用受到很大局限.以溱页1井湖相泥页岩层段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开展岩相划分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并分析其对含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在页岩矿物组成近似条件下,基于沉积构造,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可分为块状黏土质泥岩(MCM)、块状混合质泥岩(MMM)、纹层状混合质页岩(LMS)、层状混合质页岩(BMS)和纹层状长英质页岩(LSS)共5种岩相类型,根据岩相在垂向上分布的规律又划分出8种岩相组合;阜二段页岩岩相组合与层段划分具有一定对应性,以S1=1.5 mg/g、OSI=100 mg/g为主要界限指标,可以将不同岩相组合含油性及可动性进行很好的区分,符合S1>1.5 mg/g、OSI>100 mg/g标准的MCM-LMS-BMS和LMS-BMS-LMS岩相组合确定为该区有利岩相组合,其所属层段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本研究认识为陆相页岩岩相及其对油气聚集控制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有益补充.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页岩岩相岩相组合页岩油含油性可动性

    珠江口盆地HZ26区文昌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傅筱涵李晓艳丁琳靳子濠...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文昌组勘探主要受限于储层.以惠州凹陷HZ26区文昌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储层特征、增孔保孔机制、成岩成储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文昌组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为主,粒间普遍含凝灰质杂基,文昌组储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②早成岩A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有机酸溶蚀作用是储层最主要的增孔机制,早成岩阶段沉淀的嵌晶式浊沸石可以有效抵御压实作用从而保护粒间孔隙,早期油气充注也可以通过抑制胶结作用而保护粒间孔隙.③文昌组WC41、WC42、WC43砂层组的成岩成储过程具有明显差异.WC41砂层组原生孔发育带整体杂基含量少,成岩演化过程简单,油气沿断层处运移,在上覆不整合遮挡下形成油气藏;WC42砂层组广泛分布凝灰质杂基,凝灰质蚀变作用普遍发育,沉淀出可以提高岩石抗压性的致密胶结浊沸石,浊沸石被酸溶解后,提供大量粒间溶蚀孔,浊沸石溶解带是研究区油气聚集的另一有利场所;WC43砂层组远火山口端的富泥质杂基带和近火山口端的火山角砾堆积带均遭受强烈压实作用,储集性能差.本项研究成果可为HZ26区文昌组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参考.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优质储层文昌组成岩演化增孔保孔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模式——以塔东1井为例

    张春宇管树巍谢晓军吴林...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黑色泥岩,是盆内重要烃源岩之一.目前对这套烃源岩在塔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多,然而塔东北区研究程度相对薄弱.通过对塔东1井下寒武统泥岩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寒武系烃源岩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这套烃源岩发育模式,并对比了其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区烃源岩的差异.塔东1井下寒武统发育硅质泥岩和钙质泥岩;Al2O3、TiO2、Zr及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an/Ybn显示重稀土富集特征,表明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Cd/Mo与Co × Mn及TOC与地化图解显示塔东北地区广泛受上升洋流作用影响;样品整体TOC较高,均值达到3.52%,结合P2O5及生物成因硅含量特征,表明下寒武统泥岩具有较高有机质生产力,其中下部生产力极高;U、V及Mo远高于后太古界澳大利亚页岩(PAAS),有机碳与磷的比值(Corg∶P)均值为242,表明该区早寒武世水体处于还原环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塔东北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受古地貌、海平面、上升洋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在沉积相带及受热液影响这两方面存在差异.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地化特征发育模式塔东1井

    基于地震沉积学和沉积物理模拟的河流决口扇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以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胡晓红尹太举任大伟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渤海海域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的目标优选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优选的地层属性地震切片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过程,设计了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平均负振幅属性最能反映该地区沉积特征且该属性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结合最好,确立5种地震属性相分别对应于强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弱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曲流河沉积、分支河道沉积、洪漫沉积;②渤海K油田主要发育河流决口扇沉积,分为前期的洪漫沉积与决口扇沉积、中期的扇上下切河道沉积及分支河道沉积、末期的曲流河道沉积3个部分,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沉积模拟实验共分为洼地填充期、扇体改造期、支流发育期、汇聚摆动期,与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有较好的对应,很好地验证并再现了河流决口体系演化过程.以上认识明确了明下段在K油田地区的沉积演化特征,有利于该地区的勘探评价,物理模拟验证也提供了 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河流决口扇沉积过程渤海海域明化镇组地震沉积学沉积物理模拟

    复杂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综述

    马晨黄捍东梁书义吴亚宁...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油气勘探不断深入,传统储层逐渐减少,使得岩溶储层、裂缝储层、页岩储层、煤层气等复杂储层成为重要勘探目标.这些复杂储层往往具有多种非均质性特征,包括岩性变化、孔隙裂缝、多介质分布等,导致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变化极为复杂,深入研究复杂储层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重点分析了岩溶储层、裂缝储层、页岩储层和煤层气储层等复杂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勘探难点;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情况和应用方法,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指出未来复杂储层预测的发展将集中在多源信息融合、数据集成、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向,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预测精度和效率,为复杂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复杂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岩溶储层裂缝储层页岩储层煤层气储层人工智能

    南海东部深水浊积砂岩气藏储层精细描述与连通性研究

    杨娇戴建文董硕杨秋飞...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东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深水重力流浊积砂岩展布复杂,砂体构型期次划分、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和连通关系直接制约气田的布井开发.以南海东部深水L气田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运用沉积模式研究、复合水道体系构型及建模表征方法,开展了基于南海深水重力流复合砂体解剖,建立了本海域深水气田浊积水道复合砂体构型划分方案,开展了单期构型砂体空间演化和展布规律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南海深水L气田浊积水道可划分为复合浊积体、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等3个级次,在气田内部平面上发育4条复合水道,纵向上发育2期河道,建立复合水道内部的沉积演化规律,明确了水道间的连通关系,并结合动态生产验证了连通关系的合理性,成功指导相邻B气田部署1 口水平井,最高日产达130万方,生产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对推动周边气田开发及潜力勘探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珠江口盆地深水浊积砂岩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系水道化朵叶深水扇

    沁水盆地古交区块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郭广山王海侨刘松楠陈朝晖...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水平井逐渐成为中国煤层气开发的主要井型,在多个区块取得显著产气效果,但井间产量差异大,整体达产率偏低.为摸清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从地质因素、工程工艺和排采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选取沁水盆地北部古交区块20 口煤层气L型水平井,在地质条件和生产动态剖析基础上,筛选出含气性、井控地质储量、钻井质量、储层改造、生产动态参数等10个关键参数,探讨了对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提出适用于研究区地质条件的针对性技术对策.研究表明:位于构造高部位的煤层气水平井,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和井控地质储量是实现水平井高产的资源基础;在构造简单和断层不发育的情况下,水平段长应在600 m以上,且保证煤层钻遇率80%以上;水平段长600~800 m时,压裂段数应控制在10段以下,压裂段长最佳为60~80 m;尽量降低排采中断次数,提高排采连续性,在排水期和提产期要分别制定不同合理压降速率,增大泄压面积,实现煤层气水平井产能最大释放.

    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地质因素工程质量降压速率沁水盆地古交区块